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与对策

2013-05-08 09:40于迎娣
图书馆学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于迎娣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024)

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让人们对信息获取途径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信息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纷纷延伸服务领域,深化服务模式,学科服务应运而生。学科服务被认为是一种创新型服务,是图书馆实现服务突破和重塑形象的重要手段。

1 学科服务的内涵

国内图书馆界认为“学科服务”是舶来品,其发端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指大学或研究型图书馆中以一种学科为主的服务方式,主要是依靠一群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及学科资源传播途径,并具有敏锐的信息组织能力的学科馆员[1]。其标志是1950年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设立的分支图书馆和学科馆员制度。此后,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学科化服务的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形式,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guide service)形式,随后加拿大、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行了以学科馆员制度为核心的学科服务。在国内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最先引入了学科馆员制度,随后各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统计,国内目前有32所“211”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2]。国内学科服务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学科馆员,其定义为: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具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1]。初景利教授认为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基础服务与深层服务结合的服务,是一种以知识服务为目标的服务。基础服务包括沟通联络、宣传推广、用户培训、参考咨询、定题服务、检索查新等;深层服务包括信息环境支撑、课题情报跟踪、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和竞争对手(目标机构)分析[3]。

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北京地区的20所“211”高校,通过互联网逐一访问各图书馆主页,另外还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了解部分学校学科服务情况。具体包括学科服务模式、学科服务人员、学科服务内容等。

2.1 明确设置“学科服务”或“学科馆员”服务栏目的图书馆比例不高

经过初步调研,北京地区20所“211”高校图书馆中明确列出“学科服务”或“学科馆员”栏目的图书馆只有10所,分别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和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见表 1)。

2.2 学科服务中基础服务开展比例较高

虽然很多高校图书馆没有明确设置学科服务或者学科馆员栏目,但是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基本都涉及学科服务中的基础服务内容(见表2),学科服务是对传统参考咨询服务内容的深化,借助先进的技术,为读者提供资源、服务、沟通等一站式的服务,不仅强调服务的便捷,更注重服务的层次。

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开展了学科服务中的基础服务,但是各种服务分布于图书馆主页不同的栏目,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2.3 学科服务基本上依赖于学科馆员,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

调查显示,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主体基本上是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的10所图书馆中有8所采用学科馆员来开展该项服务。其中各馆学科馆员人数不等,最少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两人,最多的清华大学图书馆38人。在所有的学科馆员中只有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列出了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和学历情况(见表3)。

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的方式基本上就是依靠面对面的交流和电子邮件,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还采用学科博客,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还采用了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

表1 北京地区10所“211”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开展概况

表2 北京地区20所“211”高校图书馆基础服务内容一览

3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对策

学科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主要由资源、服务、人员、技术等要素构成,只有从学科服务的构成要素入手,才能构建融入用户的学科服务体系。

3.1 以学科为导向,做好资源整合工作

图书馆开展任何服务的基础都是资源,资源的整合和导航工作是学科服务开展的基石,也是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科服务的开展,首先要以本校的重点学科或特色专业为突破口,从总体上对资源建设进行规划,确保资源采集的范围和特色资源的建设都能凸显本校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其次,采用科学和规范的元数据标准,推进学科资源的整合,有目的地加大学科知识库、学科专题文献库、学科专家学者库、学科导航库等资源的建设力度。

表3 北京地区10所“211”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情况

3.2 借助学科服务平台,集成现有服务,并深化服务层次

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应用能使服务事半功倍。受国内文化、教育环境以及学科服务人员的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科服务的深层次服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目前学科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服务层次问题,而是服务手段问题,如何通过平台集成现有的各种服务,在其做细、做好的同时,不断总结、摸索出各校和各馆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深入科研活动的服务。

学科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建立,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字图书馆平台、成熟的数据库平台,还可以通过开源软件自行开发,对于有实力的图书馆还可以购买专门的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平台既要能实现学科馆员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又要能实现读者的自助服务等功能,它主要由资源模块、服务模块、工具模块等构成。资源模块以学科为导向,将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整合起来,方便读者一站式检索和利用;服务模块将图书馆当前开展的学科服务中的基础服务集中在一起,既能实现读者的自助服务,还能通过学科馆员实现基础服务和深层次服务,并在服务界面增加读者与学科馆员的交流和互动。工具模块主要包括读者在工作、学习、科研中经常使用到的工具,比如文献管理软件、投稿指南等。

3.3 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互动交流

学科服务是传统参考咨询服务的深化和扩展,需要学科馆员和读者的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互动方式,如读者走进来、学科馆员走出去、电话咨询、邮件咨询、实时咨询、博客、微博等;另一方面是互动方式的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图书馆主页上,要做到无论读者浏览哪一级页面,都能实现与学科馆员的互动,就像国外有些图书馆网址无论在哪一级页面都会显示“Ask a librarian”标识。

图1 学科服务平台

3.4 建立地区学科服务联盟,共享文献和人力资源

学科服务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撑,很多图书馆迫于这方面的压力,学科服务仅流于形式,没有切实的服务内容。学科服务可以借鉴国内图书馆界已经建立起的完善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一个学科服务联盟平台实现对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链接,来丰富本馆的信息资源;另外在学科服务联盟平台加入学科馆员咨询模块,集合共同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形成学科馆员集群,同时通过合作形成规模化效应,提高影响力,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1] 郑邦坤.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 邱铭心,蔡妍芳.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之经营与管理研究[J].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2011(2):73-93.

[3] 初景利.学科服务概论.PPT,2010.

[4]万文娟.“985工程”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及不足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2(3):82-86.

[5] 郑敏.用户驱动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框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6):59-63.

[6] 万文娟.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9):50-53,65.

[7] 刘素清,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瓶颈的理论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0(4):35-37.

[8] 钟建法,韩丽风.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56-60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