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上海
——城市与航海的故事

2013-05-02 09:08撰文摄影
海洋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航海港口上海

撰文 摄影 思 源

海上•上海
——城市与航海的故事

撰文 摄影 思 源

100多年前的外滩到底是如何一番景象?

当年上海老百货公司的热销商品都有哪些?

生活中究竟有多少舶来商品?

上海的出租车为何叫差头?

为什么形容新颖潮流用“时髦”?

十三点的原意又是什么?

海派方言里究竟还有多少“洋”玄机?

红薯竟然是海外移民;辣椒竟也非土生土长。我们的餐桌上司空见惯的食物到底还有多少是漂洋过海而来?

“海上·上海——城市与航海的故事”展将一一为你解答。

上海,一个曾经偏居东海一隅,蛰伏于吴淞江、黄浦江两江之间的区区小镇,得益于通江达海的便利,逐渐发展成为埠头连连、墙桅林立、商贾集聚、百货交集的漕粮海运、百货转运之江南航运重镇。

1843年,鸦片战争的硝烟催生了上海开埠,受惠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航运条件,仅用了10年时间,便超越了当时声名显赫的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内外贸易港口,并在之后的百余年间,创造了远东乃至世界最大港口的奇迹,这无疑也是航海大发展的恩赐与结果。

2013年与5上月海1城日市至规6月划3展0示日馆,共由同上主海办中的国“航海海博上物·馆上海——城市与航海的故事”展览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二楼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讲述了自15世纪至今,航海与上海这座港口城市的历史点滴,展示了航海对世界、中国以及上海所产生的影响。这其中既有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有润物细无声的细语;既有影响国计的鸿篇巨制,亦有关乎民生的衣食住行。

自古以来,古先人在征服了大陆上的江河湖溪之后,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和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便对能够自由地航行于海上萌发了无限的热情和向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海洋的认知,隔海相望地域间的人们开始了贸易和文化交流,而由此产生的航海活动也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15世纪初,世界各大文明几乎被广袤的海洋所隔绝,但伴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欧洲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于15世纪中叶开展大规模的航海探险活动,从此拉开了全球化新时代的序幕。

欧洲航海国家的机密是什么?答案是海图。由于航海的复杂需要,航海图不仅在精准性上优于陆图,其空间延展也走在了陆图前面。中国与东亚地区一直是欧洲人重点探索的区域。这些标绘了前往神秘东方航路的航海图,蕴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成为欧洲航海国家的机密。早期的航海图(专称:波托兰海图)由于缺少现代地图测绘和投影方法,所绘制的陆地和海洋与今日世人所熟知的世界有所不同。欧洲绘制的航海图往往还绘有精美的罗经花、帆船、海洋生物及当地土著。

1. 洪第乌斯中国地图。1606年荷兰绘制。该地图非常出名,是当时中国地图的标准。拉丁文标注,铜板雕印。图中绘有经纬线及中国内陆与岛屿等情况,西太平洋标注为“中国海”,装饰性地绘有中式帆船与西洋帆船各一艘。

2. 斯彼德中国地图。1626年英国绘制。这幅地图被认为是最具有装饰性的中国地图之一,英文标注,亚洲各国的人像分布在地图左右,地图上端为一些港口风貌。整个西太平洋被标注为“中国海”,朝鲜还被认为是个岛国,美洲出现在地图的右上方。

3. 钮荷夫中国地图。1665年荷兰绘制。这幅地图对中国内陆进行了描绘,尤其是从广州至北京的水路和大运河,是17世纪欧洲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古代,海上航行是人类最危险的活动之一。在大洋上,陆地仿佛遥不可及,如何判定方位、寻找航向、躲避恶劣环境是头等大事。只有善于观察、精于计算和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胜任海上的挑战。到15世纪时,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航海技术,包括依靠星座来判定船位、用沙漏计时等,并发明了一系列观测工具。

19世纪初,科学领域的发展使得航海技术日趋完善。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航海仪器和设备的生产开始专业化、标准化。早期的手工制作的简便航海工具逐渐被工艺复杂、制作精良的精密设备所取代。

中国一向以地大物博及海纳百川而闻名,然而,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作物却非土生土长,而是农业时代的“移民”。经过漫漫历史长河,它们或通过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更多地是通过海路,漂洋而来,在中国的土

地上扎根生长演进,融入了你我生活中并密不可分。

自 1 5世纪伊始,伟大的航海先驱们,开启了以国家利益为根本目的的有组织跨洲际越洋求知与探索的征程。1405年起,郑和七下西洋,将大明王朝的农耕文明传播至东南亚、南亚、波斯湾直至非洲东海岸各国,丰富了国人对世界的认知;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王的派遣,率领3艘帆船扬帆西行,准备前往印度和中国传递国书,却意外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而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18—19世纪初,欧洲势力凭借航海优势,在世界各地殖民扩张,全球化进程在枪炮的威胁下逐渐加速。经济相对独立自主的中国始终游离于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之外。然而,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平衡,中国被迫卷入欧洲资本主义主要的全球化浪潮中。

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地处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大海。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英国人选择了这里为开放的港口。开埠后,上海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航运中心城市,汇集了港口、造船、航运、金融等功能,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与工商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航运业的发展吸引了移民从世界各地涌入,上海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代表。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航运业与工商业中心。

上海开埠后,因港口的兴起引发了城市建设的热潮。在原有城厢以北的黄浦江滩涂上,突然耸立起一片近代化港口、城区,这片地区中由欧洲人租用的地块史称租界,靠近黄浦江的狭长地域称为外滩。这里逐渐云集了世界各地的银行、轮船公司、贸易商行等,各国风格的建筑群与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群成为上海这座多元化城市文化融合的象征。上海一度被称为“东方巴黎”。

1943年1月,国民政府与英美签订新约,宣布收回其在华租界。1949年10月,历经抗战与解放战争的中国终于迎来了和平时期。20世纪50年代起,上海长期作为全国工商业、航运业中心,进入了自主建设时期,在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起,海上集装箱运输逐渐成为主流。航海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航海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90%以上通过海路运输进口;目前中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90%由航海完成;世界石油近一半由船运输。而上海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港口扩建和外迁,成长为世界级的港口与航运城市。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加入了全球化的大潮。1990年,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再度巩固了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地位。随着洋山港的建设,上海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随之带来的城市文化与生活的日新月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之一。

看了这个展览,你就会知道“差头”是上海话中“出租车”的意思,该词来源于英文“charter”,意思为“出租,包车”,是典型的洋泾浜英语。同样,“时髦”也是来源于英文单词“smart”。

看了这个展览,留下一些探索与思考:

全球化起源于哪个时期?

400多年前欧洲人眼里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模样?今天我们彼此的印象又怎样?

航海对上海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航海对于上海的影响过程又是怎样发生的?

神秘而复杂的航海仪器如何推动了航海的发展并进而推动了城市和生活的变革?

未来的航海、港口与城市又会是怎样发展?

在强调海洋强国的今天,此次展览将带您一起认识海洋的重要性以及航海对于城市发展的深刻意义,并一同展望我们未来的航海发展之路和城市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航海港口上海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上海电力大学
大航海——从星盘到象限仪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断水三天的航海人
港口上的笑脸
航海博物馆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