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网络称呼语“亲”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徐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亲”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称呼用语,近年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作为人际称呼语“亲”的使用主要受到职业、性别、年龄因素的影响,工作于较自由环境的工作者使用“亲”较为频繁,使用“亲”的女性比男性更多。年轻人也比中老年人多,其使用场合和被称呼的对象具有限制性,被称呼的对象多是与使用者关系亲密的人,多用于非正式场合,还没有成为现代汉语共同语。
“亲”;网络称呼语;社会语言学分析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较频繁的词语,中国社会注重礼仪,几乎所有交谈都由称呼别人开始。“称呼语是指在言语交际中,处在一个言语事件两端的讲话者和受话者,通过一定的渠道(口头、书面或电讯)交际时直接称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1](P1)“亲”作为称呼语,是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对于“亲”的研究,学者们将其定位于“淘宝体”,研究它出现的原因、在网络交际过程中的使用情况等。如:邹贞对“亲”作为网络称谓语出现理据的分析[2](P159-160);赖广昌主要分析“亲”的发展过程[3](P21-22);任欢对“亲”作为称呼语在网络上流行的原因及用法做语用上的分析[4](P40-41);张雪燕分析“亲”发展流行的原因[5](P160-161);车向前将“亲”定位于“淘宝体”研究它的运用及人际意义。[6](P67-69)由此可见,关于“亲”的已有研究多是在网络用语的范围之内。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称呼语“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体使用情况如何,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亲”主要由谁使用,人们使用“亲”是出于什么心理以及它的社会认可程度。
第一,用“亲”来称呼具有共同特点或者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如:
(1)亲,去丽江吗?一个人孤单的话,可以结伴,两个人太少的话,可以结群游玩。亲,美丽的丽江,旅途上怎么可能少了欢声笑语,来吧,加入我们的丽江自助游。(天涯社区·结伴旅游)
这里“亲”指称的是都爱旅游的“驴友”。
第二,电子商务中网店老板和顾客之间相互称呼。如:
(2)小店开张。希望各位亲多多捧场。全网最低哦。(淘宝网某店开张的广告语)
此例中,“亲”指称的是所有可能成为小店顾客的人。
第三,论坛或者微博网友之间互动时彼此的称呼。如:
(3)“亲,注意拼车危险”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不少出租车司机为了多赚些路费……(某警官的新浪微博)
这里“亲”指称的是所有能看到这条微博的网民,多是博主不认识的。
“亲”被定义为“淘宝体”,是因为出现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流,但由于使用者和使用频率的增加,“亲”开始了从网络称呼语到日常人际称呼语的转变。在短信中使用,用来称呼身边的同学、朋友或者需要被通知的人。如:
(4)亲,这个礼拜五三点在9号楼三楼进行《安全技能》考试,亲们一定要准时参加哦。
(5)亲,您的快递已到,请于下午1点之前在食堂门口来取……
例(4)和(5)为短信内容,例(4)是班长发给班里同学的关于一场考试的通知,“亲”指称的是需要参加考试的同学,称呼的是认识的人。例(5),快递员并不认识收到短信的人,这里“亲”仅指称需要来拿快递的所有人。
“亲”加“们”构成复数形式,例如某位老师在期中考试之后将自己的QQ签名改为:“亲们,想要知道分数吗?那就来办公室找老师吧。”这里的“亲们”指称的是该老师的所有学生。如果用“亲”来称呼一群人则需要在“亲”之前加上诸如“各位”、“诸位”等表示复数的词语,如上面的例(2)中的“各位亲”。“亲”最初是网络称呼语,常和网络语气词一起使用,较多是和“哦”一起使用,如例(2)、例(4),句末语气词“哦”缓和语气,提高话语的可接受度。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J.B.Pride说过:语言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折射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7](P17)语言的发展变化也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因此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明显。作为称呼语“亲”的使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亲”在人们日常口语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采取问卷的方法,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8份,其中有效问卷145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对“亲”这个新兴起的称呼用语有个初步的认识。
(一)“亲”的使用与职业
收回的145份问卷当中,学生占41.4%,社会上工作的各行业工作者共占58.6%,问卷所涉及的职业主要有教师、公务员、文秘、职员、网络编辑、酒店工作者以及工人等。
总体而言,“亲”这一称呼在校园中最流行,其他职业对“亲”的使用频率都低于学生(见表1)。不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使用“亲”来称呼别人。由于大学校园氛围活跃,大学生们追逐新颖的称呼用法,来彰显个性,显得年轻时尚,并且他们有机会接触社会最新近的改变,所以他们对于“亲”的接受和使用程度远远高出其他的人群。工人几乎不使用“亲”来称呼别人,教师和公务员偶尔会使用“亲”来称呼别人,由于工作性质的制约,他们在大多数场合下不使用“亲”。一些行业的工作者(指表中的“其他”),他们大多是时尚的引领者,工作环境比较自由,气氛活跃,工作性质要求他们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因而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比较多地使用“亲”。
表1 “亲”的使用与职业的关系
(二)“亲”的使用与年龄
将所调查的年龄分为20岁以下、21—25岁,26—30岁,30岁以上四个阶段,从表2可以看出“亲”的使用频率与年龄呈反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用“亲”的频率分别为11.1%、33.3%、 58.3%、63.6%,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反,偶尔使用和常使用的频率则呈下降趋势,分别为44.4%、36.7%、29.2%、27.3%和44.4%、30.3%、12.5%、9.1%。可见,“亲”的使用和年龄关系非常密切。
表2 “亲”使用与年龄的关系
然而,“亲”的使用却没有受到受教育程度的明显影响,对问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年龄为25岁左右的中专学历、大专学历甚至是高中学历的人也会倾向于使用“亲”,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更高教育而年龄较大的人却不能接受“亲”,且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用“亲”来称呼别人。
Chambers指出,年龄对社会人存在着巨大的影响。[8](P21-30)青少年一般被认为喜欢更多地运用创新的语言形式,形成一种与他们的年长者明显不同的言语表达,以此来彰显他们独立的身份,而中老年的言语比较保守。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词汇获得年龄”[9](P1),词汇获得年龄是指人们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第一次学会这个词并理解这个词的含义的年龄。对早获得的词人们会加工得更快并且更准确。因而较早获得“亲”的青少年对于“亲”的使用频率自然超过年龄较大的中老年者。
(三)“亲”的使用与性别
性别差异对“亲”的使用影响明显,不论是学生还是其他职业工作者,男性使用“亲”的频率普遍低于女性。回收的问卷有男性57份,女性88份,表3是“亲”的使用情况与性别关系的直观体现。通过表3的对比可以看出男性不用“亲”的频率为33%明显高于女性的27%,而女性常使用“亲”和偶尔使用“亲”的频率分别为31%和30%明显高于男性的5%和19%。
问卷中使用“亲”的男性大多声明只用“亲”称呼自己的女朋友或者在私下非正式场合称呼异性朋友以此来活跃气氛,很少称呼同性朋友。女性在使用“亲”的方面,主要原因和男性相同,但是她们也用“亲”来称呼自己的同性朋友,她们认为这样来称呼自己的朋友可以拉近自己和对方的距离,有种温馨、亲切的感觉。
表3 “亲”的使用与性别的关系
“亲”的使用有性别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女性在言语方面比男性更喜欢使用具有情感色彩或能够增强言语表现力的词语来赋予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亲”能够拉近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营造一种和谐、亲切、甜蜜的气氛使言语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因而“亲”受到很多女性的青睐。另一方面,普遍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注重话语交际时的礼貌程度,体现在言语活动当中就表现为对言语使用的不同,女性重礼貌,因而会更频繁的使用称呼用语,并且更加注重营造一种和谐的言语交际环境。
总之,影响“亲”使用的社会因素主要是职业、年龄和性别,其中年龄和性别对“亲”的使用影响最为明显。学生使用“亲”的频率高于其他各职业工作者,通过对其他各职业工作者使用“亲”的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工作的性质和环境对于“亲”的使用有影响,工作在较为自由和随性的环境中使人易于接受并使用“亲”,例如,电视台、酒店、动漫公司等。相对来说,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这些严肃的工作环境则限制着“亲”的使用。年轻人对于“亲”的接受和使用程度高于年龄较长者,女性对于“亲”的接受和使用程度高于男性。
对于“亲”的社会认可程度的调查主要从“亲”的称呼对象,“亲”的使用场合,“亲”的心理接受程度这三方面进行。
(一)“亲”的称呼对象
“亲”最初广泛使用的场合是网络,多用来称呼网店老板,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您通常使用‘亲’来称呼哪些人?”此题为多项选择题,根据问卷对答案进行整合,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图1:
图1 “亲”的称呼对象
通过图1可以看出在日常的话语交际中人们大多使用“亲”来称自己好朋友或者称呼自己身边的恋人、家人,被称呼的对象具有一个共同点:和使用“亲”的人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从上图可以看到用“亲”称呼自己亲人的仅有3人,而称呼好朋友的则有61人,称呼恋人的有21人,这说明“亲”更多地用于关系密切的同龄人之间。“亲”最初是由网络交易兴起的,所以相当一部分人仍然仅在称呼淘宝卖家时才使用“亲”,在日常的口语中没有人使用“亲”来称呼陌生人或者和自己关系一般的人。
(二)“亲”的使用场合
问卷就“亲”的使用场合设置了一个问题:“您通常在什么场合下使用‘亲’?”此题也是多选题,通过对答案的整合,将所得数据制成图2。从图2可见,“亲”的使用场合比较狭隘,多使用于非正式的场合以及网络聊天、短信等私下场合,不用于正式场合,问卷中没有人选择在正式的场合使用“亲”来称呼别人,可见“亲”作为称呼语的使用范围相当有限。
(三)“亲”的接受程度
作为一种新的言语现象,“亲”的社会认可程度最直观的体现是人们对“亲”的使用程度和心理接受程度(听到别人称呼自己“亲”时的感觉)。从表4可见,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接受被称呼为“亲”,完全能够接受别人用“亲”来称呼自己,感觉“很喜欢”的仅有34.5%,还有一部分人对于别人使用“亲”来称呼自己没有特殊的感觉,可以接受。虽然被别人称呼“亲”有很大一部分人感觉很不好,但是使用“亲”的人却超过不用的人,完全不使用“亲”的人仅有41.4%。
图2 “亲”的使用场合
表4 “亲”被称呼者心理感受情况
上述两个变量的数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态度,因为上述两个变量在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时均采用从1-3程度递增的方式排列,为同向变量,因此数值可以加权计算。我们将上述两个变量求和再除以二得到一个新变量,将其命名为社会认同情况,分析后可得表5:
表5 “亲”的社会认可程度
从表5可以看出“亲”的社会认可均值为1.903 4,是在中间值的右边,且方差较小。所以总体来看“亲”的社会认可程度还是较为良好的。
虽然“亲”的社会认可程度较为良好,但是人们选择用“亲”来称呼别人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拉近彼此的距离,表示亲近的关系,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一般只用于非正式的私下场合称呼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家人、朋友。因为“亲”最初广泛地使用于网络交易,商业气息浓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有时会使被称呼者有一种对方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或者“有求于自己,虚情假意”的心理感觉。通过对“亲”的接受程度的分析可知,“亲”还没有被现代汉语共同语,尚未普遍使用。
综上所述,“亲”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称呼用语,当前,有些人很乐意接受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使用“亲”,而有些人却排斥,但总体来说“亲”的使用率较高,社会认可程度较好。“亲”虽然逐渐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被使用,但主要仍使用于网络,年轻人较多使用,女性使用较多,学生使用频繁,它的使用对象和使用场合相当狭隘,还没有被社会普遍接受。这种言语现象若要为最广大的社会人群所接受,普遍地使用于人际交流,并成为现代汉语的固定用法,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认可。
[1]么孝颖.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J].外语教学,2008,(4).
[2]邹贞.网络购物新称谓——亲[J].渤海大学学报,2003,(5).
[3]赖广昌.“亲”,你被这样称呼了吗?[J].第二课堂:初中版,2011,(12).
[4]任欢.网络交易中称呼语的语用研究——以“亲”字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5]张雪燕.浅析网络称呼语“亲”的泛化[J].大众文艺,2011.
[6]车向前.网络“淘宝体”中称呼语和语气词的人际意义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2,(1).
[7]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8]Chambers,Jack.Sociolinguistic Theory 2nd edn.Oxford:Blackwell,2003.
[9]王丽红,王永妍,闫国利.词汇获得年龄效应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
The Social linguistics Analysis of Network Address Forms
XU Huan
(College of Art,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Qin"is a kind of addressing terms that appeare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and is gradually used in daily life communication recently.As an interpersonal addressing term,the use of"Qin"is mainly aff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career,gender and age.People who working in a free environment use more frequently,women use it more than men and young people use it more than older people The occasions where this term are used and the objects that are addressed are restrictive.It is usually used to call the one who are familiar with and more used in informal situations. Consequently,it has not been a form of Chinese common language.
"Qin";network address term;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H0
A
1673-4343(2013)03-00 07-05
2013-02-14
徐欢,女,安徽六安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