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艳
〔关键词〕 口语交际;演讲;严密性;逻辑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5—0051—01
一、充分利用课前演讲,提高学生的口语生成能力
1.开展故事会,进“故事接龙”,提高学生的口语生成能力
讲故事是学生较擅长,也较喜爱的话题,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第一节课时给学生讲一则思想空间大,能引起同学们想象和思考的故事,并在高潮处煞尾,让学生展开联想,然后从第二天起让同学们把这个未了的故事继续编下去。此类“故事接龙”颇受同学们的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许多同学的想象力和讲故事语言的表现力令老师也不得不叹服。此类活动的开展在训练同学们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联想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授课事半功倍。
2.选择时事、热点话题,模拟新闻采播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生成能力
根据报纸、新闻的热点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记者和被采访者的身份进行采访,并写成各类简短的新闻稿,再以播音员的身份登台演讲,最后大家进行讲评。笔者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如在讲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之前,结合杨利伟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这一时事热点,我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杨利伟,对杨利伟进行采访,从人类第一次登月直至中国宇航员太空之旅这一科学发展的历程,对科学的发展作一展望,然后再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访问,最后让另一位同学对采访内容播一则新闻短讯。此种口语训练的难度较大,要求较高,对初一的学生来说似乎是难了一点,但这种训练方式新颖,同学们都要动脑、动笔、动口,不但可学到新闻的有关基础知识,还可以学到播、讲、评的技巧,我想,这种训练方式如用于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中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根据课文的实际,进行课本话剧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生成能力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结合课文的实际,教师可适当安排一些课本话剧的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可提前通知同学们,让他们根据课本的内容自编自导一部话剧,必要时教师可给予指导,再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演出。笔者在一次公开课的听课过程中,发现那位老师在讲《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时就用到了这一方法,笔者在上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时也曾借鉴了这一方法,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很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表演还需要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种口语训练方式不仅能增添学生情趣,又能训练艺术语言和形体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效果。
二、通过讨论或辩论的形式,有效提高学生口语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讨论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快速组织并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训练方式,而辩论则是围绕同一辩题,形成对立观点而组织学生进行唇枪舌剑的论争。这是口语训练的高层次阶段,这种口语训练方式也受到了很多老师的重视,如有些老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中专门开设聊天课,即俗话说的“侃大山” ,学校生活感受、轶闻趣事畅谈、街头文化博览等,不拘形式,不限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随意地“侃”。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就是“走上辩论台”,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作为口语训练的基石,在班上开展一次辩论会,基于辩论的语言具有强烈说服力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三、注意随机式的启发口语教学,巧妙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常常是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进行的,这种语言的随机性应用恰恰提醒了教师要时刻注意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输出的信息,学生要靠耳朵来接收,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往往要靠口头去表达。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抓住“教学双边活动”这一规律,随机地、巧妙地组织口语交际训练,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各个环节中寻找口语训练因素。实践证明,往往是这种有目的而不经意的语文教学活动,更能促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口语交际的训练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本着要求上从简单到复杂;内容上从形象到抽象;形式上从单一到多样的原则进行训练,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口语交际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