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提升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策略

2013-05-16 10:56霞,刘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效能体质个体

戴 霞,刘 皓

(1.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深圳 518060;2.深圳大学体育部,广东深圳 518060)

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2011年9月2日共同发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的现象在中小学生群体中首次得到了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依然严峻。特别是今年众多高校因为担心学生猝死而取消体育课及校运动会上的中长跑项目,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与热议。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事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趋势,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对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情况的调查显示:大一新生体质普遍较差,大二学生的体质往往最好,但到了大三或大四之后体质又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究其原因可能与许多大学通常只在大一和大二开设体育课程有关,因为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体育课是大一和大二的必修课,但对大三和大四年级对体育则没有特别的要求[1]。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体质变化的趋势与大学体育课开课情况之间的相关,一方面反映了大学体育课教学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两年的体育课,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比入学时有了提高;另一方面也反应了目前大学里的公共体育教学理念上存在的严重不足之处:体育教学仍然主要以掌握技能和技能考试为目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收效甚微。其直接后果主要反映为学生修习完体育课程后,解除了作为“必修”的体育课和体育课考试的约束,大学生普遍减少或不再参加体育锻炼。由此看来,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的运动技术外,更应该担负起转变学生锻炼行为的功能,使他们从“久坐”或偶尔“无规律锻炼”转变为“坚持有规律锻炼”,让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一种“终身”行为。

在体育运动领域,有许多理论或模型被用来解释或预测人们锻炼行为的改变,例如健康信念模型,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行为阶段理论,以及自我效能理论,等等。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关系的众多研究进行总结,探讨基于提高身体锻炼自我效能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策略,为通过体育课教学来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改变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与实际指导。

1 理论背景:自我效能理论

1.1 自我效能的概念

心理学家班杜拉最初提出的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中操作行为的预期[2]。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在之后的文献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定义做了更为准确的修订:是指在某个特定领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操作指向预期结果的行为所持的信念[3]。准确理解这一定义需要把握以下两点:(1)自我效能既不是技能,也不是个体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自己所具有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相信程度;(2)自我效能是针对特定的情境/领域而言的,例如英语学习自我效能,身体锻炼自我效能等。班杜拉认为由于完成不同领域的任务需要操作的行为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领域所具有的自我效能也不同。因此自我效能只能是针对某种特定领域的,并不存在一般意义的自我效能。但也有学者认为个体在完成不同情境或领域的任务时对自己的能力会有一种总体性的信念,因而一般自我效能(general self-efficacy)也是存在的[4]。

1.2 自我效能的形成及其对行为、认知与情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是一种习得性信念,它的形成依赖于对四种效能信息源所进行认知加工。这四种效能信息源分别是:行为成就、替代经验、言语劝说以及生理/心理唤醒[2,3,5,6]。(1)行为成就:行为成就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影响最大,它基于个体以往对行为掌控情况的亲身体验。多次成功的行为掌控体验会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反之失败的体验会形成较低的自我效能。(2)替代经验:替代经验主要通过社会比较过程获得。个体通过观看别人的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来判断自己可能的表现和结果。当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获得成功时,个体会认为自己也能成功,进而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相反,当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失败时,个体会认为自己也很难成功,进而形成较低的自我效能。(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既包括来自重要他人的建议、劝告与解释,也包括来自于自己的劝说。当个体身边的重要他人强烈认为他或她能够成功,或个体自己能够成功说服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时,个体的自我效能会得到提高。(4)生理/心理唤醒:过高的生理/心理唤醒会导致害怕、焦虑、自我怀疑、紧张感、疲劳感身心状态。这些身心状态不仅会损害个体在完成某一任务时的行为表现,而且会使得个体对自己在完成该任务时的身心状态作出消极的评价,进而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的高低会从选择、努力程度、坚持性方面影响个体的行为,同时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或思维模式,如目标定向、归因等。图1描述了效能信息、自我效能与行为、认知、情绪反应之间的上述关系[7]。

图1 效能信息、自我效能与行为及思维模式的关系

2 体育运动领域自我效能的研究

体育运动领域有关自我效能的研究主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即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竞技体育领域)、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身体锻炼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自我效能(竞技体育与身体锻炼领域)。鉴于本文的目的,只对只对身体锻炼领域内自我效能(即锻炼自我效能)进行综述。

2.1 锻炼自我效能的定义

尽管有学者认为存在一般自我效能,但针对特定领域自我效能的研究仍是主流,有关身体锻炼与自我效能的研究也是如此。身体锻炼领域的自我效能,即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或锻炼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为了达到某种结果(保持身心健康,改善形体等)而持续、有规律进行身体锻炼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Maddux[5]认为,自我效能不仅仅只是包括对完成某一任务所需技能和能力的信心(即任务自我效能),同时还应该包括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己克服各种障碍能力的信心(即应对自我效能或自我调节自我效能)。锻炼自我效能也是如此,例如在规定的强度下坚持跑步30分钟的信心就是任务自我效能,在天气条件不好或学习时间紧时能够坚持锻炼就是自我调节自我效能。两种锻炼自我效能在锻炼行为改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2 锻炼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改变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都有学者对锻炼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改变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关注锻炼自我效能对锻炼行为改变的影响,证明了锻炼自我效能是导致锻炼行为改变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Garcia等人将一组老年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进行自我效能初测后分成三个锻炼组和一个控制组进行为期一年的身体锻炼,结果发现自我效能与锻炼的坚持性有可靠的中等程度相关,自我效能高者身体锻炼的坚持性也更好[8]。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量研究都比较一致地表明自我效能可以准确预测个体采取锻炼的可能性以及锻炼开始阶段的坚持性,但对于锻炼中后期坚持性的预测效果却有限。例如,Oman和King以及McAuley等人所做的研究都表明,被试锻炼开始之前的初始自我效能可以准确地预测锻炼开始阶段的坚持性,但对于维持有规律锻炼阶段的坚持性预测效果却不是太好[9,10]。另一方面,这方面的研究也关注身体锻炼对锻炼者锻炼自我效能或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例如,有研究表明经过一次身体锻炼(acute exercise)之后被试后测时的自我效能比前测时有提高,还有研究表明长时身体锻炼(long-term exercise)不仅可以提高锻炼者的锻炼自我效能,同时还可以提高锻炼者的一般自我效能[11,12]。还有一些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得出锻炼人群比非锻炼人群的身体自我效能高,或者说身体自我效能高者多为锻炼人群,身体自我效能低者多为非锻炼人群。这样的研究虽然证明了身体锻炼与身体自我效能间的相关关系,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确定。

3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提高锻炼自我效能的策略

目前大量关于锻炼自我效能的研究文献当中,研究锻炼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改变关系的文献较多,而研究怎么样的干预措施(what),以及如何制订和实施这些措施(how)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自我效能,进而促进锻炼行为的积极改变的文献相对比较少。而这却恰恰正是学校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迫切需要得到帮助的地方。

3.1 锻炼自我效能促进锻炼坚持性的理论机制

身体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体质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大学阶段,学生启动体育锻炼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大学体育是每个学生至少在大一和大二期间的必修课。所以要想保证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甚至走出学校之后都能有健康的体质,最为理想的状况是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坚持锻炼的习惯。已有研究表明,锻炼自我效能对于锻炼的坚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理论上的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13]。

图2 锻炼自我效能促进锻炼坚持性的作用机制(引自Baron & Kenny,1986)

图2显示,在通过锻炼干预来促进锻炼坚持性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效能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Baron和Kenny认为,锻炼自我效能要想起到中介作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干预措施与锻炼自我效能之间要有显著的相关;(2)锻炼自我效能与锻炼坚持性之间要有显著地相关,(3)当自我效能的影响被排除后,干预措施与锻炼坚持性之间的相关不显著。

3.2 提高锻炼自我效能的策略

根据大学生体育课程的课程环境及学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达到提高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效果。

3.2.1 增加学生对体育课中所学技能的成功掌控体验 提高学生对技能的掌控感对提高自我效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身体弱化、运动技能学习能力下降的条件下,学生对技能的成功掌握往往被自我感知为学习的进步。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教学策略上让学生对新学习内容的首次成功体验尤为重要,当教师在教授某种较为复杂的技能时,可以将其进行分解,并按逻辑上的难易程度按顺序学习。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会反复体验到对动作的控制感,直至最后体验到对复杂且有挑战性动作的控制感。实验证明,当个体对复杂且有挑战性的任务有成功掌控的体验后,他或她在重新面对该任务或类似的任务时自我效能会高。这种反复的控制感会增加他们投身体育锻炼的动机。

3.2.2 积极的自我行为目标强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将学习目标转化为行动目标并将这种行动目标转化为生活习惯。在教学策略上可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针对提高心肺功能的锻炼,教师可通过讲解变速跑比匀速跑对心肺功能具有更好的锻炼效果来引导学生采取实际的目标行为,这种通过锻炼方法的“性价比”介绍,不仅新颖,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变原有的慢速匀速跑的习惯。当学生自我行为目标发生后,教师通过锻炼的效益预期来激励学生对目标行为的强化。

3.2.3 对锻炼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进行积极合理的解释 在缺乏锻炼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身体反应,例如,对于初次参加体育课后身体上的疼痛感和疲劳感。此时教师要对锻炼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进行积极合理的解释,同时教授一些应对各种身心反应的技能,可以从机能适应和超量恢复等方面向学生进行解释,让他们了解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对于学生在学习新动作和参加考试时的紧张感觉,可以从倒U理论对学生进行解释,同时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放松技巧,以提高对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带来身心反应的应对能力。

3.2.4 及时反馈、鼓励、积极的自我暗示 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和鼓励,也可以对学生的体质及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在技术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有关锻炼对健康促进的理论知识,列举以前一些学生通过锻炼提高体质和增强身心健康的例子;另外还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几个星期之前我只能跑100米,现在我都能轻松跑1 000米了,我正在取得进步”),以及如何进行正确归因。

以上几种教学策略主要基于任务自我效能而设计。正如前面所述及,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对于锻炼坚持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类的自我效能可以通过教授一些基本的技能来帮助学生克服坚持锻炼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障碍,典型的有时间管理技能、目标设置技能等。

4 小结

广受关注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问题与他们在大学期间体育锻炼的坚持性有很大的关联。目前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并不缺乏先进的理论认知,但课程中心论的影响依然强大,以致在教学的实践上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被还原为单一的运动技能学习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坚持性有很大局限。本文通过对体育运动领域有关身体锻炼与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总结,提出了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应通过提高锻炼自我效能来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观点,并在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原理的基础之上,探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提高锻炼自我效能的策略。期待引起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对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大学生锻炼坚持性的足够重视。

[1]慈 鑫.大学生体质下滑为何难遏制[EB/OL].(2011-09-19). http://zqb. cyol. com/html/2011 - 09/19/nw.D110000zgqnb_20110919_5-05.htm.

[2]Bandura,A.Self- 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 -215.

[3]Bandura,A.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M].Prentice- Hall Inc.,1986.

[4]Schwarzer,R.,Born,A.et al.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beliefs: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Indonesian,Japanese,and Korean versions of the 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J].An Inter 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the Orient,1997,40(1):1 - 13.

[5]Maddux,J.E.Self- efficacy theory:An introduction[G].In J.E.Maddux(Ed.),Self efficacy,adaptation,and adjustment: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New York:Plenum,1995.

[6]高建江.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1992,(6):39-43.

[7]Feltz,D.L.,Lirgg,C.D.Self- efficacy beliefs of athletes,teams,and coaches[G].In R.N.Singer,H.A.Hausenblas,& C.Janelle(Eds.),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2nd ed.New York:John Wiley& Sons,2001:340-361.

[8]Garcia,A.W.,King,A.C.Predicting long - term adherence to aerobic exercise:A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991,13(4):394 -410.

[9]Oman R.,King,A.Predicting th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using self-efficacy and previous exercise participation r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1998,12:154-161.

[10]McAuley,E.Self- efficacy and the maintenance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Behavior Medicine,1993,16:103-113.

[11]McAuley,E.,Mihalko,S.L.Measuring exercise - related self- efficacy[G].In J.L.Duda(Ed.),Adva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Morgantown,W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8:371 -390.

[12]戴 群,姚家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5):67-72.

猜你喜欢
效能体质个体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