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新
摘要:以“手锤制作”项目为案例,阐述进校工作满一年的青年教师如何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制订计划”、“完成任务”、“整体评价及评价反馈”和“完成实训小结”等六个步骤完成一把手锤,然后进行学习经验交流、制定一份项目教学案例设计,完成“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专题校本培训的过程。再以建校时期的师资构成了漂亮的“起手式”,以校本培训为核心,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校内外、国内外培训相结合构建了“连贯拳”,打造团队、分类建设、整体提升的“重拳”组成的一套颇有成效的“组合拳”,建立基于校本培训的双元制师资培养模式,为学校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关键词:手锤制作;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组团跟进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67-02
2008年8月20日,暑假中平凡的一天,可是对于进校工作满一年的16名青年教师来说,那是不寻常的一天,他们将参加由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教学科研部组织的为期一周的“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专题培训。和其他专业教师一起,基础教学部英语教研室的冯钧老师将第一次“真正”走入我校的实训车间,面对任务书、拿起工具箱,以一名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份完成“手锤制作”学习任务,亲身感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魅力。
上午8:30,培训在我校博西华工业机加工实训中心拉开帷幕。本次培训是严格意义上的“项目教学”,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制订计划”、“完成任务”、“整体评价及评价反馈”和“完成实训小结”等六个步骤逐步展开,每个学员最后要按照任务书要求完成一把以45号钢为锤头、木头为手柄的手锤。学员们的第一课就是划线、锯割、锉削练习。不管是否有专业背景,所有人都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勤奋动手操作,手上磨出水泡仍埋头苦干、兴致勃勃。5天里,没有空调,没有冷饮,有的是每天至少6小时的实践操作,有的是高温酷暑下的汗水。青年教师在培训教师封立伟、张三川的指导下,从不知道锉刀为何物,到逐步掌握了划线、锯割、锉削、钻孔等技能,完成了“长方体的制作”、“腰形孔的制作”、“腰形孔圆弧及锤头倒角”、“内外圆弧与斜面的制作”、“精锉、去毛刺倒角、砂纸抛光”等任务。8月24日,一把把饱含学员们汗水的劳动成果——手锤依次摆放在了展示台上,等待培训教师的评价。接下来的两天,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手锤制作”项目的教学设计,包括编制任务书、制定教案、编写工作页等,并进行交流研讨。最后每个学员结合任教专业或学科制定一份完整的项目教学案例设计。
在培训中,青年教师先以学生身份参与一个项目教学实例,完整体验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小组学习的合作过程,再以教师身份进行学习经验交流、理性认识共享。这些教师经过一年的教学、班主任工作已基本适应了职业学校要求。他们从一年的课堂教学感知,到一周培训中的学习感受,再到培训后的反思感悟,实现了对项目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识提升,进而理解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冯钧老师在参加了项目教学法培训后,与英语教研室同伴们一起着手英语分层次教学课改实践,在C层借鉴项目教学法开展活动课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手锤是“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培训的成果,对于南京高职校来讲,它更是践行双元制的一个例证,承载着我校的双元制文化。我校时任校长、现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总结道:“三十年来虽然经历了两校合并、易地新建、办学升格、人员更替诸多变化,但在中德双方思想的碰撞和充满信任的对话交流中,对‘重实践,重技能,与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双元制文化精髓深层次理解和孜孜不懈的实践探索始终不变。”
我们利用原有的专业师资优势,以校本培训为核心,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校内外、国内外培训相结合,构建了“组合拳”之“连贯拳”。
第一,依托中德合作优势,延续国外培训传统。德国的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先进理念是我们不断学习的目标。我们每年选派3 4名优秀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对已掌握德语的青年教师,可进行10个月的长期培训,让他们与德国学生一起在学习技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感受和学习。自2009年起,我们将4~5名专业相近的教师组成团队,送往德国进行6~8周集中培训。白天,他们随堂观摩德国教师教学、在企业培训中心学习新技术;晚上,他们结合学习围绕给定课改项目展开讨论,编写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回校后,培训成果很快地就应用于专业教学实践。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1998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郭岩,先后于2001年作为优秀教师、2006年作为暖通专业团队成员两次去德国培训。第一次去德国时“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感觉‘双元制是那么神圣与伟大”。“当我再一次到德国,已经可以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共同探讨‘双元制办学模式存在的客观问题、‘学习领域在具体实施时存在的实际困难等职业教育办学和课堂实施层面的很多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和学校培养,他于2006年成为我校科研处负责人并设计了“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专题培训的“手锤制作”项目。
第二,搭建阶梯成长平台,促进教师梯队发展。我校不断完善学校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市专业带头人等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的“五阶梯”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个体争先,形成梯队发展优势。在两年四个学期内分别进行教龄3—5年的“教坛新秀”、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中级职称以上的“骨干教师”、“优秀实验室实训车间管理员”以及高级职称教师参加的“专业(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评选以常规课堂教学与专项教学竞赛相结合,通过教学水平、专业技能、教科研能力和班主任工作业绩等方面综合评定。两年一个循环的教师评优使各个层次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经推荐参加市级优秀教师评选,2005年以来有11人获得“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6人获得“南京市专业(学科)带头人”称号。
第三,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突出实践能力提升。我们制订了详尽的为期两年的新教师专项培养计划,通过培训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教育岗位的基本要求,实现师德、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专题培训正是专项培养计划最重要的模块之一,“手锤制作”之后我们又陆续开发了“相框制作”、“创意笔筒制作”等学习项目。除了校本技能培训,我们还设法安排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培训、高校研修,并指导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成长规划。通过各类研修培训学习、担任兴趣小组或社团指导、参加省市技能大赛等活动,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连续四年,我校青年教师自己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每年均获得至少2块金牌。
第四,“组合拳”之“重拳”——打造团队、分类建设、整体提升。我们以教研室建设、新教师组团培训、“80后”青年教师群体建设、组建课改项目部、精品课程建设小组、课题研究核心组等方式,促进教学团队、研究团队、技能大赛团队、教学管理团队和培训者团队迅速发展,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以新教师组团培训为例,过去我们采取各校都实行的青蓝工程,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了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指导。“一老对一新”的方式,优势是青年教师有老教师的言传身教,进步显著。为让新教师在人职起始就能明确职业学校教师的基本标准和核心能力以及我校双元制文化内涵,完成从合格到胜任的跨越,培训者团队首先分析了入职初期在我校优秀教师成长中的关键因素,发现在完成教学这一核心任务之外,还有一些如管理、与其他成员合作、调查等非教学任务,完成这些工作需要一些大学时没有学习过的专门的能力,因此在原《新任教师培训方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活动设计、资料管理、对外联络、团队组织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在具体培训时,三人培训小组既有整体合作,每人也分别负责对6~7名新教师进行具体的教案修改、听课指导等,同时密切联系各系部、教研室对新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一年来,该模式取得了较大成效,有参训新教师参加省技能大赛、赛课比赛获得一等奖。我们编制了集指导书、教育教学案例、培训手札、成果记录等为一体《新教师培训手册》,将在下一轮的新教师培训中使用。已参训一年的新教师除了继续参加第二年的专项培训外,我们还有计划地选取部分人加入培训小组,他们将作为助教参与2012年入校新教师的培训。组团跟进式新任教师培训模式,使培训者团队与新教师团队通过拓展活动、主题沙龙、教学反思研讨、专题总结会等互动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基于校本培训的双元制师资培养模式使得我校教师在领悟双元制真谛、传承双元制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数量适当、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我校持续快速发展强有力的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