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朋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生的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一个升入高中的学生,都非常想要在高中的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虽然化学实验乐趣很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高中化学却给大部分学生带来枯燥、乏味、抽象的印象,让他们感觉难度较大,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便进入了化学学习的困难期,成绩直线下降,同时丧失了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化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家庭和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将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过度的期望容易转变成过度的溺爱,从而容易造成孩子缺乏独立能力、缺乏勇气、缺乏耐心等问题,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和意志的发展。此外,现代社会泛滥的不良信息遍地都是,吸引学生的工具越来越普遍流行,家长和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学生分心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学生很容易变成学困生。
2.化学学科原因
化学是文科性质较强的理科,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同时需要学生良好的记忆力。不管缺乏或暂时缺失哪种能力,学生都不可能学好化学。即使是短时间的暂时性缺失,都会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此外,化学课程是在初三时开设的,毕业班级的学生面临来自其他学科的中考压力,没有将精力用在化学学习上,致使很多学生都缺乏化学学科思维能力。
3.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原因
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的作风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也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不愿“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持续兴趣和信心,从而冷落化学知识的学习,沦为“学困生”。
二、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布鲁纳说:“对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当用尽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坚持化学学习的原动力。例如,在《氨、铵盐》一节中,教师在讲授有关氨气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喷泉实验的演示、原因分析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烧瓶中物质的颜色、状态和打开止水弹簧之后出现的现象。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针对观察的重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悟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终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之中。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要用尽一切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获取知识。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教师还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研究高中化学教材和大纲的变化,适时转变教学观念,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开展教学。
3.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初高中化学的教材和大纲,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发现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依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基础开展教学。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传授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基础知识中的缺口,并帮助学生填补缺口。同时,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以相关的旧知识作为铺垫引入,帮助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温习,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快地吸收新知识。
4.及时帮助学习出现偏差的学生
教学实践证明,每一个学困生,都可以追溯到是从某一个知识转化点,尤其是分化点开始的。若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行为等的偏差,找准分化点,及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渡过该分化点,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再次步入正常轨道。转化学困生,教师应该有一颗恒心,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对有异常表现的学生应及时开导和鼓励。对于学习困难的“慢”生,毕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比其他同学偏低,学习成绩常出现波动性的变化,很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还需要经常另开“小炉灶”,加强对他们的辅导,适当增加适合学生实际的试题或辅导资料,强化训练,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促使他们进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化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学生重拾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积极投身于化学学习之中,最终摆脱“学困生”的头衔。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