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孩子快乐的阅读,在阅读中学会语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 兴趣能力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基本途径。阅读是我们与人交流,间接而有效地增加知识积累,完善我们的知识建构,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提升我们的理论思维与实践创造能力的桥梁。所以,要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求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是习惯塑造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语文教学要尽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长期培养过程的结果,而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由这几个方面构成:一是检索能力,即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语言的理解程序;三是分析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归纳能力。当然四种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读”字的,如何在小学生中加强读的训练进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呢?在这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义。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要多鼓励小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孩子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巧设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孩子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老师在范读时语气的高低,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会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会大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指导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老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精读法。就是让学生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从而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快速的浏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不但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优良的阅读条件。
三、创设优良的阅读条件
为了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优良的环境中进行课外阅读。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
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班级办好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总之,我们要持之以恒,指导和帮助学生们不断地地阅读,坚持不懈地练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