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公路项目资金的投资来源来看,则可以分为财政专项资金拨款和政策性、商业性银行的贷款。这就意味着,无论哪种层次的公路项目投资,都存在着成本回收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通过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解构,可以从问题倒逼和动态规划下完成二者的契合态势构建,具体的构建路径包括:建立与当地政府的会商机制、区域发展目标下的项目论证,以及预结算制度下的项目投资管控等。
关键词:公路项目;区域发展目标;模式构建;契合
建立公路项目投资与区域发展目标相契合的态势,不仅能优化国家建设资金的配置,也能促进公路项目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该项目的投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大主体。从公路项目资金的投资来源来看,则可以分为财政专项资金拨款和政策性、商业性银行的贷款。这就意味着,无论哪种层次的公路项目投资,都存在着成本回收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对于前者而言,与区域发展目标相契合将能提高建设成本的回收速度;对于后者来说,与区域发展目标相契合将能提升公路项目的经济价值。可见,前后所形成的良性互动趋势,必将最大化的发挥公路项目的正外部性效应。
那么区域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不仅存在于客观的发展实践之中,也存在于区域政府的主观发展规划之中。由此,为了更好的进行主题探讨,本文将以我国欠发达区域为考察对象进行主旨阐述。
1 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解构
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目标,需要在非均衡分析下进行解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区域发展目标可以解构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使得欠发达地区面临的第一要务便是发展经济。在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要求下,充分挖掘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资源,则成为了当前最具有可行性的经济增长极培育的切入点。众所周知,诸多老少边穷地区不仅出产优质的农产品(如大枣、枸杞),在民间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刺绣、工艺品)。因此,如何将这些产品和资源通转换为商品,便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改变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而转变为现在的开发式扶贫本身也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相吻合。
1.2 社会发展目标
何为“社会”可解析为,人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在这里强调社会发展目标在于,城镇化进程不仅是物质的城镇化,更是人的观念和生活习性的城镇化。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员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封建社会的文明诚服于资本主义文明。因此,改变老少边穷地区落后的人文环境,便成为了该区域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构成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随着公路项目的建成将使发达地区健康的文化元素流向欠发达地区。
2 解构基础上的契合机制分析
在以上解构基础上,二者契合的内在机制又是怎么样的呢。对此,笔者尝试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问题倒逼下的契合机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我国新一轮的改革时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在问题的倒逼下来展开的。这一简单的话语实则包含着深刻的唯物主义观点,即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实践。同样道理,区域发展目标的建立源于区域各项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从而也就为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题思路。其中一项解题思路便是,通过公路项目投资来解决特定的发展问题。可见,问题倒逼下的公路项目投资,能够避免因政绩工程而导致的资金配置浪费现象。
2.2 动态规划下的契合机制分析
动态规划的主体则是公路项目的投资方,其目的不仅在于适应区域发展的动态演变趋势,也在于提升公路项目投资的区域植根性程度。正如管理的二重性一样,公路项目投资也包含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重性。在与区域发展目标相契合的要求下,这种社会属性却更加突出。因此,在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导向下,动态规划必须消除闭门造车和一厢情愿的局面。
3 分析引导下的二者契合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引导下,二者契合的模式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3.1 建立与当地政府的会商机制
作为以各级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公路项目,在进行立项时需要与项目所在区域的当地政府进行会商,会商的目的在于获取当地政府对该项目的期望。上文已经指出,区域发展目标源于区域各项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并通过人为的归纳和总结进行下一阶段的发展布局。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将自己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远景目标充分的与项目组负责人进行交流,从而实现项目立项和工程设计上的满意原则。
3.2 区域发展目标下的项目论证
区域经济的发展遵循着:点——纵——网的逻辑路径,这也就对公路项目投资提出了要求,即需要前置性的考虑到区域发展中的未来需要,特别是如何通过主干线的区位设计能最大化的带动当地支线的连接,最终实现点、纵、网的布局。由此,基于动态视角并在区域发展目标下,对公路项目进行充分论证便成为关键。这里还需要注意,须把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设纳入到项目论证的视野中。
3.3 预结算制度下的项目投资管控
实现项目投资与区域发展目标相契合的态势,还需要从资金投入后的管控中来进行。这里主要强调,应充分挖掘项目施工中的预结算制度,特别是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和阶段性阶段管理两方面的工作。
4 问题的拓展
在公路项目施工中结算发生在两个领域,即阶段性完工时的结算和整体工程竣工时的结算。对于充分挖掘结算制度功能而言,则主要指向阶段性完工时的结算。在利益驱动下和合约规定下,将倒逼施工小组尽最大努力在规定时限内按质完成项目施工。从而,就能减少信息不完美对企业整体施工的影响。然而,针对确实发生的不可控风险(如暴雨导致路基垮塌,或土地拆迁存在的村民冲突),则需要企业建立风险基金来给予应对。
另外,公路项目勘测人员、工程制图人员、造价人员之间应形成协商机制。这样能够建立起前置性风险管控机制来。在进行“成本—收益”比较的前提下来确定引入信息化平台的程度,但应通过制度设计来增强项目小组成员间的信息互动程度。对于诸多文献提到的全流程负责制度,其核心点就在于:成本控制各环节的成员对其工作的好坏不仅负全部责任,还对因工作的缺失而导致的下游损失负相应责任。这样一来,就进一步确保了施工进度的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5 小结
本文通过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解构,可以从问题倒逼和动态规划下完成二者的契合态势构建,具体的构建路径包括:建立与当地政府的会商机制、区域发展目标下的项目论证,以及预结算制度下的项目投资管控等。最后再次强调,应充分挖掘项目施工中的预结算制度,特别是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和阶段性阶段管理两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晶晶.高速公路造价管理及控制[J].北方交通,2012(6).
[2]郑英.探讨影响公路造价的原因及有效的造价控制措施[J].广东建材,2012(6).
[3]徐振平.浅议影响高速公路造价的因素及有效的造价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6).
作者简介
吕广亮(1970—),男,河北人,大本,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