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制约因素分析——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2013-05-14 07:06马自欣
当代经济 2013年17期
关键词:恩施技能型少数民族

○马自欣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是我国民族地区重要的人力资源,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学者将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定义为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手工艺技能,还有些学者将唢呐吹奏、弹棉花等少数人精通的技能划定在传统技能范围之内。本文研究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包括以上谈到的手工技能,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这些技能的传承都需要对一定人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最终使他们掌握其精髓。这些技能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瑰宝,在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本文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土家族和苗族的重要聚集地,地处湖北省西部,与重庆交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创造并传承了许多土家族、苗族的民族风俗和特色民族技艺,土家吊脚楼、傩戏面具、土家摆手舞、恩施耍耍、撒尔嗬、西南卡普等众多具有土苗儿女特色的工艺、民间艺术吸引了许多游客。尤其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仙居恩施等项目的实施,恩施的民族瑰宝正向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恩施州一些重要的民间技艺也开始面临传承人缺乏、供给者不足的现象,有些民族技能甚至面临着失传的窘境。本文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实地调查的样本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适用性。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研究假设—数据采集—实证—结论为研究主线,在研究之前通过文献研究、资料搜集等手段对本课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试图从主体、制度、其他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制约因素。为了更清晰、全面地分析制约因素,本次调查小组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要县市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小组首先对当地文化部门(文化馆、文化站)的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对课题的进展有了方向性的把握。为了深入了解供给不足背后的障碍,调查小组对恩施重要的传统技艺传承人也进行了深度访谈与调查,最终得到了关于制约性因素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统计比较的方法推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应对措施。

二、传统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制约因素分析

1、主体障碍

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能承载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供给不仅仅是指商家能提供的商品,而应该是指能真正满足需求且有效的商品。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来说,这里所说的供给不足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指有效供给的不足。为了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的现状,本次调查小组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湖北省恩施市的民族文化部门获得了40个民族技艺传承者的资料,并对他们做了相应的调查。

(1)年龄偏高,传承热情不足。年龄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它是人力资本的构成因素之一。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发展需要年轻一辈输入新鲜的血液,才能生存,并焕发活力。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如图1所示,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的年龄普遍偏高,60岁以上的占到了45%,40岁以下的只有5%。由此可见,社会上的年轻人对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技能逐渐失去了兴趣,没有徒弟接棒,年岁较高的技能传承者的热情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此恶性的循环,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持续发展。

图1 年龄构成情况

(2)文化水平偏低,社会责任感不足。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传承不是仅仅靠师父教徒弟学就能完成的,无论是人才的科学培养,还是传统技能的推广,都需要相应的技能拥有者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多数情况下,学历水平越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与意识也越强。如果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类似因保守而不肯收徒弟或者缺乏推广意识的情况会变得更少。但是,文化水平偏低却是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短板。

图2 文化水平构成情况

如图2所示,在被调查到的恩施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传承者中,70%的传承者都处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初中学历者仅占到20%,大专以上处于空白区。

2、制度障碍

这里探讨的制度障碍主要包括城乡二元结构、国家投资力度、教育体系等宏观因素,这些因素是根据调查小组与湖北恩施地区相关文化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探讨分析得出的。为了得出全面又具有层次性的结果,本次调查小组对湖北恩施地区的重要民族技艺传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同时也走访了当地重要文化部门,通过与调查样本的深入沟通,发现有44%的调查对象将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归为制度上的障碍,20%的调查对象将问题归因为主体本身。因此,制度障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城乡二元体制。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技能都是源自我国农村地区,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勤劳智慧的结晶,因此要想学到真正的民间技艺,必须留在少数民族地区。然而,这些地区往往经济比较落后,相对于东部发达的城市地区,它们对于现在的年青一代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很少有年轻人愿意留在这些地区。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发展机会,城乡体制的差别给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接续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据调查,在我国某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只有不到20%的村民很愿意或者愿意承接或学习传统技能,他们觉得与其留在贫困的农村学习这些经济价值不高的传统技能,还不如到城市去打工赚钱。

(2)国家投资不足。少数民族传统技能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性质来看,它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政府有义务支持这项事业,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增加对该项目的资金投入。从调查情况来看,国家投资不足是最棘手的一个体制问题,在被调查到的71人中,有57%的人认为国家投资不足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供给的最大问题,另外43%的人选择了城乡二元体制、教育培养体系的缺乏和其他因素。

国家投入不足,不仅体现在对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的投入上,还体现在对相关民间技艺传承者的补助上。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40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只有2人将自身的传统技能作为谋生的主要收入来源(该技能给其带来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50%以上);70%的被调查对象都认为自己的传统技能只能给自己带来微薄的收入;甚至还有10%的被调查者没有依靠传统技能带来任何收入,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是不够的。

图3 收入比重情况

(3)教育培养体系的缺乏。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应机构提供平台,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技能方面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式或师徒式的简单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是规模小、专业性不强、影响力度不够。据调查,在湖北省恩施地区几乎没有正式的培养机构来承办这项工作。傩文化曾经是恩施非常有名的文化品牌之一,随着傩戏之父谭学朝老先生的去世,他所带的徒弟都各自奔赴城市打工,使得傩戏最终失去了能真正掌握精髓的传承者。

3、其他障碍

(1)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生存空间受到威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首先选择的是那些物美价廉、形式多元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标准恰恰是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或民间艺术所缺乏的。根据经济学联动理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减少必然会影响生产者的数量,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相关产业建设不到位,就业平台不足。摆在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问题。相对于民间艺人来讲,传统手工艺者的就业机会要多一些,因为其产品经济效益更直接。但是,二者的就业渠道都不是很广泛,相关的产业链并没有搭建起来,虽然零星的一些旅游景点、文化企业拉开了开发市场的序幕,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使相应的投资主体依然很缺乏,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旅游+购物+文娱)产业集群。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缺乏广泛而完善的就业渠道。

三、增加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供给的建议

1、开发当地旅游、文化资源,搭建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平台

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的补贴或薪酬,公共部门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才的就业问题。要解决大部分技能型人才的生活问题,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一方面,注重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可通过投资主体创办的企业为这些传统技能型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丰富,旅游资源众多,可将这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少数民族传统民间工艺和艺术可以作为该品牌主打的文化产品,以此来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大对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党新阶段的重要目标,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是多元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增加对相关文化机构和重要传承人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管理人才和民族技艺骨干,把他们安排到少数民族地区,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领导才干,使少数民族传统技能沿着科学发展观的道路持续前进。

3、健全传承人选拔、培养机制,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年轻化

一方面,完善少数民族传统技能承接人的选拔机制,保障培养人才的资源发挥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民族地区职业技能学校拥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可将少数民族传统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去,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保障学校充足的生源。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地方文化机构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社团、协会)的扶持与鼓励,让他们发挥培养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的指引作用。

4、加强对外宣传,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的人才加入到少数民族传统技能的传承队伍,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宣传,通过文化博物馆以及各种民族文化节日,向人们宣传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技艺,以此来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1]龙叶先、龙延平: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考察分析[J].贵州学院学报,2012(1).

[2]吴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技能人才掠影[J].时事观察,2011(3).

[3]恩施自治州文化体育局:恩施州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展演、推广招商项目 [EB/OL].2010-01-01.http://www.eswt.gov.cn/e-Html/Chanye/eswt_101215213213FI9.shtml.

[4]恩施自治州文化体育局:民间艺术大师[EB/OL].2011-02-01.http://www.eswt.gov.cn/.

猜你喜欢
恩施技能型少数民族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恩施年俗——点路烛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
建设美丽恩施要让“山更青”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