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视角的文化传播策略

2013-04-29 23:29:53马宏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西厢记文化传播

马宏

摘 要:翻译活动是两种语言、社会、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传统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主体性理论逐渐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及重视。本文从译者主体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英译的《西厢记》为例,揭示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文本选择、译者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及表达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研究证明,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文化传播的具体操作实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化传播;《西厢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13-03

一、引言

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传统译论着力于探讨语言层面的问题,关注的是理想的译者该怎么做,完美的译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并以原著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等来严格要求译者恪守隐形人规则,消除自身在语言及文化转换方面的操作痕迹,忠实完整地传达原著所有信息。”[1]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开始得到应有的认可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开始关注并探讨其内涵、特性、制约因素及对整个翻译操作过程、译文质量和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2]。那么译者主体性究竟该怎样定义呢?“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地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3]。本文作者从译者主体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英译的《西厢记》为例,揭示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译者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及表达等的重要影响,证明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二、译者主体性与文本选择及翻译目的(许译的翻译动机)

译者选择哪个文本或哪部著作进行翻译,并不是头脑一热的决定,其中必然包含着译者基于文化或社会等层面的考量。我国文学翻译家傅雷曾经这样说过:“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满,愈来愈光辉灿烂。”[4]许渊冲先生对此感触颇深,在其作品《翻译的艺术》前言中他说:“我想,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5]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基于这种将祖国文化精粹传播出去的责任感,促成了许渊冲先生翻译《西厢记》这部作品。

那么他为什么会选择翻译《西厢记》呢?王实甫所著《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戏曲作品,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印度梵剧《沙恭达罗》一同列为世界三大古典名剧。故事主要描写了年轻的书生张生和已故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之间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西厢记》全剧分为五本二十折。第一本描写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第二本描写强盗围困寺院,张生解救崔莺莺一家,老夫人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后又反悔;第三本描写张生崔莺莺相爱却不能相守;第四本描写张生作别莺莺进京博取功名;第五本写张生功成名就,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作品文采飞扬,格调优雅,韵律美妙,情感真挚。西方文学中早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不朽的爱情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西方人眼中古老神秘的东方有着一样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爱情传奇,《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认为《西厢记》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笔者认为,许渊冲先生之所以选择翻译这部中国著名的古代戏剧,他的目的正是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与汉民族语言文字之美,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三、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策略及表达(许译的文化传播策略)

在《翻译、改写以及对名声的操控》一书中,勒菲弗尔指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要受到其他因素,比如意识形态、诗学的影响。翻译就是译者在目的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操控下所进行的一项操纵、改写活动。因此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或文字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译者要更多考虑目的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问题。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曾经提出在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时,有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即使读者靠近原作者,更多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与审美情趣;异化即译者尽量使原作者靠近读者,更多地保留原语的异域风情与独特文化。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许译《西厢记》的目的就是希望西方读者了解并喜爱我们的文化,基于这样的目的,译者在翻译时为了便于目标读者的接受,不使西方读者在读时感到费解困惑,就应该更多地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多采取归化、意译的翻译策略。事实上,在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西厢记》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列举如下:

(一)文化名词的翻译

功名 official rank

八拜之交 sworn brother

做好事 perform religious service

萬福 ten thousand blessings

译者对这些中国文化特有,而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的特有的文化名词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得这些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向西方读者传播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二)文化意象的翻译

1.第一本第三折【调笑令】

料想春娇厌拘束,等闲飞出广寒宫。

I think she is the Goddess so weary of restrictions and so inconsiderate as to flee from the Palace on high.

似湘陵妃子,歇偎舜庙朱扉;如洛水神人,欲入陈王丽赋。是好女子也呵[6]!

She looks like the Fairy Queen leaning against the crimson door of the imperial temple or the riverside Nymph worthy of the praise of a great poet. Truly she is a beauty!

“广寒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嫦娥居住的宫殿,这里许先生直接将其译作“Palace on high”,意义简单明了,避免了过多的解释。下文中“洛水神人”应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洛神。洛神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这里许将“洛水神人”翻译成了“Nymph”,Nymph是希腊及罗马神话中的自然女神,也常常被理解为居住在山林水泽的仙女。这里许先生为了使译文贴近西方读者,从西方文化中借了一个与中国文化相近的概念用在自己译文中,可谓匠心独运。

2.第一本第一折【赚煞尾】

春光在眼前,奈玉人不见。

将一座梵王宫,化作武陵源[7]。

With beauties of the spring in view, it grieves me not to see her face of rosy hue.

When I saw her in the monastery stand, The temple was converted into a fairyland.

這里描写张生见到莺莺后被其花容月貌所吸引,倾诉爱慕与思念之情。原文中的“武陵源”是南朝诗人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个不为外部世界所干扰的世外桃源,是一片仙境一般的土地。这里许先生将“武陵源”直接译作了“fairy land”,写出了张生见到莺莺后,觉得寺庙也如世外桃源的欣喜之情,既迎合了读者追求爱与美的期盼,又符合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可以勾起东西方读者相似的情感共鸣。

3.第五本第二折【煞尾】

忧则忧我病中,喜则喜你来到此。

投至得引人魂卓氏音书至,险将这害死病的相如盼望死[8]!

My sichness makes me sad; Your letter makes me glad.

My soul is captured by your phoenixs song. How much for its arrival did your lover long!

这里描写张生被莺莺母亲责令进京求取功名后才能成亲,在进京路上一处旅馆内收到莺莺寄来的书信时所说的话。他以古代司马相如自比,将莺莺比成卓文君,她的来信说是“卓氏音书”。许先生立足司马相如为卓文君谱写《凤求凰》的爱情传奇,将“卓氏音书”用归化译法译成“phoenix song”,这样的译法既做到了情感与主题的高度吻合,又别具文字美与音韵美,是一处佳译。

(三)曲牌名的翻译

曲牌名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特有文化符号。许渊冲先生基于自己翻译唐诗宋词的丰富经验与深厚功力,将曲牌名这一对西方读者来说陌生的概念,进行了意译,最大程度地解释了曲牌名的含义,与以往《西厢记》译本中曲牌名音译或直译的做法不同。笔者认为许的译本更易于西方读者理解,使得文化传播更为顺畅。下面举几例说明:

天净沙 Clear Sky over the Sand

上马娇 Charming on Horse

搅筝琶 Zither and Guitar

醉春风 Intoxicated Vernal Wind

麻郎儿 The Porkmarked Face

后庭花 Backyard Flowers

如果是单纯的音译或者直译这些抽象的名称,读者一定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许先生发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将各种不同曲牌名意译出来,生动有趣而且好理解,是许渊冲英译版本的一处亮点。

(四)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先生的名片上这样写着这样两句话:“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可见他对自己翻译中国古代诗词的信心与能力。关于诗歌翻译,许渊冲先生有着著名的“三美”理论,也就是在诗歌翻译中要做到“意美、音美、形美”,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西厢记》文本中有不少的诗词,许先生在翻译时也遵照自己提出的“三美”理论,进行了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美的传达,尽力使读者获得同原语读者同样的审美感受。现举例如下:

第四本第三折【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9]!

With clouds the sky turns grey Oer yellow-bloom-paved way.

How bitter blows the western breeze! From north to south fly the wild geese.

Why like wine-flushed face is frosted forest red?

Its dyed in tears the parting lovers shed.

这首诗借秋日的萧瑟景象来写张生与莺莺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不禁让人为之黯然垂泪。“碧云天”被许先生译作“grey”,更添萧瑟气氛。“西风紧”中的“紧”字被译作“bitter”,更是增加几分苦楚。英译的句子每两句句尾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许渊冲先生对这首诗歌的翻译确实做到了他所推崇的“三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风格韵味在译者主动的领会传达之后,在英语语言中几乎达到了相似的审美效果,迎合了西方读者阅读中国古典戏剧时的期盼,达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

四、结语

译者从“翻译搬运工,翻译机器”变成了翻译的主体,在翻译文本选择与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表达等方面深深影响着翻译的整体效果及质量,并在翻译作品中留下个人学识气质的烙印。许渊冲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及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有着大量成功的实践,这部元代戏曲《西厢记》的英译便是其中之一。他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运用个人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纯熟的翻译技巧,实践了自己的翻译“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理论,迎合了西方读者的文化期盼,向西方读者传播了中华文化之美。典籍外译是就要将中华文化推出去,将西方读者的目光引过来,这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译者。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全面地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这对后来翻译工作者的文化传播工作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2〕仲伟合,周静.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天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3〕查建明,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4〕傅雷.傅雷家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7〕〔8〕〔9〕王实甫.西厢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西厢记文化传播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中华戏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34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28:26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4:36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7:25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5:40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中华戏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