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家,潘铁山
(1.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辽源 136201)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国体育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我国体育事业新的发展方向。但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方面的诸多问题,体育强国建设任重道远。体育是一个文化事件,建设体育强国从更深层面讲是一个在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体育发展格局中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过程[1]。什么是体育强国,如何建设体育强国,我国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对此掀起了广泛的大讨论。而站在全球化的立场上看待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的表现层次即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三方面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对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形成互补发展的趋势,加快改革,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各项体育工作,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体育事业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以一定的目标、组织、系统活动为基本框架,在国家的相应部门领导下,由国家财政支持生产或创造具有公益性、福利性公共产品(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组织单位的集合[2]。西方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并没有体育事业的提法,这些国家都十分明确地以产业的框架来发展体育。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必须协调发展才能确保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已无可争议地成为金牌大国和体育大国。越来越多的我国体育职业运动员在世界顶级的职业比赛中赢得世界的关注和尊重。截至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参加了8届夏季奥运会、9届冬季奥运会,体育成绩实现井喷式上升。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最重要的一个节点。经过16天的奋战,中国代表团终以51枚金牌数首次占领金牌榜榜首。北京奥运会的“无与伦比”,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无疑是奥运史上上升步伐最快的国家,也成为了最近几届奥运会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在田径、游泳、自行车等奥运会大项上,中国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不过,在“小、巧、灵”的奥运项目上,我国选手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大的竞争优势,在世界各项大赛中取得了数量可观的金牌和世界冠军。而且,近年来,中国运动员在一些过去的劣势项目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射箭、赛艇、蹦床、帆板、女子体操团体等实现了首次夺金。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已在男子游泳、女子重剑等项目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奥运之外,中国运动员在世界顶级职业比赛里也初露锋芒。2011年,李娜在法网女单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夺得职业生涯第一个大满贯冠军,也由此成为第一位揽获大满贯单打桂冠的中国人和亚洲人。2012年6月11日,来自广东的中国高尔夫选手冯珊珊以282杆、低于标准杆6杆的成绩夺得文曼斯LPGA锦标赛冠军,实现了我国在世界女子职业高尔夫球四大满贯赛中冠军“零的突破”。除此之外,开启中国篮球“姚时代”的姚明,年纪轻轻就闯荡英伦的丁俊晖……都是中国职业体育的优秀代表。
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飞跃式发展,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新中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同样踏上了波澜壮阔的新征程。
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体育工作一定要把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进一步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继续强调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大业。2007年5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2009年,国务院批准将每年8月8日定为全国全民健身日。同年8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560号令,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并于当年10月1日起实施。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现在已基本实现群众体育设施遍布城乡的目标。截至2012年6月,我国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已有110多万个。尤其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效显著,到2010年底,全国已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超过20万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还特别加强了对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灾区城乡基层健身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是有效缓解群众健身场所不足的重要途径。2006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启动“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工作。目前,国家级试点已覆盖29个省(区、市)的531个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全国具备开放条件学校的总体开放率已达1/3。目前,全国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0万人,健身站点25万个。
2011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了88.9%,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1.7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国民体质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始后,细心的人们发现,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都穿上了来自中国的运动服装。近年来,从服装到体育器材,从纪念品到数码影像技术,中国体育产业开始在世界各种顶级赛事中赢得自己的位置。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赛事、健身娱乐业、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体育经纪与代理、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国内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国家政策和指导意见接连出台,体育产业结构也正朝着日趋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取得了巨大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机遇。据统计,北京奥运会直接带动体育产业的收入约为30亿美元,间接收入约为54亿美元,拉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消费发展势头迅猛,体育产业获得新的强劲动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进入体育产业。2008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约317.09万人,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占当年GDP的0.52%[3]。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体育服务业市场,国内从事体育比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相关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
在后北京奥运时代,我国的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彩票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十年来,我国群众“参加健身活动,为健康投资”的新型消费观正在兴起。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健身活动支出达73元,比上年增长30.4%。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健身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体育健身产业在体育产业产值中占有重要份额,说明全民健身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巨大。
随着群众体育消费结构的升级,体育娱乐型消费的比重将日益增加。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少年儿童的体育培训业,还是老年人的“白发健身业”;无论是都市白领阶层的体育俱乐部,还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竞赛表演业,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举全国之力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是我国体育部门多年来一贯的原则。从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到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我国在夏季奥运会共获得奖牌478奖牌,其中金牌201枚,银牌144枚,铜牌133枚,并获得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伦敦奥运会金牌榜第二,奖牌榜第二的“辉煌战果”,很大程度上可以归于举国体制的功劳。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对举国体制产生了过度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对训练体制、后备人才培养、竞赛体系、经费及保障体系的依赖这五个方面。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体育产业跨国发展,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显著。竞技体育市场越是发达的国家,越能通过体育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例如竞技体育市场发达的欧美国家通过竞技体育所获得的对GDP的贡献占1%以上。而美国在2008年,由竞技体育体及其衍生的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2%以上[4]。竞技体育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自身的发展有了充足的促动力,从原来的单一的依赖国家,到现在的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并对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体育产业跨国频繁合作,竞技体育实际上已然在开拓全球市场,并在这个更大的共同体中寻求发展的动力。熟知的NBA就是最好的例证,它是竞技体育领域中实行全球商业化运作最为成功的范例。我们比较一下我们国家竞技体育及其衍生的体育产业市场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不到0.52%[5]。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理应在竞技体育需求市场上超过欧美等国,但事实上,非但不能超越,反而比这些国家的竞技体育产生的经济效益少了很多。比较之下,不同发展模式的孰优孰劣,分辨得很清楚。
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伴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的举办,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与此相矛盾的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我国群众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如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数量不多、功能不全,成为制约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突出问题;一些体育行政部门力不从心,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基层群众体育组织覆盖面不广,群众体育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不高,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普遍不足,体质亟待增强;社会力量兴办全民健身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发挥,全民健身法制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等。
从世界范围内看,在群众体育方面,中国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当然不能否认,自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余年来,中国全民健身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但是,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全国各省市群众体育的开展多以“大场面、大活动”为典范,如万人健康跑、万人徒步走等等,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拘于形式,流于表面。实际上,中国体育人口比例非常低。
所谓体育人口是指一周参加三次体育活动,每次不少于半个小时,活动的强度为中等强度以上的人群。尽管我国一直不断努力改进工作,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但体育人口比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官方对体育人口的统计结果,不论是1996年的31.4%,还是2002年的33.9%,抑或2008年的37.1%,均显空洞。实际上,我国的体育人口,如果不算在校学生,就连10%都达不到。然而,在一些国家中,体育人口比重惊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体育人口比例一般能达到50%至60%,日本、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体育人口甚至达到70%以上。显然,我国的体育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体育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人类健康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制度不完善、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规模不大等诸多问题,市场机制配置体育资源的作用尚未充分有效地发挥。在欧美国家,体育产业年产值占GDP的比重平均达到1%以上,而2011年我国的体育产业年产值仅占GDP的0.58%。和欧美发达的体育产业相比,我国体育产业显得十分弱小。
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我国目前还远没有产生像耐克、阿迪达斯那样的世界顶级体育装备品牌,没有形成体育产业链,人均体育场地也远不如体育发达国家。而在职业联赛方面,我国从来没有取得过真正的成功,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体制之弊端”:长期以来,为了奥运会、世界杯,作为职业联赛先驱的中国足球联赛一直都是为这两大赛事让路,联赛成为了鸡肋,还谈何发展?再看看国外的职业赛事,无论是足球、篮球,还是网球、高尔夫都是那么高水平、高标准,而且更加让人深思的是,很多职业高手并没有把奥运会争金当成“为国争光”的思想包袱,即使一不小心丢掉了冠军,他们很多人仅仅是潇洒一笑而过,从来也没有引起像“刘翔退赛”那样的惊天反应,也从来没有国人指责他们不爱国。中国的职业联赛和中国运动员若有一天也能够与国际接轨,那么我们的体育强国梦或许也就水到渠成。
当前,我国体育领域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廓清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个人的界限和功能,政府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有所为者,重点是加大对群众性体育运动设施的投入,大力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强化青少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在竞技性体育中,则应逐步缩小举国体制的范围,把更多事务交给社会、市场和个人,最终,推动竞技性体育走上市场引导的社会化、职业化、产业化之路。在这种体育发展大势下,有些竞技体育项目或许不再需要举国体制,在社会化、产业化的推动下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但还有不少竞技体育项目并没有群众基础,也缺乏市场前景,仍然需要举国体制加以推动。
我国体育主管部门也明白竞技体育市场化和职业化的重要性,但在举国体制和市场之间做选择是很难的。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自实行举国体制以来,就形成了庞大的政府管理机构,除了国家体育总局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也还有专门的体育局。一旦竞技体育完全走市场化和职业化之路,这些行政机构管理人员的管辖权就会失去,甚至面临解散的风险。为了权力寻租,体育管理层,特别是主管竞技体育部门都会无限夸大竞技体育发展对政府的依赖性。因此,我国竞技体育要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职业化发展,国家放权是其中的关键一步。如果还是一面高喊要实行“职业化,市场化”,一方面又把“竞技体育”行政决策权牢牢地掌控在手,是永远也实现不了我国竞技体育真正的市场化之路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之所以选择坚持举国体制的发展思路,其主要理由是该发展模式给在短期内给我国竞技体育带来了巨大飞跃。而竞技体育场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巨大的民族荣誉感。因此,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再次成为坚持举国体制方略的重要筹码。欧美的经验告诉我们,竞技体育的发展不必仰仗国家的力量,当体育市场足以强大时,除了能够为竞技体育提供发展动力,反而对国家经济做出贡献。另外,欧美竞技体育职业化之路也证明了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并没有使得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实际上,竞技体育市场化、职业化和全球化,不仅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符合时代特点的。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社会上开始流传“我国是体育大国而非体育强国”的议论,而中国体育的短板正在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不协调。毛泽东同志曾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其中,增强人民体质是最首要的,竞技体育只是体育的组成部分,而金牌只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中国要真正成为体育强国,不能只靠竞技体育的成就,而要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共同发展。
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是制度保障,在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促进制度创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群众体育的相关制度。当前,我国群众体育虽然已经逐步具备了发展需要的许多有利条件,但尚未形成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的制度和组织基础。在行政管理缺位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构建有利于激励公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众体育制度。要努力采用种种制度,使大众体育制度化、常态化、生活化。
我国体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促使整个社会淡化体育的功利色彩,从而恢复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功能;促进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与职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同时,增加对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社区体育等的财政投入,新建体育场馆,全面开放已有场馆,让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计划,参加体育锻炼,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另外,发展群众体育不能靠政治运动,未来可借鉴日本在东京奥运会后发展群众体育的民办官助的群众体育发展模式,即政府不直接领导体育运动,而主要采取民办官助方式,资助和依靠民间体育组织、学校、公司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国内和国际体育活动。只有让体育回归到公众强身健体的本质上来,推进公共体育资源全民共享,才能实现全民族的强健。
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体育产业是必须补齐的“短板”。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和转型要求,突破体制约束,走出“价值洼地”,其本质是坚持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实现体育资源与利益的再分配和再调整。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结合型的管理体制。要加快体育行政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体育消费,使群众体育由福利型向消费型、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形成充满活力的群众体育管理体系。
其次,拓展资金筹措渠道。要建立和健全体育产业投融资制度和政策。确立企业的投融资主体地位,引进多样化、市场化的筹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和渠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制;扶持民营体育企业,吸引民营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充分利用体育基金和体育博彩业,发展BOT等新型投资方式,形成多元所有制并存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第三,尊重市场规律和职业体育发展规律,开放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市场化、社会化、商业化进程。打造中国的顶级职业赛事,进一步放开体育赛事经营权,促进民间资本和体育经济紧密结合,提高体育事业为社会服务的整体效能。
[1]刘媛媛.建设体育强国:体育“文化自觉”的实现[J].体育科学研究,2012(3):1 -3,10.
[2]宋军生.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体育科学,2005(6):18-21.
[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
[4]韩 智.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07(8):57-58.
[5]许基仁.体育产业仅占GDP 0.52%中体转投房地产映射市场化困局[J].财经国家周刊,2010(12):52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