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届女足世界杯日本队进攻特征研究

2013-05-16 10:56:50张兴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边路日本队前卫

张兴泉,刘 兴,程 公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6届女足世界杯参赛队日本队的进攻特征。

1.2 统计指标概念、尺度说明

为分析日本女足足球队的进攻特征,本研究重点对日本队除角球、任意球外的最终能够以射门作为结束方式的进攻进行了观察统计,文中简称射门进攻。进攻的起始点统计从球权的获得开始,如进攻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球权更替或成死球,或对方踢出边线或者犯规,比如出现明显的有目的的破坏球,那么进攻起始点要重新计算。同时,为了进一步认知日本队的进攻特点,本研究还选出比较能反映日本队进攻特色的典型性进攻进行了分析。

进攻发起区域统计是依据图1的场地区域划分进行,射门统计时依据图2的场地区域划分进行。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2000年以来的所有核心期刊的足球进攻方面论文进行检索,获得文献15篇。了解了相关文章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确定了统计指标及其概念界定,掌握了研究的现状。

1.3.2 观察法 截取了第6届女足世界杯参赛队日本队6场比赛中的53次射门进攻(表1)和18次典型进攻,进行了观察和指标统计。

图1 进攻发起场区划分示意图

1.3.3 数理统计法 将记录下的所有数据资料输入Microsoft Excel 2000进行汇总、分类统计。

1.3.4 逻辑分析法 将统计出的结果分类比较整理归纳,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演绎推理。

图2 射门区域划分示意图

表1 第6届女足世界杯日本队射门进攻次数统计表

2 研究结果

全涛在研究中将足球比赛中的进攻过程划分为拥有控球权、运用合理的技术组织实施射门、得分(失败)三个阶段[1]。本文在参照这三个阶段的基础上,分别从进攻发起、进攻过程和射门三个部分来描述日本队的进攻特点。

2.1 进攻发起特征

2.1.1 球权获得方式 进攻始于球权的获得。日本女子足球队形成射门进攻的球权获得方式主要是断传球和断运球,分别占30.2%和26.4%,两者累计占56.6%。再加上断界外球,断球获得球权就占到62.3%。另外还有两种积极地获得球权的方式不容忽视,分别是拼抢逼得界外球和截得对方破坏球,两者各占11.3%,并列排在球权获得方式第三位,见表2。

表2 球权获得方式统计表

2.1.2 进攻发起区域 日本女子足球队射门进攻的起始场区具有鲜明的特点。此次统计的射门进攻起始区域排序前四位的分别是E区17.0%、D区15.1%、C区13.2%;B区、13.2%(表3)。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四个场区都是在对方半场。如果再加上A区,日本队有高达60.4%的进攻是在对方半场发起的。如果再算上F区的9.4%,日本队有近70%的射门进攻是在中前场发起。

表3 进攻发起区域统计表

2.2 进攻过程特征

2.2.1 持续时间 从射门进攻持续的时间看,11~15秒所占比重最高,占28.3%;其次是16~20秒的和20秒以上的进攻,均占20.8%;再次是6~10秒的,占18.9%,最后是0~5秒的占11.3%。在日本队形成射门的进攻中,进攻持续时间达到10秒以上占69.9%,详情见表4。

表4 射门进攻持续时间统计表

2.2.2 传球 传球是进攻组织的最基本方式。日本队的射门进攻中,传球4-7次的进攻次数最多,占47.2%;4次以内传球的进攻占43.4%,7次以上传球的占9.4%(表5)。在所统计的53次有效进攻中,日本队共传球236次,其中向前传球134次,占56.8%;对方半场传球141次,占59.7%;长传球(20米以上传球)35次,占14.8%;传空中球次数57次,占24.2%。平均每次射门进攻传球次数4.45次,向前传球2.53次,对方半场传球2.66次,长传球0.66次,空中球1.08 次(表6、表7)。

表5 射门进攻传球次数分类统计表

表6 射门进攻传球分类累计次数统计表

表7 射门进攻传球分项平均数统计

2.2.3 进攻参与人员 在日本队53次射门进攻中,前锋、前卫、后卫都参与的进攻33次,占62.3%;有两个位置队员参与的进攻次数16次,占30.2%。触球人数4-6人的进攻次数最多,占52.8%;1-3人的占32.1%;超过6人的占15.1%。有两名前卫参与的进攻数为17次,占总进攻数的32.1%;三名前卫参与的占20.8%,四名前卫都参与的占15.1%。有一名前锋参与的进攻数为28次,占52.8%;两名前锋参与的进攻数18次,占34.0%。平均每次进攻参与队员的位置种类数2.55个,平均每次进攻直接触球的人数4.43个,平均每次参与进攻的前卫数2.13个,前锋数1.21个(表8~表12)。

表8 不同位置种类数参与的射门进攻次数统计表

表9 不同触球人数的射门进攻次数统计表

表10 前卫参与射门进攻情况统计表

表11 前锋参与射门进攻情况统计表

表12 每次射门进攻参与人员分项统计表

2.2.4 边路进攻主要方式 (1)前锋,前卫,后卫拉边传中。此次世界杯中,日本队的前锋、前卫、后卫都经常扯动到边路,直接形成拉边传中。此次统计的射门进攻中,对墨西哥第4、8 次、新西兰第4 次、英格兰第3 次、美国第6,7,8,11 次进攻都是典型的此类战例(后面类似陈述,国家均以首字代替)。日本队的两个边前卫,经常拉到前场边路,向中路传中。对阵英格兰的第3次射门进攻就是典型案例。日本队的前锋也经常在边路活动,两个前锋一般是一个坐阵中路,作为进攻的接应支点,另一个前锋位置比较活跃,经常拉到边路要球,形成边路传中。如日本对美国的第7次射门进攻,正是日本队前锋17号扯边要球形成的右路传中,才成就了日本扳平比分的一粒金子般的进球。边后卫助攻是日本队边路进攻的主要形式,无论是右边路的2号,还是左边路的15号,两名队员经常越过半场参与进攻。(2)中路吸引防守再分边传中。通过中路运球或配合吸引防守后,再将球分给边路形成传中,这是日本队比较有威胁的一种边路进攻方式。在射门进攻中共出现4次这类进攻。次数虽然不多,但威胁很大,打进两球,详情见表13。(3)边路配合传中。日本队的边路进攻不是仅仅靠前锋、前卫或者后卫简单地扯边后传中,而是经常通过两三个人精妙配合,形成很具威胁的传中机会。在日本队的边路进攻中,边路经常会看见前卫与边后卫,前锋、前卫与边后卫,2~3人的传跑配合,从而形成进攻的明显推进或比较好的传中机会,其中极具威胁的就是边路后插上的传切配合。日本对墨西哥的第3、8次射门进攻都是典型的案例。一次形成了头球攻门,一次传入禁区打进。

表13 中路分边传中进攻情况统计表

2.2.5 中路进攻主要方式 (1)传身后,本队队员快速切入。通过直斜线传球传防守队员身后,同时队友横向—斜向、斜向或纵向切入拿球,是日本队极其典型的,也是极具威胁的一种中路配合方式。本研究统计的对新第1、3、5次;德第7;瑞第6;美第3、5、12次进攻都是典型的此类进攻案例。其中直接形成单刀4次,直接打进两球,间接打进一球。(2)前锋作支点,分球或转身射门。日本队中路配合的另一种典型形式是前锋在对方前场作为一个中路接应点,背身接球后吸引对方防守,然后或分球给跟上切入跑动的队友,或利用队友的掩护性跑动背转身打门。对墨第1、2;英第3、5、7;德第5;瑞第7;美第6次进攻均是第一种分球形式的中路配合。墨6、新4、6、德2均是背转身打门形式的中路配合。日本队这种配合使用很多,其中前锋17号经常作为接应点。虽然此种配合仅打进一球,但其威胁性依然很大。(3)中路多层次跟进。日本队在进攻中经常形成多层次的跟进。经常是两个层次的后插上,队员之间距离较近,通过连续的传切式配合,突破对方的防线,形成威胁性射门。对墨第5、9次进攻;美第8次进攻都是其中的典型战例,在防守反击时这种局面比较典型。

2.3 射门特征

2.3.1 射门区域 从表14可以看出,在日本队的55次射门中,射门次数最多的区域是B1、D1和E1区,都是7次;其次是C1区6次;再次是B3、C3区,都是4次。以上区域都是对球门威胁相当大的理想的射门区域。从大的区域看,日本队有28次射门是在罚球区内,占50.9%;有39次射门是在比较有威胁的图2中所标出的深色区域内,占70.9%。

表14 射门进攻射门区域统计表

2.3.2 射门队员位置 表15显示:日本队的射门队员十分分散,4名前锋、6名前卫,1名后卫都获得了射门的机会,而且数量分布没有明显的位置特点。作为后卫的2号近贺由佳里射门6次,仅次于前锋17号和9号。除了替补前卫13号外,4名主力前卫10、6、8、11号的射门次数几乎一样,11号5次,其他三人6次,与一直突前的前锋17号相差无几。从射门队员位置和次数上看,日本队的进攻体现出了多点开花的整体性特点。

表15 队员射门次数统计表

3 分析与讨论

3.1 积极的前场防守

攻与守是足球比赛中互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在研究进攻特征时提及防守,似乎有背离主题南辕北辙之嫌。但是,攻与守其实是统一的。进攻往往直接以防守的结束开始,防守的终点就是进攻的起点。

在日本队的射门进攻中,球权获得有56%来源于抢断传球和运球,22%来源于防守迫使对方将球踢出界外或者盲目破坏。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队的进攻发起区域有60%是在对方半场,有近70%是在中前场发起的。体现出日本队防守的积极性很高,压迫性很强。

李平在研究11、12两届欧洲足球锦标赛时发现:在前场或中场发动进攻造成进球的次数大大高于在后场发动进攻造成进球的次数[2]。正是因为中前场进攻的威胁性较高,当今世界足球强队都十分注重前场防守的压迫性。此次女足世界杯上,日本队的前场扩大式紧逼防守给人印象深刻,这种防守贯彻六场比赛的始终。无论是面对弱旅还是迎战强敌,佐佐木则夫一直沿用着这样的高压迫性防守。日本队在对方前场就敢于快速贴身逼抢,队员敢于压上,很少在失去球权后只延缓不抢球,而是马上由攻转守,迅速上抢,在局部形成三、四人的围抢局面;在对方未来得及转变进攻型站位时,迅速干扰对方进攻,给对方造成巨大的防守压力,经常很快就又重新获得球权,组织二次进攻,有时甚至可以直接获得很好的射门机会。

3.2 突出的技术型打法

2011年德国女足世界杯上,日本队以其赏心悦目的技术型打法,征服了广大球迷。从表16可以看出,无论是面对实力偏弱的墨西哥队、新西兰队,还是面对实力强劲的东道主德国队、两届世界冠军美国队,日本队的控球率都是占优的。

表16 第6届女足世界杯日本队控球率统计表

在本研究涉及的射门进攻中,平均每次射门进攻的传球次数为4.45次,其中4次及4次以上传球的进攻占56.6%,持续时间在10秒以上的射门进攻有近70%。赵宗跃等在研究中指出:4次以上传球的运用能够反映出一支球队整体组织进攻能力的高低[3]。通过以上数据应该看到,日本队具有很强的整体组织进攻能力,通过多次传球组织有效进攻是日本队一大特点。日本队具有较好的传控球能力,可以在对方逼抢下,有效地控制住球,完成多次传球,并将球向前推进。在观察的18次典型进攻中,8次以上传球的进攻有9次。在对德国的比赛中,上半时39分钟有一次13脚传递的配合进攻;在对美国的比赛中,有两次10脚的传递配合进攻。

日本队的另一个传球特点是以地面短传球为主,过顶空中球和长传球较少采用。在本研究统计的236次传球中,日本队的长传球比例很低,为14.8%,其中有很多是最后的传中球;空中球比例为24.2%。在传空中球中,很多都是近距离空中球、高度较低的落地反弹空中球和进攻最后一脚的传中球。

技术的精准性使日本队的进攻质量相对较高,在236次传球中,日本队向前传球次数和对方半场传球次数均接近了60%。在日本队的55次射门中,有50.9%的射门场区在罚球区内。70.9%的是在距离球门25米以内,射门角度较宽的中路高威胁区域。

3.3 全队参与的整体性打法,实力均衡的整体型球队

此次女足世界杯日本队的另一个进攻特点可以概括为整体性。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攻参与人员的整体性。日本队在本次世界杯中,基本上沿用了4-4-2的比赛阵型。前锋、前卫、后卫三个位置的人员都参与的射门进攻占62.3%。两个及两个以上前卫参与的进攻数占68%。一个及一个以上前锋参与的进攻数占76.8%。平均每次进攻参与的位置种类数为2.55,前卫参与人数2.13人,前锋1.21人。日本队的射门队员十分分散,前锋,前卫包括一名后卫都获得了数量相当的射门机会;二是队员能力的均衡性。纵观日本队全队,每名队员的能力都堪称不俗,除了10号泽惠希、8号宫间绫、11号大野忍三名突出球员之外,前锋线上的17号、7号、9号、20号、18号,前卫线上6号,后卫线上的2号、15号、3号、4号,都是技战术能力强的优秀球员。正是依靠这种整体实力的均衡性,才造就了这支新科女足世界杯冠军球队。

3.4 日本队创造空间的方式—运控、传跑、观察中完成技术

足球比赛是靠利用空间来取胜的[4]。进攻的本质就是创造空间。日本队是一支善于创造空间的球队,她们创造空间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运控球、传球和跑动。

3.4.1 运控球创造空间 袁野在研究15、16届男子世界杯进球的主要射门技术手段时发现:近两届世界杯比赛中所出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动员在比赛中频繁地运用运控突技战术为射门提供和创造机会以及直接实施射门[5]。日本女足运控突破技术的运用有其自身特点。在日本队,除了两个主力中后卫外,大部分队员都展现出了一定的突破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队很少依赖个人突破制造空间,更多的是通过控球间接制造空间。日本队的一些队员运控球能力很强,在两个甚至三、四个队员追抢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把球控制在自己的脚下。往往通过这样的控球吸引多人防守,然后再利用传球,将球分到处于防守力量薄弱区域的同伴脚下,从而形成进攻队形的有效推进或者直接威胁对方的球门。边路进攻中的前锋、前卫、后卫拉边传中,中路吸引防守再分边传中,都是依靠队员很好的运控能力控好球后形成传中威胁球门。

3.4.2 传接球创造空间 日本队的队员传接球的能力很强。她们传球准确、力度适中,在对方逼抢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从容地完成多次的传接球。与其说通过传接球制造空间,不如说好的传接球技术更加节约了空间,更好地利用了空间。

在日本对新西兰的第3次射门进攻中,日7号在左路中前场运球,吸引对方两名队员防守,此时日20号已经给了7号要球的手势,并快速直线前插。7号低空落地反弹球长传中路右侧,皮球精准地从两名新队防守队员的空隙间传到了20号的脚下。日7号的这个传球难度很高,第一,传球前有新西兰防守队员的干扰;第二,运球的同时要看到队友的跑动,预期她的跑速;第三,这是一个25米以上的长距离传球,既要避开防守队员,又要球到人到。但是她完美地实现了自己的传球任务,可见其传球的功力有多深厚。其实,日本队像这样的传球还有很多,正是这样的传接球功力,使日本队提高了空间的利用效率,从而在面对对方逼抢时能从容不迫地连续完成多脚传球。

3.4.3 多变协同的跑动创造空间 跑动出战术,这是教练员经常告诫运动员的一句话。那么跑动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场地的空间,用跑动为自己创造空间。相对于带球突破直接创造空间来讲,跑动更容易创造空间。日本队的跑动给人印象深刻。横向跑动,斜向跑动,纵向跑动,交叉跑动,还有各种结合式跑动非常丰富,利用场地制造空间的能力很强。日本队的前锋很善于跑动创造空间,17号、18号横向结合纵向、斜向结合纵向的跑动非常合理有效,其中对新西兰的第一个进球和对德国的唯一进球,就是通过这种跑位方式完成的。日本队不仅前锋很善于跑动,前卫、后卫也敢于前插,给对方防守带来极大困难,比如11号、2号、15号的后插上都极具威胁。此外,日本队的跑动协同性也很好。上文提到的多层次跟进、中路分边配合实际上都是这种跑动带来的战术效果。日本队队员很注意利用空位的跑动,站位和跑位的层次性很好。

3.4.4 观察中完成技术的能力 比赛中的时间因素是实现控制时空的关键因素,是争夺空间的基础[6]。积极的跑动可以很容易地创造空间。但是,跑动创造的空间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对方防守越严密,空间存在的时间越短。因此要想有效地利用跑动创造的空间,传球者必须能够观察到队友的跑动,及时发现她们所制造的空间,并传球给位置最好的球员。这就要求球员具备在观察中熟练完成技术的能力。

前面提到日本队队员具备很好的运控球能力和精准的传球能力,还提到日本队善于通过个人和团队的跑动,充分利用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制造空间,那么能将好的技术与跑动创造的空间有机连接起来的就是在观察中完成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传球的及时性上。日本队的队员具备在观察中精确完成技术的能力,仔细观看日本队的比赛录像可以发现:日本队的队员总是抬头踢球,总是转动头部观察场上的形势。还是以日对新的第3次射门进攻为例,日7号安藤梢可以在有紧逼的情况下控制住球,并观察到队友的跑位,及时传到队友脚下。在日本队,几乎每个上场队员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正是由于日本队的队员技术高度熟练,所以她们可以在完成技术的同时解放出部分感官能力,从而帮助她们及时发现战机,快速做出决策,有效地利用了跑动创造出的空间。

4 结论

1)日本队始终采用前场扩大式紧逼防守。在日本队的射门进攻中,有56%来源于抢断传球和运球。日本队的进攻发起区域有60%是在对方半场,有近70%是在中前场发起的。

2)日本队的进攻质量较高,技术型打法特点鲜明。日本队进攻时以地面短传球为主,传球准确。全队具有较好的传控球能力,可以在对方逼抢下射门,并通过多次传球将球向前推进。

3)日本队进攻具有整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进攻参与人员的整体性;队员能力的均衡性。

4)日本队边路进攻主要方式有:前锋,前卫,后卫拉边传中;中路吸引防守再分边传中;边路配合传中。中路进攻主要方式有:传身后,本队队员快速切入;前锋作支点,分球或转身打门;中路多层次跟进。

5)日本队球员善于制造空间,具备观察中精确完成技术的能力,她们可以运用熟练的运控、传接技术及时有效地利用通过多样性跑动创造的空间。

[1]全 涛,郝 斌.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攻击性进攻技术统计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论,2010,29(5):937 -944.

[2]李 平.从第11、12届欧洲足球锦标赛析现代足球进攻战术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77-80.

[3]赵宗跃,翟奕轩.足球比赛得分进攻活动的组织推进[J].体育学刊,2002,9(2):102 -104.

[4][英]CHARLES HUGHES著,杨一民等译.足球战术与技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5]袁 野.不同进攻技战术手段对高水平足球比赛射门与进球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4):63 -66.

[6]孔祥宁.足球比赛进攻中的时空争夺[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6):54-57.

猜你喜欢
边路日本队前卫
白莲
金沙江文艺(2022年5期)2022-06-09 16:42:51
2018年世界杯法国队边路进攻运用特点及效果分析
当代体育(2021年43期)2021-12-16 00:20:55
足球比赛中边路进攻战术研究
一场比赛
第26届女篮亚锦赛中国队与日本队攻防竞技能力的比较研究
对足球比赛中边路进攻战术的探讨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环球时报(2009-11-06)2009-11-06 10:32:14
在前卫中随风而动
流行色(2005年5期)2005-04-29 18:26:58
前卫少女
流行色(2005年7期)2005-04-29 00:44:03
前卫家具
雕塑(1999年3期)1999-06-23 07: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