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云
阅读为我打开一扇窗
林清玄有段话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对我而言,阅读是镜子,也是窗子。
我是1993年大学毕业到中学任教的。工作的前十年几乎每天都繁忙、辛苦又劳累。我一边享受着小奖状、小荣誉带给我的满足,一边越来越感受到琐碎、平庸和倦怠。有一天备课时,我突然发现,除了中考的考点、专业知外,脑子一片空白。在大学的学习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知识老旧落后,我的思想枯竭贫瘠,我的教学匠气十足。
那年暑假,为备初三的课,我遨游于题海,突然发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考试选文就像美丽的鱼,引领我进入当代文学的殿堂。我与阅读从此结缘,温暖亲切的季羡林、雅致润泽的汪曾祺、平静深思的周国平,为我打开了当代文学的一扇窗。
与书相伴是一种幸福
就在我以为自己读了些书,有了点文学味儿的时候,2007年海淀区启动了“教师阅读工程”,每年都向老师们推荐阅读精品书目。当看到这些阅读书目时,我突然发现,自己的阅读面太窄,阅读量太少,阅读层次还只停留在文学感悟上。于是,在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的引领下,我真正开始了专业阅读,开始了与书籍相伴的幸福人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坚定了读书的道路,因为“读书不是为了应对明天的课,而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专业阅读的道路上,我不仅享受教育随笔和叙事带来的轻松快乐,也在名师的教育人生中感悟教育的真谛,更是挑战自我,重温教育经典理论。例如,在读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时,我整整用了一年时间,写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我参加了海淀区阅读工程组织的“我向全区教师推荐一本书”“影响我职业生涯的一本书”和“读书与教书”等征文活动,拥有了和更多教师交流阅读的机会。在阅读工程搭建的平台上,我看到各种奇丽的阅读风景,有的厚重、有的隽永、有的清新,这些风景丰富着我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
由于阅读,我的教育教学从匠气变得灵动,由肤浅逐渐深入。而教育教学问题就像线索一样,引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循着问题,在“书引书”的连环套中,我读到了更多的教育及学科的代表作,还有一些最前沿的研究著作。
也就是从那阶段开始,我认识到:教育阅读不同于消遣阅读,也不是偶然随机碎片似的阅读,也不是学院派的抽象理论阅读。教育即是解放,最朴素的真理都在书里。
阅读成为师生不变的坚守
成长的秘密是隐藏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之中的。阅读也成了我和学生共同成长的金钥匙。
现在,我已经离不开阅读,每天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地阅读。作为语文老师,我用阅读营造语文的温度、深度与美丽。
我引导初一和初二的学生们每日晨读,读《晨读对韵》《成语千字文》《千家诗》和《四书精选》。我们用琅琅书声唤醒清晨,唤醒汉字,提振正气。每月,我们开展“名著阅读交流会”,《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目送》《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每月读书交流会已成为学生们最盼望的精神大餐。
即使在初三,面对中考的紧张,我也会带领学生们一起读书。2012年冬,我们读莫言的《我的高密》和柴静的《看见》。有学生说:“在考试的缝隙里读书,味道独特。就像螃蟹肉好吃,因为有坚硬的壳。”也有学生说:“阅读,让我得到的是嘴角那淡淡微笑,是那份静静的从容,还有内心不变的坚守。读书,让我的心安静,让我的眼清明,让我的精神有远方。”
借着书籍的力量,学生们渐渐信念坚定;借着书籍的力量,我也像雷夫一样享受着教育生活。
“教师阅读工程”是海淀区教师的福音,是我们真正开始教育阅读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