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亮宝楼
中国古代地图的华彩乐章
——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
供稿 亮宝楼
《蒙古山水地图》手卷局部“嘉峪关”为地图开头部分,画工极精
时光回溯至500年前的明朝,微弱的烛光下,嘉靖帝正御览着一幅写意式的图画。这是一副“手卷”。青山绿水,重山连绵,错落有致,山间雄关萧寺,并精确标注出多个地域名称。这究竟是一幅山水画,还是一幅地图?
时光穿越历史回到现在,这幅手卷有了现代的名字——《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此图古名为《蒙古山水地图》,其所谓“蒙古”,指称雄居欧亚大陆的蒙古四大汗国后续王朝,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大明王朝。蒙古四大汗国后续王朝,指的是属于窝阔台汗国的“撒里畏兀儿部落”、属于东察合台汗国的“亦力把里国”及帖木儿汗国等地区。
这幅山水画卷般的地图长达30米,它采用中国古地图传统方式——手卷式,由宫廷画家以明代中叶吴门画派风格的青绿山水技法绘制而成。全图东起甘肃的酒泉,西至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沿途采用音译自突厥、蒙古、波斯、阿拉伯、亚美尼亚语等多种异域语言的汉字,标注出211处跨越亚、欧、非三大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细微地点,描绘了从嘉峪关到麦加数千千米线路的主要城池和山川地貌,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和丝绸之路最后辉煌的情况,堪称“明代的丝绸之路地图”。
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两仪玄览图》和《坤舆万国全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的地图都是土生土长的,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地图与山水画的起源相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有些精美的地图也可称为是山水画,亦图亦画的现象还是很多的。有些图明明是地图,却画着相当精美的山水。《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可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绘的《大明混一图》相媲美,是中国人在16世纪所绘的、具有很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的珍贵手绘地图。此外,该图的出现也推翻了中国世界地图是学习利玛窦的这一说法。
《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于新中国成立前非法流出中国,被日本京都著名私家博物馆藤井有邻馆收藏。当时,有邻馆把这幅地图当做清代山水画收藏。2002年,国内收藏家易苏昊、樊则春二人前往有邻馆征集中国文物时,偶然发现了这件被命名为《清代青绿山水画手卷》的作品,即花大价钱购回国内。因为此图藏于该馆期间从来秘不示人,几乎没人知晓它的存在,更无从研究它的真实身份。
凭着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工作经验,易苏昊感到它不是一件普通的“画”,下决心一定要搞清楚。因此图在有邻馆时秘不示人,所以在日本没人研究过它,而国内对其更是一无所知。时间一晃两年过去了,可对《清代青绿山水画手卷》的鉴定却毫无进展。这件“手卷”是一幅山水画儿呢,还是一幅地图?如果是画儿,那么它是何时、何人画的呢?如果是地图,它又是一幅什么内容的地图呢?这些问题像石头一样压在易苏昊的心头。正在《清代青绿山水画手卷》鉴定、研究工作陷入停摆迷茫之际,他得知一位名叫林梅村的北京大学考古系年轻教授对于古代西域很有研究,2004年1月,易苏昊与林梅村两人见了面,之后,林梅村先生欣然接受了易苏昊的委托,开始着手研究这件“手卷”。
林梅村先生近8年的披沙剖璞,根据文献资料考证出现存的《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手卷应绘制于明嘉靖三年至十八年之间(1524—1539年),为嘉靖皇帝军事用图。如果是现代的地图都是疆域图的话,那么《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便是路线图,这对于当时的军事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介绍,现图也只是原图的四分之三,另外的四分之一、近10米长的部分则被人割去了,地理范围应是从天方到鲁迷(时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现图为30.12米,从嘉峪关到天方,211个明代地域名。图上题签虽被撕掉,但图背面有尚友堂题签“蒙古山水地图”。"手卷"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充分展示了明代中叶中国人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以及在科技、文化上的成就,它的珍贵性是不可比拟的。
林梅村教授认为该图的艺术价值同样不容小觑。“作品的山水画风格明显带有明代中叶吴门画派的印迹,除了大量运用青绿山水传统的勾勒法之外,还汇聚了用界画作建筑,用写意呈现远山等表现方式。”
此次发现是21世纪中国文物考古的重大新发现,被专家称之为唯一能与现存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中世纪世界地图《伽泰罗尼地图集》、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图》、京都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藏朝鲜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藏《毛罗世界地图》世界四大地图相媲美的大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