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辉
(广东药学院体育部,广东广州 510006)
在许多人眼中,竞技篮球运动和表演艺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然而,21世纪是一个多元交汇的时代,各种事物彼此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程度、力度、广度和深度等均属前所未有,现代体育发展的方向是不断将竞技与艺术、力与美、智慧与激情结合,从而使体育成为具有最多爱好者、最多参与者、最具活动力和生命力的文化活动[1]。体育与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都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在各自的发展中也相互交融。例如,古代奥林匹克大会同时也是艺术家的盛会,甚至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至今,仍与艺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体育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大文化观”背景下,竞技篮球运动与表演艺术的双向律动已经成为当今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一大时代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时代特征对把握竞技篮球运动本质及发展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笔者从戏剧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时代特征加以论述,以期为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将篮球运动与竞技篮球运动等同视之的现象。而实际上,篮球运动和竞技篮球运动存在层次上的明显差异,为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有必要对竞技篮球运动做一下说明。竞技篮球运动的理解关键在于“竞技”二字。《体育大辞典》将竞技体育的概念界定为“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人或集体在体能、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达到提高竞技能力水平,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2];而张洪潭则对其寻求改进途径,将竞技体育简明表述为“以发挥体能而争夺锦标为目的的体育”[3]。以上两种表述对“竞技”二字的理解各有侧重,前者侧重竞技在“全面发展人的身体”上的意义,而后者则侧重竞技在“争夺锦标”上的意义。暂且不论二者谁对谁错,体育职业化、商业化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金钱、利益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职业体育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假球、滥用兴奋剂、商业贿赂等有违体育道德的现象。净化竞技体育风气,强调公平竞争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强烈诉求。因此,在当今“以人为本”思潮势不可挡及竞技体育异化现象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将竞技理解为“育人”和“夺标”的辩证统一似乎更加确切,缺少育人意义的竞技必将走向歧途,而缺少夺标意义的竞技亦必将走向衰落。
本文将竞技篮球运动简单表述为:具有明显竞赛特点和较高技术要求的,以育人夺标为主要目的的篮球运动。它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高度的技艺性。如运动员一般都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技战术娴熟。(2)激烈的竞赛性。如奥运会、世锦赛及各国职业联赛等,参加者往往代表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具有鲜明的功利目的。(3)育人夺标的双重性。如各种竞技比赛在争取比赛胜利的同时,不仅着力塑造运动员健美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还会对观众产生积极的熏陶、教育和引导作用。
表演艺术最初特指戏剧学领域中的表演,代表性门类有歌剧、话剧、影视、舞蹈及各地方戏曲等,有时也将杂技、魔术、相声和小品等也划入表演艺术。《艺术词典》中的表述“表演艺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即是从戏剧学领域中的表演理论出发对表演艺术概念的解释。然而随着表演理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表演也随之被赋予了诸多特殊的意义。例如,在社会学领域中,“表演”是角色扮演与生活表演;在民俗学领域中,“表演”是重新理解与方法革命;在心理学领域中,“表演”是认知学习与个体教育;在教育学领域中,“表演”是教学手段与生命存在[4]。表演内涵的逐渐扩大不可避免地促使表演艺术的内涵不断丰富。因此,现代意义的“表演艺术”也应从最初的戏剧领域延伸到了其他诸多学科领域,具备泛表演艺术的内涵,成为一种理论分析范式或研究方法,甚至是具有更广泛意义的生活艺术。
本文所谈的表演艺术更倾向于社会学领域中的“表演”,即角色扮演与生活表演。在戏剧学领域,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演员创造舞台角色形象,而本文所谈的表演艺术所创造的角色更趋近于一种社会角色,即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因此,本文将表演艺术理解为:表演艺术是作为生命存在着的人,对某种社会角色的主动承担,即通过对角色所赋予的规范行为模式的表现和显示,实现人类价值存在的生活艺术。
尽管竞技篮球运动属于体育学的范畴,而表演艺术属于艺术学的范畴,但是如果从戏剧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便会发现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不断地靠近融合。
题材是竞技篮球运动和表演艺术存在的基础。正如德国大作家歌德所说:“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性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表演艺术的题材主要指呈现给观众的社会生活内容及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竞技篮球运动的题材则主要指竞技比赛及与其相关的其他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竞技比赛本身就是社会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因此,竞技篮球运动与表演艺术的双向律动,便首先表现在题材的相互交融上。
竞技篮球运动为表演艺术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题材。它以特有的“竞技性”、“难美性”、“情感性”“悬念性”等艺术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的美术艺术家,他们以篮球为素材创作了很多绘画和雕塑作品。
竞技篮球运动还经常成为影视剧导演镜头下的主要题材。例如,由NBA巨星乔丹主演的美国卡通电影《空中大灌篮》、纪录美国两位黑人男孩篮球梦想的纪录电影《篮球梦》、曾经在我国风靡一时的日本卡通电影《灌篮高手》、纪录姚明NBA成长历程的纪录电影《姚明年》等。竞技篮球运动向表演艺术的融入,还表现在参与主体的跨界。美国NBA很多球星,如乔丹、奥尼尔、哈德威、雷阿伦等都曾经涉足影视表演行业。我国现役球员巴特尔也在最新电影《十月围城》中友情出演。篮球运动员向影视表演领域的跨界,尽管掺杂着很多商业的元素,但是正是这些知名篮球运动员的表演,无形中也将竞技篮球运动的影响力散播到了表演艺术的领域之中,让人们将竞技篮球运动与表演艺术联系在一起。
表演艺术也为竞技篮球运动提供了大量崭新而鲜活的题材。首先,竞技篮球运动通过直接从表演艺术中汲取题材,实现了自身的演变和发展。例如,为了提高观赏性,竞技篮球运动中最具震撼力的扣篮技术,借鉴杂技、体操艺术中的高难动作成就了特技蹦床扣篮表演的基础;竞技篮球运动中各种球性练习配以音乐的节奏,有意添加了诸多表演元素,进而奠定了花式篮球表演的基调;而竞技篮球运动与舞蹈艺术的结合则演绎出篮球街舞等崭新的艺术形式。竞技篮球运动还间接从表演艺术中引进题材,如一场篮球大赛开幕式和间歇期,往往都有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形式助阵。竞技篮球运动正是因为不断地在表演艺术中汲取题材,才使得现在的篮球比赛极具观赏性,在与表演艺术的融和中不断向前发展。
提及表演上的相互交融,很多人会感到困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惯性思维总会认为“篮球表演”、“表演赛”等词汇,突出的是社会交往和技艺交流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争夺冠军,这种以友谊为目的的对抗表演并不能体现竞技篮球运动的“竞争”本质。而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将竞技篮球运动理解成充满竞争性的表演,充满艺术张力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本身就是竞技篮球比赛的一个重要表演内容,并且使竞技篮球运动的表演性更加突出。因为激烈的竞争性,竞技篮球运动符合在竞争社会中生存的现代人们的欣赏要求;因为激烈的竞争性,竞技篮球运动以竞赛胜负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增加了观众的审美悬念;因为激烈的竞争性,竞技篮球运动以对抗的独特方式在展示人类超越自我的生命追求,激起了观众努力向上、奋勇拼搏的勇气;因为激烈的竞争性,竞技篮球运动呈现出它独特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而构建了竞技者与观众之间的生命对话空间。因此,竞技篮球运动与表演艺术的相互交融并不排斥竞争性,相反,激烈竞争性恰恰为竞技篮球运动的表演增添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表演艺术是以表演为主要手段的艺术形式,表演是表演艺术的载体,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性是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篮球运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表演活动。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每个人都在日常社会情境中,通过外在动作行为维护自我印象,并且还运用特定技巧进行表演,试图导演和操纵他人对他的影响[5]。”可见,生活就是舞台,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用自己的方式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随着竞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竞技篮球运动中也包含着社会学领域中“表演”的属性。和一般表演艺术一样,竞技篮球运动中也隐含着自己独特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竞技篮球运动和表演艺术在表演上的相互交融也首先表现在这种“形象性”和“情感性”的共通上。
表演艺术的结构三要素包括演员、角色和观众,表演艺术中的形象主要是指角色形象。一场高水平的竞技篮球比赛完全可以理解为参赛运动员为演员,观看比赛者为观众,篮球场为舞台的表演活动。因此,在竞技篮球运动中,角色形象主要指运动员的形象,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各种技战术、身体形态、精神风貌及情感表达等的完美展现。观众对竞技篮球比赛的钟爱往往是对运动员在球赛中所创造的形象的钟爱,是对运动员高超技术和独特人格魅力的钟爱,特别是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期或决胜期的某些完美表现都会深深地刻印在我们脑中,成为永远难忘的形象。例如,乔丹在1998年NBA总决赛上的经典跳投,多少年以后仍然成为观众永远也抹不去的美妙回忆。
表演艺术往往通过人的声音、表情和动作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因此,情感性是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如舞蹈常以高度虚拟化和程式化的动作来表达舞者含蓄、写意性的情感;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以声音为媒介,主情而不主形,更被称为是情感的艺术。竞技篮球运动也是充满人类特有情怀的创造活动。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表现出来。”在竞技篮球比赛中,人们对竞技篮球运动的心灵体验往往化为极具感性色彩的情感宣泄表达出来。例如,运动员的的思想感情往往渗透在其竞技能力表现之中,如拉希德·华莱士的“怒吼”、奥尼尔的“霸王气”、蒂姆·邓肯的“冷酷内隐”,以及雷·阿伦的“谦谦君子风”等,都是他们在长期的竞技篮球参与中稳定的情感凝练;而观众在比赛中的情感表达既为比赛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激发,又为运动员的个人修养和气质所决定,篮球比赛的竞技表演性越强,运动员的精神个性、情感特征越独特,观众也越能从中获得愉悦和激动;另外,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啦啦队员等的情感表达也是竞技篮球运动中人们心灵的感性表现。因此,竞技篮球运动同表演艺术一样,也是篮球活动各种参会个体情感的凝练,每一个竞技篮球运动参与者都会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竞技篮球运动在与表演的相互交融中,真正成为人类生命对话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表演者和观众构成一次完整的表演行为。追溯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史,我们也能清晰地发现表演的影子。1891年,当奈史密斯博士抛出第一个“篮球”时,身后想必就有一批旁观者,篮球表演的发展历程就此开始;20世纪30年代后,伴随竞技篮球职业化的发展,那些以往的“旁观者”开始花钱进入球场观看比赛,运动员开始在球场“舞台”上有偿表演;如今以美国NBA为代表的高水平大赛更是使竞技篮球运动与表演成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这种紧密性不只表现在篮球大赛开幕式和间歇期那些精彩纷呈的各种文艺演出,还表现在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篮球运动形式,如特技篮球、篮球街舞等,更表现在超级篮球明星们为广大观众倾情上演的各种绚丽球技和独特人格魅力。他们看似张狂不羁的外形服饰、出神入化的篮球技艺等都不能不使观众将其看作一个伟大的演员。尤其是NBA全明星周末,更是将以“篮球表演”为主体的篮球文化奉献给观众,技巧大赛、三分球大赛、扣篮大赛等无不将竞技篮球那种赏心悦目的表演艺术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的相互交融使竞技篮球运动摆脱漫无目的的“孤芳自赏”,表现为明确指向观众的特殊表演活动,实现了在表演艺术中的存在和发展[6]。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以哲学开始,以艺术结束。哲学起统领性、指导性作用,是起点,艺术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目的和归宿[7]。竞技篮球运动与表演艺术的双向律动预示着未来竞技篮球运动的表演艺术化趋势。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竞技篮球运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尽管推动竞技篮球运动演变的因素很多,但是文化化和产业化是现代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两大趋势,而表演艺术既是篮球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篮球产业的重要载体,因此,表演艺术化在推动未来竞技篮球运动内容形式的演变上必将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表演艺术化推动竞技篮球运动内容形式的演变。最初的竞技篮球运动经历了由简单的学生游戏向竞技项目的演变,随后职业篮球所必需的赛事观赏性要求,直接或间接地促使竞技篮球运动逐渐向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表演艺术方向发展,人们为促进竞技篮球运动发展而付诸的努力也基本围绕着这一方向展开。例如,在早期的篮球比赛中,呆板的位置划分、单调的原地进攻技术和保守消极的控制球战术打法严重制约了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也不能给观众带来美的观赛享受。为改变这种状况,国际篮联及NBA通过不断修改规则,运动员和教练员通过不断完善技战术体系,使竞技篮球比赛的形式和内容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如今,竞技篮球运动已发展成为高对抗性、高制空性、高速度性、高技艺性和高表演性的综合表演艺术,竞技篮球比赛除了要求运动员以超凡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巧作保证外,还必须以极具观赏性和艺术审美价值的赛事表现形式为保证,使竞技篮球运动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美国新兴的融美式橄榄球和特技篮球于一身的篮球竞技项目—极限灌篮赛事就是这一趋势的最好明证。
系统理论认为,无结构的系统和无系统的结构都是不存在的,系统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系统功能的改变。传统对竞技篮球运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运动员身体生物层面的理解和单纯的比赛获胜的意义,观众参与基本被排除在外。表演艺术化使我们突破这种单一理解,转而重视竞技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和参与主体的生命意义,从而更加接近竞技篮球运动的本质内涵。
表演艺术化促进竞技篮球运动结构功能的变革。演员、角色和观众是表演艺术的结构三要素[8]。在竞技篮球运动的表演艺术存在中,演员和观众分别是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和欣赏比赛的人,角色不同于剧本文学里的角色信息,而是指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将自己看作创造的客体而外化成的赛场上的竞技能力表现。因此,表演艺术化不仅是对竞技篮球运动传统攻守对抗矛盾的有力补充,而且还派生出两对新的基本矛盾:运动员与竞技能力之间的矛盾;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相互渗透,在运动员与竞技能力的矛盾中渗透着“观众意识”,在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矛盾中又凸显着竞技能力的“角色信息”,这两对矛盾将共同推进竞技篮球运动和表演艺术的双向律动。表演艺术化的竞技篮球运动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其功能的改变,其中运动员与竞技能力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出竞技篮球运动在完成人类自我潜能开发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功能,而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矛盾也必将不断强化竞技篮球运动的文化、娱乐及经济方面的功能。
竞技篮球运动与表演艺术的双向律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关联。竞技的精神实质在于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教育意义,这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动力和归宿。表演艺术将人类的这种生命渴望与竞技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演绎出竞技篮球运动这一闪耀着运动灵光和生命光彩的身体艺术,而且也将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理想色彩与时代发展也熔铸在运动员的竞技表现之中,形成了竞技篮球运动与表演艺术的相互理解与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竞技篮球运动必将作为独特表演艺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潘兰芳.体育与表演艺术的双向交融[J].四川戏剧,2006(6):103-104.
[2]陈萌生,陈安槐.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6.
[4]方千华.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5]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M].徐江敏,李姚军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52.
[6]黄 滨,金生伟.篮球表演艺术思考[J].体育学刊,2010(2):46-49.
[7]黄 滨,金生伟.篮球艺术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73-74.
[8]王 昆,徐英子.表演理论新概念二题—作为一个动态系统的表演艺术[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7(4):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