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吨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福建三明365000)
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
陈成吨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福建三明365000)
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作为福建省“十二五”时期十大新增长区域,起着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的增长极作用。三明生态工贸区着重点在于绿色概念,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到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相吻合,结合当前该生态工贸区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实际,加快推进三明生态工贸区的建设,着力实现其规划目标,对三明以及福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明;生态工贸区;生态文明
2010年6月,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这一设想便被提出,2012年2月,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三明生态工贸区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生态工贸区建设,发挥其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展现其作为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区域的示范作用及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要求,其中重要一点便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P36)。显然,三明生态工贸区的提出与建设是与中央的精神相吻合的。基于这样的大环境与大背景,本文着重从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的理论依据、现存的机遇与挑战及下一步努力方向三个层面来加以思考,以期进一步阐明三明生态工贸区的功能布局。
生态产业园区概念是美国靛蓝(Indigo)发展研究所骆伍(Enrest Lwoe)教授1992年提出的。骆伍教授认为,生态产业园区是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群落,通过能源、水和材料等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达到群落的整体效益大于每个企业个体效益的总和。[2](P13-14)1995年,Cote和Hall这样定义生态产业园区:保存自然和经济资源,减少物质和能源消耗,改善运作效率和质量,保障工人的健康,提高园区公共形象,提供废弃物再利用设施。[3](P41-46)1996年,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PCSD)在弗吉尼亚召开生态产业园工作会议,对生态产业园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把生态产业园看作一个市场共同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合作、分享资源,推动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改善,促使区域内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二是把生态产业园看成系统规划的原材料和能源交换的产业体系,寻求能源和原材料使用、废物的最小化,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4]2003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科学技术部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创建的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合理规划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生态产业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共生、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出率。
生态产业园区的理论依据是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理论和清洁生产理论。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是198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罗伯特·福布什(Robert Frosch)和尼古拉斯·加罗布劳斯(Nieolas Gallopoulos)首次提出的,是研究产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是把人类的各种活动,包括矿业、制造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商贸业、废物回收业等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看待,构建生态工业链,将一个企业的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形成一个物质循环闭合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最小化。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最初来自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管理需求,之后其内容和涵义得到不断的扩充和延续。如今,循环经济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e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eyele)”的3R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无害化排放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清洁生产最早于1989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计划活动中心提出,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着眼于产品或服务生产层次,循环经济着眼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层次,产业生态着眼于更大区域层次,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生态产业园区最基本特征是园区中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废物”作为生产原料,最终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目前,生态产业园区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美国是首先提出生态产业园区概念的国家,也是推动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从1994年开始建设4个示范点开始,已经建设生态产业园50多个。[5](P459-475)欧盟的生态产业园区也发展得比较快,丹麦卡伦堡共生体系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产业园区,荷兰、芬兰、法国、英国等大力规划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尤其民间积极性很高,建设和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亚洲,生态产业园区得到了较快发展。日本从1997年就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以地方自治体为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辅助和管理,企业、研究机构等积极参与。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斯里兰卡等均已启动生态产业园项目(见表1)。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成为我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001年8月,国家环保部批准建设了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工程。到目前为止,国家环保部通过验收批准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5个,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45个。
回顾国内外发展的历程,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生态产业园的构建是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通过类似生物营养关系,构建不同工艺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纵向耦合和资源共享,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为废弃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和分层利用,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正效益的目的。第二,生态产业园区是由众多企业或多个产业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园区。产业系统中至少有一个主公司,它产生了系统中主要的产品链或“循环物质”,其他公司作为“卫星”与主公司相联,将副产品或废物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或者有一个主导产业,其他衍生产业作为“卫星”与主导产业相配套,成为主导产业副产品或废物再利用的配套产业。第三,生态产业园区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政府通过规划,形成产业生态系统集成,包括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基础设施集成,并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各个企业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产经营。第四,生态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网络化制造业的固定资产的回报率高于企业平均数的20%-30%。[6](P34-35)
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表明,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稀缺等挑战,可以通过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来克服,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产业园虽然面临着传统观念、法规制度等条件限制,但生态产业园正以不可抵挡的优势成为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表1 亚洲部分国家与地区生态产业园项目
2010年6月,三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三明生态工贸区的战略构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是符合三明市情和发展实际的,是可以建成海西中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纵深推进的前锋平台的。随后,7月召开的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上,三明生态工贸区被正式确定为全省10个新增长区域之一,由此上升为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当年11月召开的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三明生态工贸区被写入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与此同时,省政府确定由省发改委牵头编制《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三明市全力以赴配合做好相关工作。2011年11月12日,《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批准;2012 年2月,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三明生态工贸区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三明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三明生态工贸区进入全面实施的重要阶段。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既有自身的优势与外部的机遇,也有本身的短板与外围的挑战。
(一)自身优势(S)
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从其自身的优势出发的,是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其有着经济实力增强、产业逐步集聚、区位交通日趋完善、各类经济资源丰富等显著的优势。
⒈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三明市是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其为福建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工贸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强的经济基础。生态工贸区主体所在的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沙县四个县(市、区)都是三明市经济发展的“优等生”,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都占全市水平的大半,综合经济实力较强。
⒉优势产业逐步集聚
根据《规划》说明,三明生态工贸区已经形成明显优势的八大产业集群,涵盖冶金、农林产品加工、机械及汽车制造、矿产加工、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化工、建材、纺织等领域,全省最大的钢铁、林产化工基地也落户于此,且依托其优越的生态资源而发展起来的林竹、水果、蔬菜、食用菌、烟叶、畜禽等特色产业正稳步成长。
⒊交通条件日趋完善
从地理位置而言,三明生态工贸区地处福建省中心地带,是福建省沿海通往中西部地区的战略通道。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而造成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问题,正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区内逐渐形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为主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构筑起了东进西出、南联北接的区域交通枢纽,交通条件得到改善。
⒋经济资源比较丰富
三明生态工贸区的生态环境优越,区内的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沙县四个县(市、区)林地面积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75.7%,林竹资源、药用植物资源、生态旅游丰富,为林竹加工业、生物医药与生物产业、旅游业等生态型工贸产业的发展等提供了资源保障。[7]
(二)自身劣势(W)
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存在若干短板,这其中既有布局分散、用地紧张、交通不便等的不足,也有其产业结构、经济总量的相对落后。
⒈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升级较慢
长期以来,由于受交通“瓶颈”等因素制约,三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多年来经济总量在全省中居中下水平,且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年拉大(如图1所示)。目前,三明的工业基本属于传统的资源开发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还相对较低,产业竞争力仍然不够强大。而且,该生态工贸区的产业结构层次也不高,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落后于经济发达及经济水平相近的其他地市。
图1 2007-2011年福建省各地市生产总值比较
⒉地处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
三明作为福建省的“林海”、“粮仓”和“老工业基地”,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潜能。但随着福建省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大,航空、航海等交通基础设施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而缺少天然港口、民用机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限制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一个重要因素。
⒊园区布局分散,影响产出效益
受山区地形地貌的影响,三明生态工贸区选择的是依托中心城市快速通道,以三明市区为中心,形成北(扩)、南(延)、东(连)、西(拓)的“四片”产业布局,这其中规划建设的有6个省级开发区和投资区、20个工业园区,数量相对较多。然而,总体来看,这些工业园区布局可谓“小而散”,这种开发模式显然不利于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的发挥。
⒋土地开发强度不高,建设用地较为不足
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及传统农业用地的影响,三明生态工贸区的现有土地利用类型中以农业用地为主,建设用地仅占5.52%,区内适宜成片建设用地(约259平方千米)只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2%。[7]这一数字相较于30%的国际惯例,显然土地开发强度并不高。当然,要达到规划期内建设用地的需求,又会面临着征地、拆迁等棘手问题。
此外,经济发展区必然要有其核心区,核心区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区的状况。而三明生态工贸区的中心即三明市区的规模较小。2010年,三明市建成区面积25.85平方千米,城镇常住人口只有34.5万人[7],显然不利于其辐射能力、服务水平的有力发挥。
(三)外部机遇(O)
在“十二五”时期福建省十大新增长区域中,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是唯一冠名“生态”的,其可谓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区、“生态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符合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需要的。
⒈三明生态工贸区所突出的“绿色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可以预见,今后国家必然在包括财政税收等政策上大力支持“绿色”“低碳”区域的发展。而根据《规划》要求,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指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中,依托独特生态优势、现代交通体系、扎实产业基础建立起来的,生态环境美、发展空间大、产业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增长区域,显然,其建设有利于推动生态保护,有助于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需求的实现,有益于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动态平衡,必将迎来良好的政策机遇。
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力推进为三明生态工贸区提供重大发展机遇
这一区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时期福建省十大新增长区域之一。随着《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的颁布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海西”成为中央决策和国家发展战略。而加快推进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对于发挥其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展现其作为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区域的示范作用及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⒊宏观的市场机遇为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提供支撑
随着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必将促使今后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因此,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为条件优越、基础扎实的生态工贸区开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三明生态经济的发展主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推动自主创新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获得体现。[8](P7)
此外,随着两岸交往的深入发展,尤其是ECFA的全面实施,闽台两地经贸往来更加频繁,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依托的诸如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等两岸合作平台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区域发展的效应也将越来越突出。
(四)外部挑战(T)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区域竞争、科技因素、环保概念等构成了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过程中的挑战。
⒈各地加快发展势头强盛,新增长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当前,福建十大新增长区域发展势头均很强劲,彼此竞争激烈。仅在2011年第一季度,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北岸、厦门湾、古雷—南太武新区、龙岩产业集中区等6个区域投资超过预计进度,总投资5 000万元以上项目新投产52个、新开工322个。[9]相比较而言,三明生态工贸区由于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地理交通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不足,面临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强。
⒉高铁时代的来临加大了“虹吸效应”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发达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作为经济区发展支撑要素的资金、人才、信息等将会加速向产业优势突出、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优越的区域聚集,这无疑将使三明生态工贸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⒊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压力大
作为三明最大资源、最大优势和最大支撑的生态环境,是其实现后发快进的基础。然而,当前“两型社会”“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衡量尺度,而且今后较长时间必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三明生态工贸区原有的“小而散”工业园区布局,必然会面临着工业污染源点多面广、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的巨大挑战。
目前,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建设面临着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工业布局过度分散及建设用地不足等约束性因素,制约着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着“生态”“工”“贸”三因素的协调性。鉴此,笔者认为推动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应当扬长避短,抓住发展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具体的路径选择如下:
(一)发挥“生态”优势,做实绿色文章
与沿海城市相比,三明最大的优势是优越的生态环境,这是生态工贸区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可以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环境越好,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就越强。因此,根据三明生态工贸区的产业特点,大力推行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强化企业上下游原料产品的生态链接,重点做好企业的补链工作,做长资源利用链条,引导上下端资源利用企业对资源的共同利用开发,建设循环型企业;以三明台商投资区、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埔岭汽车工业园等园区为重点,以产业链延伸为主导,以共生企业群为主体,促进生产工艺纵向与横向耦合,鼓励园区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信息服务设施的共享,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等,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体系;以废弃物社会化综合利用和工业废弃物处理能力为核心,加强城市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流通,建设循环型城镇体系。
(二)破除“交通”瓶颈,优化区位条件
便捷的道路交通组织和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是区域发展的先导条件。与沿海其他城市相比,以交通为标志的基础设施是制约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最主要瓶颈。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区位条件,承接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转移,吸引高级生产要素,成为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的最重要任务。加快长永泉铁路、南三龙铁路、向莆铁路,以及三明长深高速连接线、厦门至沙县高速公路、福银高速三明(沙县)机场连接线、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三明境内段、漳州至永安高速公路等的建设,构建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主通道,支线机场、内河航运和农村公路为补充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其中,向莆铁路、长永泉铁路是连接沿海港口和城市的交通干线,在区域交通网络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应当优先建设。
(三)抓住“布局”机遇,促进发展协调
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应当立足其战略优势地位,抓住全省产业、交通等的布局机遇,积极融入,促进区域内外发展的协调性。三明经济的区域间差异性较大,制约着地区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建设生态工贸区应重视其区域间布局结构的优化问题,以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应推动三明市区与沙县、永安同城化空间整合,实施北扩、南延、东连、西拓,重点建设“四区一带”;着手打破以现有行政区划为界的发展格局,凸显这样的发展板块,即中部的发展应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核心区、北部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工贸产业区、西部以新材料产业为主的特色工业集聚区、南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区。
(四)迎接“竞争”压力,提升发展水平
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明显,因此,必须强化其园区建设的高标准,并辅以完善的发展体制与机制。一方面,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应当围绕建设“生态引领、制造先进、商贸繁荣、宜业宜居”的目标,在基础设施、重点产业、专业园区及生态保护方面真正做到建设的高标准,有力、有序地实现其战略定位。另一方面,一个经济发展区的成效有赖于其完善的发展体制和机制。通过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技术产业化与交易平台、行业服务平台、教育培训设施的平台等,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提升区域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在简化审批手续、利益共享机制、合作建园模式、政府财税扶持机制、投融资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优点突出的发展机制,更好地发挥出三明生态工贸区的发展竞争力,进而有效地强化生态工贸区的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由文字性的概念到实质性的建设,历时可谓短暂,这除了其属于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新载体而深具“绿色概念”内涵之外,更在于其是与中央精神相吻合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显然,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建设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益于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动态平衡,有助于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需求的实现。当然,推动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建设,应当正视现有的优劣势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切实发挥“生态”优势、破除“交通”瓶颈、抓住“布局”机遇、迎接“挑战”压力,不断优化区位条件,做好绿色优势的高势能,进而提升三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注释:
①1.Chiu A S F,Geng Y.on the industrial ecology potential in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4,12:1037-1045.2.Yang P P.,Lay O B.Applying ecosystem concepts to the planning of industrial areas:a case study of Singapore’s Jurong Island.J.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1011-1023.3.Oh DS,Kim KB,Jeong SY.Ecoindustrial Park Design:a Daedeok Technovalley case study.Habitat International,2005,(29):269-284.4.Korhonen J.Regional industrial ecology:examples from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s of forest industry and energy supply in Finland.J.of Environ,Man.,2001,63:367-375.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Lowe E A,Stephen R M,Douglas B H.Eco-industrial parks:a handbook for local development teams[M].Oakland,CA:Indigo Development,1992.
[3]Cote R P,Hall J.Industrial parks as ecosystem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995,39(1,2).
[4]Eco-industrial park workshop proceedings[J],October 17-18,1996,Cape Charles,Virginia,http://www.whitehouse.gov/PCSD.
[5]Revelli F.Performance rating and yardstick competition in social service provis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90,2006.
[6]Cohen-Rosenthal E,Smith M.Cornell’s perspective on eco-industrial parks:vision of the future of industry[R].Cornell University,2000.
[7]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EB/OL].(2012-04-12)[2013-04-04].http://www.smswzys.gov.cn/zcwj/201204/t20120412_158934.htm.
[8]谢松明,吴细玲.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三明学院学报,2013,(1).
[9]段金柱,张文艺.十大新增长区域活力迸发[N].福建日报,2011-05-28(1).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anming Ecological Industry and Trade Zones
CHEN Cheng-Du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Sanm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Sanming 365000,China)
As one of Ten new growth areas of 12th Five-Year"period in Fujian Province,Hercynian Sanming eco-industry and trade zones serve as a link coastal radiation inland,linkage surrounding growth pole.Its focus lies in the green concept,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pirit of"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mentioned in the report of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refore,comb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some practical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for the eco-industry and trade zone,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anming eco-industry and trade zone and make efforts to achieve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anming and Fujian.
Sanming;eco-industry and trade zon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259.2
A
1673-4343(2013)03-0021-07
2013-04-15
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JA1108)
陈成吨,男,福建大田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