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炜
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天的大会上,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另4大国家级科技奖也同步揭晓并颁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7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项22项,二等奖187项;来自美国、加拿大、丹麦、日本的5位科学家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奖。
如果把王小谟称为“中国预警机之父”,那么他可谓“老来得子”,就在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时,王小谟今年已经75岁了,但他却是获奖“最快”的最高奖得主——从做出最重要的成果,到获得最高荣誉,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这也是中国把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首次颁发给一位军工专家。
王小谟本来可以更早一些实现这一成就——早在20年前,这位最有名的雷达专家就力主研发中国自己的预警机。如果不是一连串的历史偶然,他恐怕一辈子也无法完成自己的这一心愿。
一般人对预警机这个名词或许感到陌生,但它却是现代军事的核心。1982年4月的英阿马岛之战,英国舰队就是因为没有装备预警机,不能及时发现低空袭来的阿根廷飞机,以致遭受重创。同年6月的叙以战争中,以色列空军使用美国预警机导航,袭击叙利亚军队驻贝卡谷地的防空导弹阵地,一举摧毁对方19个导弹连,击落80架飞机。
预警机有什么用?简单地说,由于地球是圆的,地面雷达的探测距离会因而受限,而只有将雷达装在飞机上,才能更好地监测敌方的轰炸机、导弹等低空目标。现代最先进的预警机,就是空中的移动作战指挥部,不仅能提供导航、监视、搜索功能,还能直接指挥战斗机作战。大多数预警机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机背上背着一个大 “蘑菇”,那就是预警雷达的天线罩。
中国研制预警机的第一轮呼声,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军力尚弱,常遭到美国和台湾飞机的夜袭。于是,军方便期望拥有一架预警机,以弥补地面雷达探测能力的不足。直到1969年,文革的热潮尚未退去,中央军委仍于当年9月26日作出指示:要研制空中预警机。于是,空军启动了一项代号为“926”的任务,决定将一架苏联图-4重型轰炸机改装为预警机。
由于有大量电子电力设备,还要搭载工作人员,所以预警机对飞机内部的空间需求较大,一般都采用客机或运输机来改装。中国选用图-4,并非因为它已经具备了预警机的雏形,而是因为当时中国拥有的大型飞机实在太少,且都是英国、苏联或美国的产品。彼时,中苏、中美关系都处于紧张状态,零配件难以保证,而机械状况比较好且中国能加工零部件的只有图-4。
“926”任务在陕西空军某基地进行,从1969年12月开始画图,到1971年5月底改装成功,只用了一年半时间。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预警机,其对低空目标的探测面积相当于40个П-3雷达站,被称为“空警一号”。然而,新生的“空警一号”最终并没有投入实际使用,此次研发实际上等同于失败。这是因为,“空警一号”在雷达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送方面比较落后,缺乏实用的人机界面,全靠手工标图和语音通信传报空情,效率比较低,改装与制造成本太大。再者,到了1970年代,中国军方的地面雷达网得到完善,数千架战斗机与近十万门高射炮、几千个防空导弹发射架组成了一个从空中到地面的立体拦截网,国外飞机的袭扰也已大大减少,对预警机的需求也就不像以前那么迫切了。
1991年的海湾战争再次震动了中国高层。当时,多国部队在美国预警机的指挥引导下,将伊拉克军队打得溃不成军,自身却毫发无损。这使中国军方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现代化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其中制空权尤为重要。而如果没有预警机,就很难赢得制空权。
王小谟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当即联合十几位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自“空警一号”研制失败后,中国雷达界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技术积累与储备,攻克了预警机的多个单项技术难点。在王小谟看来,中国人造出自己的预警机,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国家一声令下。然而,他没想到,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却是长达五年的质疑与争论。
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察觉到中国对预警机的兴趣,及时推荐了他们研发的“费尔康”机载相控阵雷达预警机。最诱人的是,“费尔康”的空中预警能力基本上与美国的E-3预警机相同,有些性能甚至超过E-3,但价格却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左右。
1996年,中、俄、以三方签定了一项价值为2.5亿美元的初步协议。根据该协议,俄罗斯和以色列将在俄A-50空中预警指挥机的基础上,为中国空军研制一架预警机,安装由以色列提供的“费尔康”机载相控阵雷达。
1999年10月,俄罗斯将第一架A-50H交给了以色列。正当以色列即将为A-50H安装“费尔康”机载相控阵雷达时,美国政府表示“中国空军装备可以远距离发现和同时跟踪数个目标的现代预警机,将损害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同时以取消援助为要挟,要求以色列立即终止这一协议。在2001年,新上台的总理沙龙最终选择了放弃,宣布取消与中国的协议。
由于以色列迟迟不履行协议,2000年后半年,中国开始将预警机采购计划转向俄罗斯。俄罗斯的最新型预警机是在国际上颇负盛名的A-50“中坚”预警机,也是俄现役预警机中的主力机型。中国先行租用了俄A-50“中坚”预警机进行试验。然而,通过试验,中国军方发现,俄A-50“中坚”预警机不能满足自身需要。况且,预警机主要依靠的就是机载电子设备及其先进性能,而中国的综合电子水平显然比俄罗斯要高。中国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相对先进的机电水平,制造出符合自身作战需要的国产预警飞机。于是,中国军方终止了租用和购买俄制预警机的工作。
在此期间,王小漠并没有停止向高层汇报自己的想法。他详细阐述了科研人员十几年的预研基础,综合分析国内各方面的科研力量,请求政府给中国的军工电子人一次“争气”的机会,保证完成使命。
王小谟说,“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了。所以,中国一定得有自己的预警机才行。”在争取自主研制的这段漫长时间中,王小漠没有束手等待,他和同事们坚持自己研究,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技术点,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测试暗室和亚洲最大的热压罐。
2002年12月,中国终于启动了战略预警机——“空警-2000”的研制工作,2003年11月,完成第一次试飞。“空警—2000”上装载的雷达性能与以色列的“费尔康”十分相似,但探测距离要比“费尔康”雷达多100公里左右,可以同时跟踪60~100个空中目标,还可以引导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对无线电地平线以外的目标实施拦截。
美国政府的军事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曾发表评论说:中国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对此,王小谟却很清醒,“我们有很多先进技术,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美国的主流产品E-3预警机,有30多架在服役,海军的E-2预警机有70多架。尽管我们的这套装备比美国E-3领先一代,美国也认可了这一事实,但应该看到,美国的这些预警机都是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比如人家十年前买了一辆汽车,一直没有坏,就不愿意再花钱买辆新的了。而我们是刚买了一辆车,当然会好一些。如果他们再买辆新车,可以比我们的更好。”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漠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看台上的王小漠流泪了,这是他申请研制预警机十几年以来第一次如此激动。
参考文献:2012年7月《中国科技奖励》:中国预警机之父的雷达人生
2010年7月《湘潮》:中国预警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