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塑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选择

2013-12-06 00:09:05陆小黑张长念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中国武术世界

陆小黑,王 岗,张长念,3

(1.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南通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3.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语境中,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其自身文化的“个性“作为一种“显著性”的标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种显著的标识是通过“国家形象”这一名词集中体现出来的。国家形象作为“国际社会对某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军事、精神、意识、观念、习俗、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与总体印象”[1],不仅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态度和看法,同时也是对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直观显现,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塑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看作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任务。在两会期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指出:“应该充分利用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宣传自己的国家形象。”由此可知,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根脉,其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非凡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助推“国家形象”的全面塑造。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不仅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同时也是一项被全世界广泛认同的文化遗产。那么,能否通过中国武术这一享誉海内外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一种方式或者方法,就成为了本研究致思的源头。

1 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一项关于中国当代发展的战略规划

所谓“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结构的外在形态,是国家传统、民族传统与文化传承在当代世界空间的特性化脉动的映象化张力,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形成的国家素质及其信誉的总尺度。”[2]作为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如今,中国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型阶段,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尤为重要的。

早在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树立中国和平、民主、文明、进步的形象”;在200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在2011年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筹备并推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正式亮相纽约时广场,正式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等等,这些都表明,我国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国家形象”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它不仅“直接影响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甚至影响国家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实现”[3],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中国改革发展的前途和命运”[4]。中国传媒大学孙英春教授认为:“有意识地建构本国形象以及解构他国形象,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权力和利益博弈的途径。对于中国而言,国家形象已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建构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家形象,既是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也是决定着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性问题。”[5]可见,“中国到了需要来树立国家形象的阶段”[6],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7]。

2 以文化发展推动“国家形象”塑造:一个关乎中国文化的当代使命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固然取决于其拥有的经济基础、政治优势、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它们可以表现为国家的“经济形象”、“政治形象”、“军事形象”等等。与此同时,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同样重要,其表现为国家的“文化形象”。这是因为“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核心,而文化活动又处于全球化的核心……文化是全球化这个复杂的连通过程中的一个固有的内在环节。”[8]如今,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渐接近世界强国的普遍水准,并且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良好的“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和“军事形象”等,然而相比之下,我国的“文化形象”却函待提升。

曾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影响力并没有表现出来,与席卷全球的‘中国制造’相比,中国文化的输出长期处于赤字。”[9]而据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中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文化影响力仅居世界第七,文化竞争力更是排名世界第二十四位[10]。”由此可见,从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尚无法自信地向世界宣称中国是一个文化强国。所以在两会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何辉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文化输出上一直处于逆差,树立起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国家文化形象非常重要。”[11]故此,提升我国的“文化形象”是如此的迫在眉睫。正是因为“国家形象不仅在文化中得到反映,也通过文化体现出来”[12],所以,文化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容小觑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同时,也应当看到,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确实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据一项近期研究显示:“奥运期间,外国人最想感受的中国国家形象要素中文化要素名列第一,远高于社会、政治和经济要素,占77.8%。”[13]这不仅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弘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同时也为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开辟了一条蹊径。借助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可以让世界在关注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从而为中国树立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国的形象。这无疑也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即通过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加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国家形象”的全面塑造。

3 “中国武术”:一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品牌

3.1 中国武术已成为一种体现“民族性”的文化载体立足于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性格,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态都依附在其传统文化之上,显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同样,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其不仅表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个性,更加是一种体现“民族性”的文化载体。

中国武术具有鲜明“民族性”,其表现形式与内容无不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习惯、经济生活、自然环境等因素的深远影响。例如,武术的衣着服饰、器械样式等,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气息和文化背景;武术的表现形式——以套路为主的演练方式,以及特殊的技击原则和方法(如对抗中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退为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无不彰显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民族风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个性。可以说,中国武术显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去时”和“现在时”,并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14],因而它是最具“民族性”的文化载体。

在当下,往往是那些最具“民族性”的文化更加容易走向世界,因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一种客观的需求。中国武术作为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体育文化,它与西方体育相比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体育的身体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的本质差异就是文化个性的体现,更加是其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所以,越是具有“民族性”的文化,越是具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越是具有“民族性”的文化,越是能够被世界认同和接受;越是具有“民族性”的文化,越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也正是因为如此,具有显著“民族性”的中国武术在今天成为了世界普遍关注的对象,正在被世界逐渐认知和了解。

3.2 中国武术已成为一种代表“中国式”的文化符号走向了世界

在传播学理论中,“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15]。作为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成为了构成现实表象的符号,成为了一种“认同方式和文化表象”[16],其具有着巨大的社会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

在今天,每当提及美国,人们必然会想到“好莱坞”、“NBA”、“麦当劳”、“可口可乐”;每当提及法国,人们必然会想到“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家乐福”;每当提及德国,人们必然会想到“格林童话”、“宝马”、“保时捷”、“阿迪达斯”;每当提及西班牙,人们必然会想到“斗牛士”、“西甲联赛”、“塞维利亚大教堂”、“阿尔汗布拉宫”;每当提及日本,人们必然会想到“武士道”、“樱花”、“相扑”、“和服”……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了这些国家最为有效的“形象大使”,它们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着展现本国“国家形象”的价值和动用。

对于有着悠久文化和历史的中国而言,其巨大的文化宝库之中收藏着无数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京剧、书法、中餐、陶瓷、丝绸、戏曲等,它们都可以看作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其中,中国武术也是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武术这一文化符号早已被世界所熟知,甚至可以说,一提到中国,人们就会想到“武术”、“武功”、“功夫”、“少林”等。可见,中国武术已成为被世界所普遍认同的一个“中国式”的文化符号。通过中国武术,我们能够向世界表达和传播有关中国的文化信息,能够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从而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3.3 中国武术已成为一种具有“标识性”的“文化输出品”享誉世界

前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石峰先生指出:“国家形象塑造本身也是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信息传播。”[17]从增强软实力的角度上说,对外进行文化输出可以有效增强一个国家的世界影响力。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也认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力量来源。”[18]因此,我们向世界输出文化的过程,就可以看作是在世界范围内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过程。

中国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蕴含和影射的文化信息正是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为中国武术本身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它的内部凝结着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如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真善美”的伦理道德观,倡导“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讲求“内外兼修”的修身之道……这些哲理、价值观、理念等内容能够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通过弘扬和传播中国武术,不仅仅是对民族体育的展示和输出,更加是对中国几千年所积淀的文化价值观、文化思想体系等内容的展示和输出。这对于世界发展而言,是一种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因此,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输出品”将其推向世界,不仅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通过中国武术感知中国文化内容,同时也能在无形之中不断地增强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从而有效地塑造和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4 实现“中国武术”世界化传播:进一步塑造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文化选择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先生指出:“拓宽国家形象传播渠道,外交、外宣、外贸相互配合,以经济、政治、文化、商务、军事、体育、卫生、科技、环保、旅游等领域日益增多的对外交流活动为载体,积极传播、展示国家形象。”[19]由此可知,“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向世界充分的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如今,放眼世界,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大批习练中国武术的群体。据中国新闻网2011年的最新报道显示:“目前全世界练习太极拳的人数近3亿人,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20]而“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已遍布欧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日本、奥地利、英、法等50多个国家,学员10万多人。”[21]此外,还有名扬海外的少林武术在世界范围的影响更是非同凡响,其在国外一次次地掀起了中国武术的热潮,很多国家、地区都成立了专门习练少林武术的组织或团体,有大量的人群在从事少林武术的习练和修行。如:在匈牙利布达佩斯郊外,有一座同登封布局完全一样的少林寺,这是匈牙利人罗伯特创建的少林武术学校;在日本,日本少林拳法联盟会的会员达200多万人,其分支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少林拳法组织就拥有70个分校。”[22]另外,还有很多中国武术的其他拳种流派在海外广为流传,如咏春、形意、八卦等,也都拥有为数众多的习练群体。

就某种程度而言,中国武术为中国文化乃至中国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仰慕者”和“探寻者”。很多的外国人是因为中国的武术来到中国,很多的外国人是因为中国的武术萌生了解、学习中国的文化念想。在他们看来,中国武术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典范,也凝练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就是与中国文化发生“亲密接触”的过程。在习练的过程中,习练者可以通过武术的技理技法感知中国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可以通过武术展现的“中和之美”感知中国审美文化的标准,可以通过武术表现的“以和为贵”感知中国文化崇尚和谐的理念。在这样一种民族文化的输出过程中,中国武术就自然“与塑造、提升国家形象不可分离”[23]了。

因此,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24],拥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体现着鲜明的文化特性,它向世界提供了一个“从人文角度考察中国”[25]的视域,它也因此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使命。鉴于此,我们认为:通过向世界传播中国武术,可以向世界展示和推介中国文化,让世界人民通过中国武术来了解和认知中国与中国的文化,这无疑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实现中国武术的世界化传播,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这对于建构我国的“文化形象”,进一步完善和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着实是一个绝佳的、有效的文化选择。

[1]郝 勤.奥林匹克传播:历程、要素、特征——兼论奥林匹克传播对北京奥运会的启迪[J].体育科学,2007(12):3-9.

[2]王家福,徐 萍.国际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5.

[3]刘少华,唐洁琼.中国国家形象:问题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39-43.

[4]乔舒亚·库珀·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沈晓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5]孙英春.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1(11):33-29.

[6]高 星.中国50位名人诠释国家形象 该如何塑造中国形象?[EB/OL].(2010 - 08 - 16)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8/06/6173184.html.

[7]张丽华,王 乐.崛起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战略[J].长白学刊,2010(5):39 -42.

[8]倪建平.中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J].中国传媒报告,2006(3):60-66.

[9]胡民伟.试析中华文化推广对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1):19-21.

[10]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5.

[11]王晶晶.国家形象如何向世界推广[EB/OL].(2011-03-13)http://news.sohu.com/20110313/n279796151.shtml.

[12]陈奇佳.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2):34-38.

[13]冯惠玲,胡百精.北京奥运会与文化中国国家形象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16-25.

[14]赵 铃.武术的民族性与民族文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6):21 -22.

[1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

[16]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1.

[17]乔 虹.国家形象:一个和平崛起大国的新课题[N].中国妇女报,2008-03-15(10).

[18]约瑟夫·奈 .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盖玉云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55.

[19]王 晨.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塑造良好国家形象[N].人民日报,2010-06-01(7).

[20]天海川.全球练习太极人数近3亿 河南政协委员吁申遗[EB/OL].(2011-01-20)http://www.tianjinwe.com/hotnews/gnxw/201101/t20110120_3223617.html.

[21]王 娟,陈小旺.将太极拳传播到世界的人[EB/OL].(2005-06 -16)http://www.21bowu.com/news/ReadNews.asp·News-ID=12378.

[22]姚龙其,燕德全,易树学,等.少林武僧团在海外[N].光明日报,2000-10-16(9).

[23]王惠生,李金宝.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传媒观察,2010(1):35-37.

[24]王 岗,潘发冬,包 磊.中国武术的当代势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5):27 -32.

[25]叶 飞.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华人新形象之树立[N].中国文化报,2011-05-19(3).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中国武术世界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7:44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 12:14:42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02:53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47:59
试论国家形象的建构与提升措施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4:26:41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