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背后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2013-04-29 00:44廖凤林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思想道德动机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估与研究中心所承担的北京市教委项目——“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已进行10年了。在此,我们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10年测评结果做一总结,力求通过梳理10年来的各项测评数据,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并对其做进一步反思,以期深入探究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测评数据反映出的思想道德状况

1.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整体状况良好

10年测评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整体状况良好,这是首先应当肯定并值得欣喜的事情。以对2005年至2009年的5年追踪测查结果数据分析为例,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所测评的5个基本维度(分别含66个、84个、82个测量题目)中,平均分在4.00分以上或接近4分(满分为5分),且各年度发展均衡。(见下图)

图1 2005-2009年小学思想道德测评基本维度

图2 2005-2009年初中基本维度分析

图3 05-09年高中基本维度分析

2.北京市中小学生在爱国主义维度的测评中表现突出

10年测评结果显示,与其他维度相比,北京市中小学生在爱国主义维度上的表现十分突出。以2011年测评结果为例,初中生在“在和外国人相处时,会维护国家的形象”测评点上得到4.86分,初中生和高中生在“认为我国的领土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测评点上得到4.80分和4.85分,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在和外国人相处时,会维护国家的形象”测评点上得到4.65分和4.86分。进一步对测评点所做频次分析显示,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在爱国情感相关测评点上的表现突出。比如,97.5%的小学生在学校升国旗的时候能保持安静,97.7%的初中生和96.9%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在和外国人相处时会维护国家形象,95.5%的初中生和96.9%的高中生认为我国的领土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3.北京市中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状况总体良好

社会公德包括公共秩序、节约资源、文明行为习惯和公益精神四个方面。测评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总体情况良好。以2011年的数据结果为证,在“遵守社会公德”相关测评点上,三个学段学生所得平均分分别为4.60分、4.36分和4.16分。小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表现要优于中学生。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节约资源意识和较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绝大多数相关测评点得分超过4分。其中,学生在注重仪容仪表、反感以强凌弱等行为上表现尤为突出,得分皆在4.6分以上。

4.北京市中小学生具有较好的生命健康意识

生命健康意识包括生命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测评发现,本市中小学生具有较好的生命健康意识。大部分中小学生在“能够善待小动物”“会自觉积累安全知识”“感到烦闷时,会积极想办法排解”这些测量生命健康意识的题目上得到满分;10年来在所有相关测评点上中小学生平均得分均在4分以上,比如,初中生和高中生在“不吸烟”题目上所得平均分超过了4.5分。

5.北京市中学生的创新素质较高,但创造性思维发展不全面、不平衡

我们对北京市中学生的创造素质进行了测评,并与台湾地区的常模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14个可比较项目中,有12项均比常模分数高,且差异显著。同时,把我市初、高中男生和女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台湾地区的性别常模比较,在7个可比项中,初中男生2项、女生5项明显高于常模水平,差异显著;高中男生3项、女生5项高于常模水平,差异显著。初高中男女生均只有1项低于常模水平,其余各项与常模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从总体上说,我市中学生创新素质高于台湾地区常模水平。

测评结果显示,学生在创造素质总体发展良好的同时,也存在着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发展不全面和不平衡的状况。总的情况是,图形的创造性好于词汇的创造性,表现为在图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上的得分均高于词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差异显著。学生在创新意识层面表现较好,但参与创新的行为不普遍。

6.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学业道德问题较为严重

10年测查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存在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现象,且中学生比小学生严重。以2011年为例,有12%的小学生、35.4%的初中生和63.9%的高中生承认抄过别人的作业。有6.8%的小学生、16.5%的初中生和34.6%的高中生承认在考试时作过弊。10年里,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抄袭作业平均比率分别为10.01%、38.23%和60.18%。

7.北京市中小学生不能使用文明用语的比例较高

语言是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学生是否说脏话是我们长期跟踪的测评点。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围绕“十个文明形象”的德育工作使学生中说脏话的现象有明显下降。而在其他年份这一项目的测查结果皆不太理想。以2011年为例,有15.1%的小学生、15.7%的初中生和24.5%的高中生承认说话带脏字,同时12.4%的小学生、26.2%的初中生、39.7%的高中生在听到同学说脏字时不能做到劝告。

8.北京市中小学生的适应素质还有待提高

北京市中小学生在适应素质上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适应方面,有约一半以上的学生会在“考试前临阵磨枪”,有70%左右的学生表示讨厌考试;第二,情绪适应方面,学生的不良情绪问题比较明显,“经常”和“总是”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占到了20%左右,每年大约都有60%的初中生和70%的高中生在过去一个学期里产生过焦虑情绪;第三,人际适应方面,初高中学生在与家人关系上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10%左右的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与家人相处得不好(关系比较冷淡或经常争吵),20%左右的初高中学生与家人之间很少或没有相互的支持与帮助。

10年测评数据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分析10年测评结果,我们发现我市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比如在抄袭作业、考试作弊、闯红灯等题项上总有较高的比例。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从中我们可获得哪些启示?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我们认为,思想道德的测评要比任何一门课程或某些心理品质的测评要复杂得多。思想道德的测评对动机与行为一致性的要求相当高。测量的行为与动机是一致的,那么这个测量是有效的。反之,该测量无效或不可靠。换句话说,某个道德行为如果动机与外在表现不一致的话,这个行为就不能称为道德的行为。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有失水准,但其动机是好的,那么这个行为与动机不良的行为的性质是有区别的,有可能其中蕴含了某种积极的因素和特征。为探究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找其发生的原因,我们设计了各种题型,有结尾开放题,多重选择题,有时还特别实施深度访谈和行为观察。分析调查结果后我们发现,学生某些有失道德的行为,其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绝不能一概而论。由于篇幅所限,那些由不良动机导致的不良行为,比如为了比别人成绩更好而抄袭作业等,这里不再赘述。以下是我们认为动机良好而办了错事的情况。

1.自我意识觉醒与学生思想道德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顶撞老师和家长、抄袭作业、在课堂上说话、玩手机,这些看起来不符合主流道德观的行为,有部分原因出自学生对权威的挑战。心理学研究表明,挑战权威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对于青少年而言,课本知识、规章制度、教师和家长都是权威的代名词。在调查中,当问及为什么要顶撞老师和家长时,有些学生的回答是,因为“不愿意他们(家长)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哪怕他们是对的”。在问及抄袭作业的原因时,有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越不让我们抄,我们越要超,哪怕我们全都会”。可见,“挑战权威”这一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蒙上了一层面纱。揭开这层面纱,我们看到表面有失道德的行为是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及青少年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说,这些行为的动机至少不是不道德的。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如果我们平时能再民主一点、能再多给学生一些人本关怀,并创设各种条件,积极引导良性动机向道德行为转化,青少年的“后”自我意识的挑战权威阶段,即遵从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道德的阶段是否能早点到来呢?

2.价值判断与学生思想道德

10年测评结果发现,学生的道德行为,不管是好的还是不良的,常常与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经过价值判断后做出的选择性道德行为是当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鲜明特征。

以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为例,学生说,抄作业(每年在50%左右,最高年份是73%)是因为:①作业过于繁重、如果把各科作业全部自己做完,夜里十一二点也不能睡觉;②作业内容过于简单,没有做的必要;③作业常常是老师课堂讲授内容的重复,花时间做了也没有提高。这些原因反映出学生的价值判断,是他们在对客观和主观情况做了价值衡量后做出的选择,并没有要夺取他人成果的不道德动机。在他们看来,这样能节省学习的时间成本,提高学习效率,何乐而不为呢?再如,闯红灯(每年都有40%左右)固然是不正确的,但当我们听到一个学生说出“是怕迟到了会给班级荣誉抹黑,不得不这样做”这样的话时,我们该怎样回答?面对学生这样的判断和选择,其实感到尴尬的不应该是我们吗?如果作业不那么多,如果作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是他们认为必要的,这个问题是否就简单多了?因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学生能对自己的行为做价值判断是好事,反映了当代学生具有不盲从、擅于思考等个性品质。另一方面,学生的这种判断和选择也反映了我们不了解学生,缺乏教育引导针对性等问题。反思学生不良思想道德产生的原因,进而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做出有效预防才是更重要的。

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深思,我们的少年儿童正处于相互矛盾的价值观无处不在的时代和境地中,而与此同时,又有谁,或者又有什么有效形式能让他们知道,在各种矛盾的情境或价值中该怎样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当他们心中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的时候,如何期望他们做出好的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可得到这样几点启示:其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判需要对不良动机与良好动机加以区分,看到学生动机中的积极因素,从而反观和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或措施是否有不当的地方,采取积极措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其二,对于道德准则或价值,在注重正面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矛盾”和“冲突”教育,有效促进学生在各种矛盾和冲突情境中做出正确选择;其三,要重视学生的主观因素在其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须知,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各种知识的获得是一样的,既是从长辈或教师那里“接受”来的,也是自己“建构”的。传授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去亲自实践和体验,不断反思正确和自己珍视的价值,并将其纳入到日常行动之中尤为重要。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思考,主动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促进学生的“建构”。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可以统一也可以矛盾。从道德认知到达道德行为,如果中间有一条河的话,那么过河的桥梁就是由动机、情感、价值等所构成的综合体搭建的,而环境与教育又是这个桥梁的建造者。所以,不管学生表现出如何不如意的行为,教育工作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廖凤林: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估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 栏目编辑 江泓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思想道德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动机不纯
远和近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