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娃
〔关键词〕 感恩教育;教材资源;教学活动;课外实践;
知恩;报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5—0087—01
感恩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恩教育就是教人学会感谢他人的付出,并自觉地回报他人和社会。感恩教育也叫感激教育,包括爱心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为人处事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感恩教育内容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德育目标,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寻找感恩教育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感恩之心,提高道德素养。
感恩教育,必须要让学生知恩,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获取信息,懂得知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说明文,教材中有许多挖掘大自然之美的佳作。如《自然之道》告诉我们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件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社会之恩、祖国之恩。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亲情的力量会使人产生信任和期望;《江总书记来我家》和《小珊迪》两篇课文,通过对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不均、人情冷落,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书记竟能顶风冒雨亲切慰问灾区的群众。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学生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二、充分利用教学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体现在文质兼美的课文当中,因此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是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每一篇课文蕴涵的感恩内容不同,结合每一篇课文施行的感恩教育也会不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教学环节。如在教学《平分生命》时,让学生分角色体验,在赞赏中感受给予的快乐。在教学《鸟儿的侦察報告》时,要抓重点句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那一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震撼和感动,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感恩教育的课文适宜在朗读中体会感激之情,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的重点放在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和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崇高。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感悟记录下来。
三、充分利用课外实践进行感恩教育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但还要做适当的拓展。在课外实践或家庭作业中,结合课文内容布置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实践中,真正懂得感激父母、感激学校、感激社会、感激祖国和感激大自然,这样也能使新课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落到实处。
1.开展“小练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如学习了《西湖的“绿”》,以“我为西湖的‘绿做贡献”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2.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情。学习了《爸爸和书》和《可贵的沉默》两篇课文,学生感受到了文中的父母为子女的成长付出的代价,在请学生谈体会时,学生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回报父母”为主题的感恩活动,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付诸于行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或回家给父母端一杯水,或帮助父母打扫一次房间,或为父母洗衣服等。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学生真正体会到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关爱,懂得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身边人负责。
感恩既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感恩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和报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抓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