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生长点

2013-05-10 10:07:44天津市民族中学张惠书
天津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高效过程课堂教学

■天津市民族中学 张惠书

教学反思: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生长点

■天津市民族中学 张惠书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青年去拜访一位智者,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事业有成、令人敬佩的人。智者只对他讲了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青年按照智者的教诲去做,终偿所愿。与我们的职业相联系,这个故事启迪我们教师必须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职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观察水平来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因此,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

时下,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轻负高效,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乐,已成为人本主义视域下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为此,教师亟需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努力探寻并打造高效课堂的生长点。下面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就教学反思和打造高效课堂谈几点认识。

一、三思而后行——预见性反思,始于课前,具有前瞻性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告诉我,反思绝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结束后的“再回首”,而是具有“提前看”的功效。课前的预见性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及吸收和内化的过程,也是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生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过程,更是教师突破经验桎梏、优化职业生涯、不断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

预见性反思主要包括在课前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的一系列思考与实践,既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对教科书、学情的分析,对习题的筛选等,还包括对过去教学经验的反思;既要根据以往的经验确定好各项安排,更要紧密结合学情,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在此基础上必须分析清、把握准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这是反思的重点;力求在教学主体丰富多彩的个性差异中求同存异,发现共性,张扬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反思的难点。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应是立足于课标理念、教学策略、个人经验、多方教训、多种条件并建立在了解学情基础之上的预见性反思,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惯性重复,唯此才能确保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好课前反思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且行且思——过程性反思,蕴于课中,具有监控性

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动态生成,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不断对课程进行拓展、补充、再创造的过程。师生既是创造的主体,又互为开发的资源,开发的过程是在师生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实景中完成的。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虽然实施之前都有周密的预设,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课堂是动态的,在教学实施中肯定会存在一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出现一些新问题或突发情况在所难免。

记得在讲《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课前,我选取了大量丰富的材料,但在讲解“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时,有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什么是进口、出口?”一语既出,让我倍感震撼,课前只顾着找材料、列要点、选习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于是,我先让其他学生说对进口、出口概念的理解,然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告诉学生:所谓进口就是从国外买东西,是花钱;出口就是向国外卖东西,是赚钱。这样解释之后,学生对利弊的认知分析就更加清晰,教学目标自然达成。

这个课例对我最大的触动与启迪是:教学一定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去设计、实施,绝不能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水平或少部分优等生的知识基础去衡量所有学生。课上,既要给学生“留白”,让他们独立思考,又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互动强化。在此过程中,必须耐心倾听学生的质疑,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绝不能置之不理或强行打断,硬性地推出教师的思路;强行灌输的方式看似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实则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疑问不仅没有解决,还会为后面的学习埋下隐患,久而久之,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会大大降低,并对教师产生严重依赖,只会听不愿想,何谈能力?连有效都做不到,更何谈高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所用方法、手段的针对性,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借助课中反思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性监控,从而真正达到高效。

三、行后而三思——总结性反思,实施于课后,具有思辨性

如果说“三思而后行”强调的是教学实施前的反思、深思与广思,那么,“行后而三思”强调的则是课堂教学结束后的进一步思考,是教师自我反馈的有效形式,是分析成败原因的过程,既是反省,也是总结,更是积淀,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具有思辨性,既是承上,更是启下,因此是推进高效教学的新起点。

1.思所得,是为了积累经验。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课后,趁记忆犹新,教师应回顾、分析、反思自己执教的过程和细节,记下自己富有成效的做法,用心思考成功背后的原因,以促使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记下学生学习中“智慧的火花”或“始料不及的困惑”,这是教学中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极具反思价值。

2.思所失,是为了弥补不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己获得的。如文章开头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对高效课堂的评价既要看教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如果将二者整合,则主要是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是否学会、会学、做对。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那些性格外向、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展示或表达的机会,而那些性格内向、害羞胆怯的学生则常常错过表达的机会。究其原因,既源于外向学生反应快、常常脱口而出、不给其他同学机会,也源于内向学生在胆怯心理的作用下不敢说或不想说。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和表达的机会,我设计并实施了课前的“时政发布”活动。课前,利用5到7分钟时间,两个学生为一组(一定是内向学生与外向学生的有机结合),以近期国内外的时政热点为话题,进行“时政发布”,并联系学科知识尝试进行分析。每组两个学生共同准备,作好分工,下面的学生既要听还要评,上下互动,这样既能让胆怯的学生在充分的准备下锻炼自己,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帮助,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与思维能力,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这个课例对我的最大启迪就是:在动态中生成的课堂总是有缺憾的,如果能及时抓住缺憾并反思缺憾,就会在发现与反思的基础上激发新的教学灵感,课堂教学的成效就会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中实现螺旋式的攀升,“高效”自然达成。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如果说经历是一种财富,那么反思的经历既是积累财富,更是创造财富。对教师而言,作好反思既是对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途径,因为反思是一种积淀、萃取和升华,会反思,折射的是一种修养与智慧。当“三省吾身”成为一种教学习惯时,我们的教学方式就会更优化,过程就会更“艺术”,成效就会更显著。

(责任编辑 邓 蕙)

猜你喜欢
高效过程课堂教学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47:06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2:41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0:3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54:58
圆满的过程
商业评论(2014年11期)2015-02-28 04:35:20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