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2013-05-25 00:27谭志喜孙根年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宜昌湖北

谭志喜,孙根年

(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2.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谭志喜1,2,孙根年1

(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2.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科学规划,对于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湖北旅游业经过30年发展,已具备了“A型点—轴”空间结构的轮廓,即联结武汉、襄阳、宜昌、十堰、恩施5个中心城市所构成的旅游空间结构。通过理论分析与定量论证可以发现:“A型点—轴”空间结构上有湖北既优又多的旅游景区,具备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条件;有较多的优秀旅游城市、星级饭店,拥有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旅游业发展保障;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较高的人气,能作为推动湖北旅游业发展的引擎。这一空间结构是湖北旅游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A”型旅游空间结构的提出对提升湖北旅游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湖北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挺进,成为“中部崛起”的排头兵。

“点-轴”理论;“A”型旅游空间结构;湖北省

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上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和聚集形态。[1](p99)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发生、发展也是以空间系统为物质载体的。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与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反映,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2](p4)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是为了科学地规划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点—轴系统”理论是著名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于1984年提出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该理论提出后,便广泛应用于国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3](p1)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选择与规划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区域旅游“点—轴系统”

(一)对“点”的选择,要充分发挥“点”对区域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点—轴系统”理论中,“点”是指各级中心地,亦即各级中心城(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1](p137)而在区域旅游空间中,“点”则指拥有优质旅游资源、较好接待设施、可进入性较强并具有一定规模旅游客流的各级旅游中心地,既可以是旅游中心城市也可以是重点旅游地。要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需要,促使其在旅游中心地更多地消费,获得更大收益,从而发挥旅游中心地对区域旅游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对“轴”的选择,要提高“轴”对区域旅游可达性影响。

在“点—轴系统”理论中“轴”是指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由于轴线及其附近地区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并且还有较大的潜力,又可以称为“发展轴线”或“开发轴线”。也就是说,轴线不是单纯几个中心城镇之间的联络线,而是一个社会经济密集带。[1](p137)在区域旅游空间中,“轴”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游客在一定距离上的位移,是旅游中心地的联系通道,即交通设施轴线,方便游客通过交通线从一个城市(旅游地)到另一个城市(旅游地)。作为旅游中心地,为了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让“游客来得舒心,玩得开心”。交通的便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区域“点—轴”系统的不断完善,交通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区域的通达性。

(三)区域旅游“点—轴系统”。

“点—轴系统”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和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在正常发展情况下,任何一个区域或国家,其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形式必然是“点—轴系统”式。当然,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地理基础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点—轴”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具有不同的等级和规模。[4](p130)区域经济“点—轴”结构系统历经四个阶段而形成。同理,区域旅游“点—轴”结构系统也是经历了四个阶段演化而形成的:从发育前的均衡阶段;到点、轴初步发育阶段;再到“点—轴系统”成长阶段,最终为旅游“点—轴系统”的成熟发育阶段。[5](p1384-1385)

二、湖北“A型点—轴”旅游空间结构

(一)湖北旅游发展格局。

湖北位于我国的中部,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境内有长江、汉江两大干流,旅游资源富集,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三者并存。改革开放以后,先后提出了“一点两线”(即武汉市、长江三峡旅游线、古三国旅游线);[6](p378)“四区两线”(即武汉、宜昌、神农架、武当山及长江三峡线、古三国线);[7](p186)“一圈三区”(即武汉都市圈、鄂西南、鄂西北、鄂中旅游区);[8](p8)“一江两山”(即长江、武当山、神农架);[9](p5)“一城两圈”(即武汉为龙头,武汉城市旅游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10](p14)等旅游发展战略。随着交通网络逐步改善,资源的深度开发,已呈现出“点—轴”旅游空间结构的轮廓,处于“点—轴系统”的成长阶段。

(二)“点”与“轴”。

1.重要发展点。

湖北省各地旅游发展水平不均衡、综合实力的差异及由此形成的等次为空间结构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轮廓。根据湖北2010年东、中、西部旅游业绩,确定三个等级的重点旅游发展点。

东部武汉是省会城市,处在“武汉城市圈”中心位置,交通发达,接待能力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绩排在第一位,处于绝对优势,首位突出,对“武汉城市圈”中其他8个地区辐射影响大,可作为湖北旅游发展的第一级旅游中心地。

中部宜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旅游业绩紧随武汉排第二,处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交通较发达,旅游资源多样,尤其与重庆共有“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襄阳,是鄂西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接待能力也较强,“三国文化”等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较丰富,旅游业绩紧随宜昌,差距不大,可与宜昌共同构成湖北旅游发展的第二级旅游中心地。

十堰作为鄂西北腹地的中心城市,既是现代车城,又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园林城市。联结湖北、陕西、河南三省,地缘优势突显,武当道教文化天下闻名。恩施州是鄂西南腹地的中心城市,共和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09年、2010年高速、铁路的相继开通,联结了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四省市,交通瓶颈得到很大改善,民族风情独特,生态旅游资源富集,还有“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政策优势,可与十堰共同构成湖北旅游发展的第三级旅游中心地。

除此之外的其他城市不适合作为带动湖北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旅游业绩处于第五的咸宁,处在武汉城市圈中,受制于武汉过高的旅游首位度,在湖北省内区域作用不凸显。其他处在武汉城市圈中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等地,同样受制于武汉的旅游首位度影响。荆州、荆门、随州处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夹在武汉、宜昌、襄阳之间,竞争激烈,地理位置不如十堰、恩施有利,政策优势也不明显。神农架受交通条件限制,业绩一般。

2.重点发展轴线。

重点发展轴线的选择对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湖北交通经过发展,水陆空俱全。2010年,湖北省内98.8%的客运量是靠铁路和公路来完成运输的,航空和水运仅完成了1.2%的客运量。因此,湖北区域旅游发展的重点轴线必须依托铁路和高等级公路。湖北省高速、铁路、国道已形成了“两纵两横”格局:沿长江、沪汉蓉高速公路、沪汉蓉高速铁路和318国道复合形成的南部横向轴线;沿汉十高速公路、汉丹—襄渝铁路、316国道复合形成的北部横向轴线;沿焦柳铁路、襄荆宜高速、207国道复合形成的西部纵向轴线;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复合形成的东部纵向轴线。[11](p1102-1103)根据湖北东、中、西部旅游发展水平,东部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连接荆州到宜昌,连接武汉到襄阳,为一级发展轴线;中部以宜昌、襄阳为中心,中间连接荆门,向西南连接宜昌到恩施,向西北连接襄阳到十堰,为二级发展轴线;西部以十堰、恩施为中心,连接神农架,为三级发展轴线。

3.“A型点—轴”旅游空间结构。

这样,湖北就可以武汉为顶点,一条轴线联结宜昌、恩施深入鄂西南腹地,一条轴线联结襄阳、十堰深入鄂西北腹地,形成“A型点—轴”旅游空间结构(图1),运用GIS技术沿“A型点—轴”结构的轴线两侧做75km的缓冲区,可覆盖湖北省国土面积的90.75%。[11](p1105)这样不仅能联结“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而且能贯通湖北东、中、西三级旅游中心地,兼顾到鄂西南和鄂西北的同步推进,带动神农架地区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湖北旅游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图1 “A型点—轴”型旅游空间结构图

三、“A型点—轴”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上文根据“点—轴”理论和湖北旅游发展格局,提出了“A型点—轴”旅游空间结构。但这一空间结构是否是湖北最优的发展区域?有待于进一步求证。

(一)旅游资源——发展的条件。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才能带来效益。湖北旅游资源富集,具有数量较多、品位高、分布广泛、差异性强的特征。经过发展,到2010年,湖北省拥有A级景区215家,其中5A级2家、4A级71家、3A级85家、2A级53家、1A级4家(表1)。从景区分布情况来看,湖北1A级景区4个,全部在襄阳;5A级景区2个,武汉、宜昌各拥有1个,1A和5A级景区全部分布在“A”型旅游空间上。2A级景区53个,其中34个分布在“A”型旅游空间结构上,占到湖北省的64%;3A级景区85个,其中62个分布在“A”型旅游空间结构上,占到73%;4A级景区71个,其中41个分布在“A”型旅游空间结构上,占到58%。可以认为“A”型旅游空间结构上分布了湖北既优又多的旅游景区,具备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表1 湖北A级景区在“A”型结构上的区域分布

在旅游发展竞争中,高级别景区不仅能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而且能提升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2010年全国百强景区进行排名,湖北有3个景区进入榜单,分别是十堰的4A级武当山景区、武汉的5A级黄鹤楼景区、宜昌的5A级三峡大坝旅游区;2011年全国百强旅游景区增加的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都分布在“A”型旅游空间结构上,进一步说明具备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

(二)旅游城市及接待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

城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还是联系着旅游主体(旅游者)和旅游客体(旅游吸引物),使旅游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媒介与条件。[12](p163-169)国家旅游局进行的“优秀旅游城市”评估实际上是对城市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价。到2010年,湖北优秀旅游城市一共有武汉市、宜昌市、荆州市、十堰市、钟祥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赤壁市、孝感市、恩施市、利川市12个,其中有8个分布在“A”型旅游空间结构上,占了67%。说明湖北“A”型结构具备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旅游发展有基础。

在游客心目中,城市不仅要满足他们“行食住游购娱”的需要,还要能为其提供优质服务,星级饭店的评选就是为了保护旅游者的利益。从湖北旅游网统计的星级饭店来看,目前湖北5星级饭店22家,武汉、宜昌、襄阳、十堰、恩施5个城市拥有20家,占90%,4星级饭店拥有79家,占89%;3星饭店拥有174家,占58%;2星级饭店拥有40%;1星饭店拥有12个,占52%。由此可以得知,“A”型空间结构上的城市拥有湖北游客接待能力的大半壁江山,能为游客提供较好服务,这是重要的发展基础。

(三)交通网络及旅客周转量——发展的保障。

发达的旅游交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本地区不利的区位条件,增强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从而扩大客源市场规模,优化客源市场结构。[13](p409)武汉是湖北的省会城市,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汇集了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距离北京、广州、上海、成都等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具有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作用。这种便利主要体现在湖北对外交通条件上,可进入性较好,解决了游客“进得来”的问题。游客要深入到湖北省内各景区游玩,需要解决的是交通“散得开”的问题。到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06211公里,公路密度为110.9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国道6358公里、省道11303公里、县道20026公里、乡道8602公里、专用公路810公里、村道109112公里。[14](p1)2009年12月19日建成通车的沪渝高速公路宜恩段(宜昌—恩施),实现了武汉能从高速通达全省各个市州;2010年12月建成通车的宜万铁路,实现了铁路对全省所有地市的全覆盖,构建了湖北四通八达、快捷舒适的公路、铁路网络。2010年,湖北旅客周转量1261.7亿人公里,“A”型旅游空间结构上5个重要发展点的旅游周转量是927.58亿人公里,占了74%,“A”型旅游空间结构的交通网络有能力为湖北旅客在城市、景点之间周转提供保障。

(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接待人数——发展的引擎。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论证,可以得到一个结论:“A型点—轴”空间结构上有湖北既优又多的旅游景区,具备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条件;有较多的优秀旅游城市、星级饭店,拥有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旅游业发展保障。

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指标是接待的客流量和获得的旅游收入。其中,客流量反映了某地区旅游发展的“人气”,它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第一指标;旅游收入是旅游经济的第一指标。[15](p2103)“十一五期间”,湖北“A”型空间结构上5个重要发展点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总收入分别占到在湖北国内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总收入的72%以上、78%以上(表2、表3)。这充分说明“A”型旅游空间结构中的5个重要发展点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作为带动湖北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引擎。“十一五”期间,湖北“A”型旅游空间结构上的5个重要发展点接待了湖北67%以上的国内游客;89%以上的入境游客(表4、表5)。2011年发布的全国百强旅游城市中,湖北有5个城市进入排名,分别是处在第5位的武汉、第83位的宜昌、第84位的十堰、第88位的襄阳、第98位的恩施,这也证实了“A”型空间结构上的旅游城市人气最旺,接待能力最强。

表2 “十一五期间”湖北“A”型结构上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单位:亿元

表3 "十一五期间"湖北"A"型结构上各地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单位:万美元

表4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A”型结构上各地市接待国内游人数单位:万人次

表5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A”型结构上各地市接待入境游人数单位:万人次

四、结论

从宏观上提出湖北“A型点—轴”旅游空间结构,可以科学地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益、从不平衡到较为平衡发展的关系。随着湖北旅游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点”和“轴”的发展,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均衡状态逐步呈现,“点—轴”旅游空间结构日趋完善,从而实现湖北旅游的最佳发展。[16](p92)

1“.A”型旅游空间结构上分布了湖北既优又多的旅游景区,具备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条件。2011年,湖北新增3个5A级景区,1个在鄂西北恩施,1个在鄂西南十堰,1个在宜昌;2012年新添的湖北神农架旅游区为5A级景区;“A”型结构上高级别景区的增加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实力。

2.有较多的优秀旅游城市、星级饭店,拥有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接待了湖北67%以上的国内游客;89%以上的入境游客。

3.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旅游业的发展保障。2009年12月建成通车的沪渝高速公路宜恩段(宜昌—恩施),实现了武汉能从高速通达全省各个市州;2010年建成通车的宜万铁路实现了铁路对全省所有地市的全覆盖;2012年7月汉宜高铁的通车,大大缩短了游客从武汉到宜昌的时间。

4.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及较高人气,能作为推动湖北旅游业发展的引擎。2011年,全国百强旅游城市对外发布,湖北有5个城市进入排名,分别是处在第5位的武汉、第83位的宜昌、第84位的十堰、第88位的襄阳、第98位的恩施,这进一步证实了“A”型空间结构上人气最旺,接待能力最强。

[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

[4]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2).

[5]龙茂兴,孙根年,等.区域旅游“点—轴系统”演进研究——以陕南为例[J].经济地理,2010,(8).

[6]湖北年鉴1989[Z].1990.

[7]湖北年鉴1995[Z].1996.

[8]湖北省“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R].2001.

[9]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R].2006.

[10]湖北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R].2011.

[11]龚胜生,周军,等.湖北省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与空间意象[J].地理学报,2011,(8).

[12]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3]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3).

[14]2010年湖北省公路概况[R].2011.

[15]孙根年,张毓.长江沿线10省区国内旅游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J].经济地理,2009,(12).

[16]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5).

责任编辑王京

F592.7

A

1003-8477(2013)12-0070-05

谭志喜(1981—),男,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孙根年(1961—),男,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国内旅游的抗周期性及经济效应研究”(12BJY131)。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宜昌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湖北宜昌卷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