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其关键在人才。针对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才需求状况、农村人口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人才培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才培养;要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31-03
城镇化,是指以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新型城镇化之“新”,主要体现在改变过去城市化进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及空间扩张,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注重城镇文化、公共服务内涵的提升,使城镇成为品质较高的宜居之所。
一、农村人口与教育现状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和在城乡多元化的稳定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还存在诸多问题。
1.人口数量庞大,但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低下,高中低端技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资料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中有60%左右是小学毕业及文盲、半文盲,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有技术职称的不足1人。能影响和带动农村致富的高层次人才极少,与产业需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农民素质低,相当一部分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生产效率低下。他们普遍缺乏其他谋生技能,除了农业生产,对非农产业及城镇生活缺乏信心,影响其向城镇的较快输转。由于受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制约,加之市场意识不强,无法发展农村规模经济,无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及农村经济现代化。
2.教育和培训供给能力偏小,机制不够灵活。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且其技艺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跟不上时代发展,很难实现增值要求。主要原因是培训力度还不够、投入不足、培训面不宽。同时,农民群众自身理解接受能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对新增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多为短期技能培训,缺乏统一、连贯的培训制度,缺乏学历教育,且城乡教育差距大。
3.培训内容缺乏对接。对农民的培训内容,主要在服装裁剪缝纫、电脑基本知识、电器维修等方面,而服务行业、建筑行业、经营管理、种植养殖技术、城市文明行为规范、懂法维权等方面的培训则讲得过少,考取职业资格证的培训甚至是空白。
4.培训方法缺乏创新。目前在很多的地方,农民学技能只有到技校去。而放下手头的工作及正常的生活,并且要解决培训期间的吃住问题,这对于收入并不多的农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所以,很少有农民愿意去参加这样的免费培训。另外,培训方式、方法单一死板,缺乏对农民的吸引力,“教”与“学”严重脱节。
5.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近年来,由于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其劳动负担转移到留守老人、妇女和青少年身上。而这些留守人员通常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新观念接受能力较弱,对现代农技发展无法很好地适应与掌握。同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不愿返乡,致使农村实用人才越来越少。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转移的途径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的产业升级与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商品运输与交易、三产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将为农村人员向城镇转移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1.土地流转,使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而这必将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发展工业,形成产业集聚区。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工业的发展,使其他部门或产业相应产生,并推动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商业、金融、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中介、媒体等功能,使城镇持续发展。而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
3.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教育、房地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广告营销、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以拓宽服务领域和扩大服务总量。
4.发展现代农业。结合地域特点、资源要素等当地特色,发展优质高产、绿色安全、生态环保、经济高效的现代农业,如商品林、果木、花卉、观光农业、蔬菜、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现农业产业化、生态化、科技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同时也为农村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对策
1.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制定完善的培训规划。第一,健全制度保障。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完善的培训规划、整合培训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台相关激励政策、进行财政政策扶持等,提高人才培养实效。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合理使用培训资金,并进行监督、审计、验收。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免费提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等各项服务。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实用技术人才倾斜。政府相关教育、农业等部门可以联合建立实用技术人才供求信息交换平台,及时提供供求信息交换。第二,制定培训规划。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多个培训项目,进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技能计划”等。但是,这些项目的资金分别由农业、扶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管理使用,造成多头管理,资金分散挪用,没有形成合力,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应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训规划,对现有各培训项目进行整合。同时还应对农业职技校、农技站等现有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设设施配套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对培训课目进行调研论证把关,做到供需对路。培训应符合农民实际,应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布局,满足农民的技能需求。每期培训前,各培训机构应深入农村、走近农民,进行充分的调研,开设合适的培训项目,让农民能切实感受到培训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发展二三产业,做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劳务输出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及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引导农民走出家门,走向市场。第三,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个人为补充的多元化培训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纳入财政支出的范围,设立培训专项资金。加强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及用人单位的监督和规范,降低培训成本和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防止借培训之名,增加农民负担,损害农民权益。同时严防农民培训成了一些单位和个人获取国家财政补贴的幌子。第四,整合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机构繁杂。这些机构分属不同部门和行业,学校性质、办学形式、管理方式各不相同。由于体制的原因,对这些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出现办学进入门槛较低,办学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有的培训学校没有教室,农民培训时就临时借用场地;有的培训学校没有专业授课教师,而临时聘请代课教师,他们往往缺乏农村生产经验,课程多安排为理论课程,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致使农民费了很多的时间精力,结果却是中听不中用,没有产生效果。由于农村新的技术和职业层出不穷,而又缺乏正规的机构,造成一些冒牌培训机构乘虚而入。为了理顺培训市场秩序,避免重复建设培训机构,应对培训机构进行整合。一是成立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和领导。二是组织专家对培训机构进行重新认定,对合格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构授牌,颁发资质证书。三是对培训机构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在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设备配置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打破不同培训主体间条块建设,杜绝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固定教师与聘请教师相结合,建立师资库。加强和大专院校、对口培训企业、先进典型地区的合作,聘请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中的各类专业人才、创业人士等,为培训班授课,传播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帮助发掘当地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各种农民互助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的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农民互教互学,加快科技信息流通,扩大农民长见识、强本领的机会。第六,采取激励政策。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对致力于实用人才培训之中、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企业,对富有成效的培训机构等,给予适当奖励,并在项目、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进行政策扶持。
2.新型城镇化建设需培养高层次运作人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决策、经营。管理者能不能做到科学的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包括新的经济理念、新的经济组织、新的经济方式、新的经济评判等方面。新型域镇化建设客观上要求必须拥有高层次、高素质的设计、规划、运作、创新人才。为此,必须坚持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领导干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真正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干部人才支撑系统,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所急需的领导干部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强化市县领导干部专家型、经营型、管理型等要求。还可选调一批有志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生、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学习市域、县域经济理论知识。到省内外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业务突出者可充实到市县领导班子。
3.新型城镇化建设需培养基层管理人才。村镇干部是城镇化建设中的基层管理人才,他们的政治素质、执政能力、个人品德,不仅涉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不能落到实处,也关系到政府的基层形象。在目前社会转型期,基层工作遇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基层管理人才有主动的思考能力与研究能力,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应采取措施,加强对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使其能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政策措施更好地落到实处,让群众分享到城镇化建设的成果。一是实施能人治村策略。改变选人观念,拓宽用人渠道,大胆从种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返乡务工青年中选拔一批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农村管理人才。同时,下派一批“脱产”干部担任“村官”、“镇官”。通过公选考试从部门单位、乡镇机关、基层站所中选拔年轻干部。二是实施培训政策。对这些基层管理人才,进行理论、科技、法律、实用技术等知识培训,促其提高业务知识,提高组织、策划、决策能力,使他们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带头人和引路人。
4.新型城镇化建设需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目前,农村实用人才主要分布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如现代农业、市场营销、旅游开发、文化服务等方面人才十分短缺,产业分布结构和行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根据行业特点,根据不同类型人才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进行分类培训,十分必要。针对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人口转移途径为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重点培训科技推广型、生产加工型、经营管理型、能工巧匠型和旅游开发型实用人才。此外,培训的课堂甚至可以是国外,以“开眼界,长本事”。第一,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产业特色,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开展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比如,对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等,开展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开展农业种植、养殖、有机食品等专业技能培训,开展与农副产品深加工配套的加工、贮藏、保鲜、供销等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紧扣时代发展主题,掌握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成长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第二,培训农产品深加工技能,大力发展以生产肉、蛋、奶、果、菜、花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农业。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培训,加快民俗旅游、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丰富旅游资源,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优化城镇环境,实现农民增收。第三,对被征地农民、移民、转产渔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开展加工制造、建筑、家政服务、保安、营销、城市生活常识等就业技能,通过有组织的外出务工进行工作技能锻炼,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第四,对已在二三产业就业且岗位技术要求较高的农民工,加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开展岗位技能等级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大批技术熟练工人,使他们熟练掌握从业岗位的技能,实现稳定就业。比如,有的地区有大批人员从事建筑业,政府可把建筑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组织从业人员到土建、安装、装饰等施工现场培训,到一流的承包商那里培训,打造建筑业人才高地,为建筑业壮大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城镇化建设包含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筑施工、装饰等,将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第五,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要加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由于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年龄较小,可以开展一年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开设技术含量较高的培训内容,组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升新增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5.拓宽培训内容,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适应城镇生活的需要,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法律、劳动权益保护、财务法规、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培训。第一,开展现代科学知识和移风易俗的科普教育。对参训人员普及法律法规、金融保险、环保生态、节能防灾、医疗健康、生育保健、城市文明、行为规范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还可引入时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析,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新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第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重视保护和发掘当地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突出地方特色,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好当地自然环境及原始风貌,坚持自身的特色,拒绝千篇一律,提升人居环境。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素质。本文探索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转移的途径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建议,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化目前农村人口数量多、素质低、压力大的劣势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李思丽: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管理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