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琴
(山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030031)
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校的教育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班级作为学校组成的最基本单位,班级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完成高中学习,进入大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其大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优良的班级学风是一个积极的氛围,[1]能够让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大学生学习风气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科学文化知识积累水平的高低,它既是检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试金石,又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2]学风,是治学之风,读书之风,[3]它包含的内容很多,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4]班级平均学习成绩是班级学风的最直观体现。班级平均成绩的高低有赖于班级每一个个体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元认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于1976年提出的。[5]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6]在元认知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学习策略即为元认知策略。[7]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调节策略和监控策略,即监控性的学习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评价与调节的策略。[8]元认知策略在语言学习方面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其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证明。
O'Malley说:“没有掌握元认知策略的学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方向和没有能力评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和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的人。”[9]综上所述,基于元认知策略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及个体自主学习能力与班级学风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元认知策略对于高校班级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该文拟对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进行研究,从中分析元认知策略对于学风建设的作用。基本假设包括:(1)计划策略使用平均得分高的班级,学风好于使用平均得分低的班级;(2)调节策略使用平均得分高的班级,学风好于使用平均得分低的班级;(3)监控策略使用平均得分高的班级,学风好于使用平均得分低的班级。
本文的研究变量主要包括因变量、自变量两大类。
因变量为班级学风指标。本文选择班级平均成绩作为班级学风指标。
自变量即代表班级元认知策略使用平均得分的变量。包括计划策略使用平均得分,调节策略使用平均得分和监控策略使用平均得分。变量符号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符号及定义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和经济学五个专业共计15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成绩为样本。这15个班所学科目、学习机会大致相同,考试科目相近,具有横向比较性。之所以选择2010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已度过新生初探期,已初步形成相对固定的学习模式,便于研究。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问卷调查是自行设计的,分为计划策略、调节策略和监控策略三部分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元认知策略的使用程度。
本节主要对样本班级的数据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测试及回归分析,通过对比来检验元认知策略使用对班级学风的影响。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12.0版本。
1.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首先对因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CA的描述性统计图表
由表2可以看出,样本班级的CA的平均成绩为76.0923,标准差为1.8832,而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79.8127和73.4026。说明样本中不存在异常值样本。
2.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最终样本的各个件事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计划策略使用平均得分、调节策略使用平均得分和监控策略使用平均得分的均值分别为3.1223、3.0849和3.0359,说明三个策略的使用率都接近60﹪而且比较平均。标准差分别为0.4957、0.3791和0.4581,说明样本班级的三个策略使用平均得分不存在大的差异,使用率都比较集中。
在多元回归之前,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先对变量做相关性测试。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以观察到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
表4 Pearson相关系数表
从表4可以看出,PR、CR和MR三个统计量的值的显著性概率p分别为0.753,0.127,0.120,都大于0.05,说明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不是显著异于0的,即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均比较小。
回归模型如下:
将数据用SPSS12.0进行多变量回归,结果整理如表5、表6所示。
表5 CA回归方差分析表 (ANOVA)
表6 CA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表 (Coefficients)
由表6可以看出,PR与CA成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性概率为0.006<0.05,表示它的系数与0有显著差异,计划策略使用平均得分应当作为解释变量出现在方程中,与假设1一致;CR与CA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且表现为负相关,与假设2不一致;MR与CA成正相关关系,虽然监控策略使用平均得分的显著性概率为0.097>0.05,但是相差不大,说明监控策略使用平均得分越高的班级,班级平均成绩就越高。与假设3一致。
封闭式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计划策略和监控策略使用得分高的班级学风明显好于使用得分低的班级,说明计划策略和监控策略有助于班级学风的建设。调节策略使用与班级学风的关系没能得到检验可能是由于样本选取的局限性和变量选择的代表性所致。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元认知策略与班级学风建设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建设班级良好学风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元认知策略的培训,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它、了解它并熟练掌握它。但学习策略训练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单一掌握某一策略,而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策略探索的兴趣,根据学习目的寻求适当策略,在学习中成为自己的主人,[10]让学生将竞争压力和紧迫感都化作动力,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无形中在班级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这种氛围就是我们所期盼的优良的班级学风。由于调查范围的有限,研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为高校班级学风建设提供借鉴。
[1]么元昱,李峰.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学风建设中找准工作着力点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4(13):94.
[2]叶礼群.浮躁、迷茫与自信心缺失:高校学风建设的三道坎 [J].科技信息,2009(8):415.
[3]章冬斌.大学新生学风建设工作重点研究——基于财经类大学新生入学情况差异对其学习影响的实证分析 [J].中国农业教育,2010 (4):38.
[4]蔡嵘.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J].社科纵横,2010,9(25):237.
[5]张丽君,王静.浅析元认知策略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8):101.
[6]Flavell,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 (34):906-911.
[7]李卫东.通过元认知策略培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1(1):118.
[8]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9-210.
[9]O'Malley,J.Metal.Learning strategies used by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ESL students[J].Language Learning,1985(1):35.
[10]陈莉.元认知策略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7(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