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政治修养和行政理念

2013-05-13 06:10任淑艳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周恩来人格魅力

任淑艳

[摘 要]周恩来人格特征在政治修养上表现为理想、坚忍、尚诚,在行政理念上体现为仁政、勤政、廉政。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是高山仰止的丰碑和精神修为的财富,是人格修养的“增长点”。学习周恩来,借助第一流人物的品德力量追求卓越,必须滤掉理想中掺杂的浅薄与浮躁,净化信念中冲动和作秀的因素。

[关键词]周恩来;政治修养;行政理念;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1009304

爱因斯坦说过:“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在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1](P339)周恩来无疑就是这样一位第一流的人物。他半个多世纪奋斗的历史,是中共党史的缩影,也是新中国成长史的缩影。周恩来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有不凡的政治建树和重要的理论贡献,其不经意间流露的人格特征,更加深入人心并为人乐道,道德(外在的规范)修养和伦理(内在的理性)观念相映生辉,使周恩来在当代政治家中独领风骚。

一、理想、坚忍、尚诚——周恩来政治修养之三原色

人格特征恒定了周恩来的政治基色,在政治修养上表现为理想、坚忍、尚诚。他在人际交往、国际往来中丰富多彩的表现,皆源于三原色。三原色相互独立,可合成的色谱广泛,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

周恩来有理想,而且理想崇高。12岁时,老师问及为什么读书,有孩子回答帮父亲算账。作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此种回答也算得上有责任、有担当。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一出,高下即分。孩提时的志向高远,青年时为寻求真理远渡重洋,他为践行诺言,倾其一生、不懈奋斗。

“坚”是风骨,“忍”是弹性,无“坚”不立,无“忍”易折,做到“坚”已属不易,做到“忍”更是难上加难。“坚”离不开刚性,“忍”则需要胸怀。周恩来的胸襟,可以用大气和大度来概括。

1975年1月,周恩来进入生命最后的日子,他清楚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尽可能地安排好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经毛泽东同意,在治疗期间安排邓小平接替他的工作,随后他亲自召集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邓小平主管外事,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并主持国务院工作。正是这一人事安排,将一位改变中国历史和命运的总设计师推上了舞台。堪称大手笔。

周恩来的大度也可圈可点。1942年,曾经制造“伍豪事件”陷害周恩来的张冲病逝,周恩来念及其在国共合作抗战中的积极作用,不计前嫌,写下“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的挽联,给予高度肯定和评价。此举对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特定的角色,使周恩来经常处在矛盾的中心,但他总能准确地自我定位,是其伦理观使然。当他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上出现分歧时,他一面调查研究、反复阐述反冒进的必要性,一面尽可能利用手中权限“压指标”、控制经济发展的节奏、克服“冒进”带来的不利因素。他的抵制受到毛的点名批评,他虽然想不通,但为顾全大局,还是做了检讨。因为他必须顾全大局,郑重考虑毛泽东的话:“搞得不好,我们党会分裂,一分为二。”[2](P1375)身边工作人员回忆:“那是周恩来总理最痛苦的一段时间。但是在工作面前,在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面前,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对工作依然那么认真,那么投入。”[2](P1385)

在他心里,党和人民永远摆在第一位,他相忍为党、立党为公,“忍”的并非领袖个人。总理的保健护士郑淑云回忆:“文革”初的一天,总理办公室的门半开着,我探身观望,见桌上摊开许多毛主席像章,总理正侧身站着仔细挑选。看到我,总理一边让我过去看,一边说:我看来看去就喜欢这枚。这是一枚主席手写的“为人民服务”章。“为人民服务”始终在周恩来心中。

也是因为心里装着群众,周恩来又不乏细腻。只要与群众有关,哪怕极细小的事,他也会细心关注。他曾提到,“党内有些术语不合适,每次看到心里就不安,如在一些登记表上分党员、群众,这两个词不是同一组概念,党员、非党员才是同一组概念。党员也是群众中的一员,包括领导人在内,不能自居于群众之上。‘党员‘群众的分类,使党员居于群众之外,群众之上。”[3](P859)

周恩来尚“诚”,他忠诚、坦诚、真诚。

源于“忠诚”,他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文革”中,是利用地位和权力有效抵制错误,还是不顾一切为真理而战至“殉道”?曾任他秘书的浦寿昌回忆说:“两种抉择,无论哪一种都需要他做出完全的自我牺牲。”[4](P440)邓小平曾评价说:“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处的地位十分困难,也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但人民原谅他。因为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他保护了相当一批人。”[5](P348)陈云说,没有他局势将会变得更加无法收拾。

“坦诚”使他勇于承担责任,从不推诿,他说,只要是国务院做出的决定,我是要负责任的。

“真诚”让他赢得了无数爱戴。1971年,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的表决结果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数日后,当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出现时,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纷纷登台致词欢迎,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他们与中国平等相待的真挚感情和真诚如朋友关系,是通过接触周恩来感受并传递的。

缅甸总统吴奈温在周恩来的悼文中深情地说: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周总理“总是平等待人”;“世界大国中,特别是超级大国中,若能出现更多像周恩来总理那样能给予同情和谅解的领导人,这个世界该多么好啊!”吴奈温是个军人,从不执笔写文章,这是他一生唯一亲自撰写的文章[6]。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可从周的举止行为中很容易看到他们自己珍视的价值也在周那里得到确认。”[7](P8)这让他广交朋友,赢得信赖,极具亲和力,成为国际往来中颇受欢迎的中心人物,他的动议也因此比较容易得到认同。

二、仁政、勤政、廉政——周恩来行政理念之关键词

人格特征孕育了周恩来的职业素养,在行政理念上表现为仁政、勤政、廉政。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谓仁政,就是为政以德,其基本精神是爱民,表现为强烈的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首都搞“十大”建筑,带来人力物力的供需紧张。周恩来指示,不能因此忽视群众的住房建设,提议在建机关办公设施和厂房时,最好配套建职工住房和商店。

修建密云和十三陵水库涉及群众搬迁,周恩来多次亲临督促:把房建好一些,及时安置,并指示开展工作,不能只见物不见人。

人民大会堂从设计到建成都很好地诠释了周恩来的这个理念。人民大会堂要容纳上万人,空间十倍于普通的礼堂和剧场,如果设计处理不当,人坐到里面就会感到渺小和压抑。周恩来启发设计人员,建筑必须“以人为主,物为人用”,大会堂是人民当家做主议事的场所,要让享用者感到自己就是建筑物的主人、心情舒畅,还给出“水天一色”的设计提示。大会堂建成后,他特意邀请人民大会堂建设用地的搬迁户回故地参观,并在大会堂观赏电影。

了解了人民群众在周恩来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就理解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内在动力。

曾有人把他与诸葛亮相比,结论是:一样的事必躬亲,都是鞠躬尽瘁。笔者不敢苟同,两者的政治价值有天壤之别,诸葛亮侍主刘备,周恩来乃人民公仆。

周恩来勤政有诸多特点。一是随时随地不间断,卫生间、餐厅、卧室无处不办公,通常意义上的办公室只居其一。李先念回忆,周恩来在“文革”前十几年中,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三年困难时期经常工作到凌晨,“文革”时期往往夜以继日,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常常无暇进餐,只好边走路边吃东西。二是注重调查研究,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无处不留下他的足迹。三是对官员要求严格,一向反对不动脑也不动手、只动脑不动手的领导作风,认为这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所以,凡遇有部长靠念材料汇报工作,都会严厉批评:“对于自己主管的工作,离了材料就说不清,这是不允许的。”[8]四是追求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统一。对于不完善的报送材料,会丝毫不留情面地当面摔还给部长。他召开的工作会议,因为内容充实饱满、能解决问题受到肯定甚至追捧。时任民盟负责人罗隆基坦承,他不愿开会,但乐于参加周恩来主持的政务院会议。政务院秘书长孙起孟说,这证明周总理主持会议、发表讲话的确收到最佳的政策效应。

周恩来的道德修养和伦理观念深深影响了他的廉政观。董必武称:总理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很好的大管家。作为大管家,他呈现出既精打细算,又出手不凡的风格。一方面严格约束国务院机关本着勤俭办事业的方针,低成本、高效率。国务院的办公条件一直十分简陋,有关部门几次动议要建办公大楼,周恩来都持反对意见。他表示,只要我当一天总理,就不盖政府大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信访部门的同志提议建新的接待处,以方便接待人民来访,周恩来破例批准投资100万,占当年中央国家机关基建费的五分之一。可见,周恩来廉政理念的特点是,当俭则俭,哪里该省,哪里该用,与他“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密不可分。

周恩来的“廉政”作风表现为从我做起、率先垂范等从“小我”到“大我”的自律特征,这符合中国人际关系“差序格局”的文化诉求。首先,自我约束。按规定,周总理外出有严格的安全保卫制度,但他多次反对,认为既脱离群众,又浪费人力、物力。在国内视察,他对前呼后拥反感,大都轻车简行。其次,约束亲属。他一直告诫侄辈:不要向人家说起和我的亲属关系,这样不利于你们的成长。邓颖超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周恩来在世时,坚持不让她在政府任职。再次,他给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规定了“六不准”:一不准用总理办公室的名义谋私情;二不准提前超标晋职晋级;三不准搞特殊,并且要求从邓大姐做起;四不准接受礼品,包括土特产;五不准占用公家东西;六不准盛气凌人。最后,他要求有关部门转变工作作风。1972年夏,有关部门考虑到中央领导的安全和保证中南海进出秩序,提议将某公交线路改道。周总理知道后立即制止,并提醒说:不要只想到自己的便利,要想到人民的便利。

在周恩来看来,“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他以此解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说“十大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摆得是否恰当。他指出,我们搞建设,应当在可能的条件下照顾美观。把平衡、效益、速度等枯燥的经济词汇用“美观”概括,极具周恩来的风格。

在周恩来身上,“官德”与“私德”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他常说:“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9](P427)

三、仰慕、分享、修为——提升人格修养的“增长点”

《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书的作者权延赤讲过一件事。一位日本人在看过他的作品后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曾经有半个多世纪属于“神”和“圣”,“神”是毛泽东,“圣”是周恩来。其潜台词是“神”已经走下神坛,“圣”当何为?

毛泽东本不是神,伟人也是人。在那个荒谬的年代,他曾被神化,被当作神来膜拜。“文革”结束后理性的回归,让领袖走下神坛,无疑是精神独立和思想解放的成果。

“圣”则大为不同,才德全然者谓之“圣”,其自身品德与宇宙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品德崇高,属尽善尽美之人。

周恩来的人格特征由内而外散发着超凡的魅力,无数人为之深深吸引,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敬佩,进而效仿,以为榜样。

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源于其理想的深邃和厚重,信念的坚定和不动摇,以及倾尽毕生自觉不懈的追求和自我牺牲精神。

周恩来在《我之人格观》中写道:“所谓灵也、仁也、德也。统言之人格耳。”[10](P223)勾勒出他对人格修养的初步解读和基本态度。

周恩来的人格特征,符合中国政治文化对政治家的要求,这种风范,“因权威而放大,因文化渴求而显赫,因伦理需求而超凡。”[11](P805)

周恩来之人格魅力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丰碑用于记录曾经达到的高度和拥有的辉煌。周恩来精神不仅是丰碑,更是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有本质的不同,物质财富的分享是作减法,而精神财富因分享而升值、放大,甚至呈几何数值增长。

精神和修养的“增长点”不能靠简单复制和外在包装,需要通过修为,由内而外生长。学习周恩来,借助第一流人物的品德力量,追求卓越,就必须滤掉理想中掺杂的浅薄与浮躁,净化信念中冲动和作秀的因素。尤其是对于青年,“青年渴望英雄,渴望那些能够向他们揭示人生真谛的人物。”[4](P3)周恩来就是。

参考文献:

[1]许良英,范岱年.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周恩来政论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4][英]韩素音.周恩来和他的世纪[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王 勇.缅甸总统吴奈温一生中亲自撰写的唯一一篇文章——《我所认识的周恩来总理》[J].文史月刊,2009,(10).

[7][加拿大]柯让.周恩来的外交[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8]孟 红.周恩来鲜为人知的严厉一面[J].政府法制,2010,(8).

[9]周恩来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11]江 沛.周恩来伦理化人格初探[M]//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中外学者再论周恩来.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何敬文

猜你喜欢
周恩来人格魅力
论周恩来对新四军的卓越贡献
浅谈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贡献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彰显“人格魅力”,提升班主任素养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心系雪域高原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