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搜神记》介词浅析

2013-04-29 23:29:53张薇薇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搜神记介词

张薇薇

摘 要:介词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词类,其主要的句法功能就是附着于其他词语前面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主要用作状语,用来介绍跟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有关的范围、时间、方式、目的原因、角色等。本文通过描述敦煌本《搜神记》中出现的几种介词,分析其主要特征,说明其主要用法,谨以介词为切入角度,对敦煌本《搜神记》的介词使用情况做一整理和说明;并将之与上古和晚唐五代的一些用法进行简单对比,得出年代的不同。

关键词:敦煌本;《搜神记》;介词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99-04

题名为《搜神记》的小说,目前可以见到三种本子,即二十卷本、八卷本(或称《稗海》本)和敦煌本(或称句道兴本,仅有一卷)。其中,敦煌本出自敦煌石室,是《搜神记》各本中现在所能见到的出书时代最早的写本(二十卷本和八卷本都是明代前后由后人辑录而成),且未经后人改动,语料价值很高。但是目前学界对于敦煌本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从语言学角度,成果鲜见。本文拟以介词为切入角度,对敦煌本《搜神记》的介词特征做一整理和说明。

一、於(于)

一般来说,介词是由动词发展虚化而来的,都可以独立充当谓语,只有“於”不行。因此,有人提出:只有“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介词。

“於”在敦煌本《搜神记》中运用的非常普遍,共出现63例65处,且用法成熟而全面。

(一)表示处所、地点,相当于“在”。(此种用法最为常见)

(1)於墓所三年亲自负土培坟,哭声不绝,头发落尽,哭声不止。(敦本2)①

(2)刺史於狱中自令棒杀。(敦本15)

(3)仍於私房,教子珍解义,如不得,即決罪。(敦本22)

(4)小女遂於池内不敢出池,其天女遂吐实情:……(敦本23)

(5)角哀情不能自胜,遂拔剑自刎而死,愿於黄泉相助,以报併粮之恩。(敦本35)

文本中出现有“在於”连用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和“於”是同义并列复合词,即“在於”=“在”=“於”,仍表示处所。例如:

(1)在於郭欢地边杀兄,抛著丛林之中,遂先还家。(敦本11)

(2)其天女在於阎浮提经五年已上,天上始经两日。(敦本23)

(3)昔有李子敖身长三寸二分,带甲头牟,在於野田之中,被鸣鹤吞之。(敦本23)

(二)引进动作趋向的对象,相当于“到、至”

(1)张嵩至孝,通於神明,今日孝感至诚,放母却活延命,更得三十二年。(敦本2)

(2)汝有孝心,上感於天,天使我送苽一双于汝来,君宜领取,与父充药。(敦本3)

(3)时太守死女闻琴声哀怨,起尸听之,来於景伯船外,发弄钗钏。(敦本12)

(4)兄以我未学,遣我往於边先生处入学。(敦本22)

(5)与辘车推父於田头树荫下,与人客作,供养不阙。(敦本27)

(三)表示时间,作“在”解

(1)管辂明日於期即至。(敦本6)

(2)於后刘泉拜元皓为京州刺史,子京为秦州刺史。(敦本14)

(3)家人惊怪,玄石死来,今见三载,服满以除脱讫,於今始觅。(敦本19)

(4)於时大王使人唤来,却欲放信还家,侍养老母。(敦本21)

(四)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

(1)李玄在学三年中,才艺过於边先生。(敦本22)

(2)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於常日。(敦本24)

(3)遂乃刻木为母,供养过於所生之母。(敦本26)

(五)表示动作所关涉的对象,可不译

(1)命在於天,非我能活。(敦本6)

(2)若借问於卿,嗔怒,但向拜之,慎勿鐵言。(敦本6)

(3)烛灭未至之间,有一臣来逼於女。(敦本30)

二、从

用作介词的“从”在敦煌本《搜神记》中凡15例。

(1)从旦至午,哭声不绝。(敦本2)

(2)秋间因行田,露湿难入,乃从畔上褰衣而入至地中。(敦本10)

(3)遂即现身,从灵床上起来,具说委由,向侯光父母兄弟。(敦本11)

(4)若有神靈,使吾睹见,若也无神,从此永别。(敦本16)

(5)珍[因而问]曰:“君从何处来?”鬼复问珍曰:“年少从何处来?” (敦本22)

(6)其天女著衣讫,即腾空从屋窻而出。(敦本23)

(7)君从小已来,岂可无施恩之处?不见有一人来救君之难。(敦本32)

《汉语大字典》(缩)第349页关于“从”作介词有四个义项:

(1)表示起点,相当于“自、由”。

(2)表示对象,相当于“向”。

(3)表示原因、途径,相当于“因、由”。

(4)表示凭借、根据。

纵观整个敦煌本《搜神记》一卷,15例“从”均用于第一个义项。此时期的“从”比起晚唐五代的用法,可谓单一。晚唐五代的“从”可以用作起点,例如:天人承之,从空而下,赴净饭王宫。(《祖堂集》卷一,释迦牟尼佛)可以用作原因、途径,例如:师云:“汝从飞猿岭过不?”对曰:“过。”(《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

由此,以上对比也可从侧面证明敦煌本《搜神记》的成书年代是早于晚唐五代的。

三、往

介词“往”是由表“运行”的动词“往”虚化而来,大约在唐五代成为介词。冯春田指出:“往”由动词转化为介词,最早应不超过中唐时期;马贝加同样指出:“往”大约是在唐代成为介词,由于唐代初中期史书及诗文文学作品仿古的情形相当多,语料所能反映的当时语法十分有限,致使分析时难以确定新用法出现的确切时间。晚唐时,“往”的宾语一般限于处所词,方位词不能进入。②

敦煌本《搜神记》中,“往”共出现22例。下面,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往”的使用情况,我们把全部22例罗列出来:

(1)往其处酌,他自取之。(敦本6)

(2)其家大惊怕,往问先生刘安。(敦本8)

(3)其家人大小闻哭声,并悉惊怖,一时走出往看。(敦本8)

(4)郭欢怪之,往看,乃见一死人。(敦本11)

(5)元皓神灵,遂往秦州通梦与子京语曰:……(敦本14)

(6)子京忽起,动表奏驰,驿马奔走,往到京州,具如梦中不虚也。(敦本14)

(7)皓往自唤取去,请与侍从,子京必当欢喜而来。(敦本14)

(8)於是王即给皓行从并手力精骑,往秦州唤子京。(敦本14)

(9)付狱禁身,不听家人往看。(敦本15)

(10)凭遂访知坟墓[处,往到墓]前三唤女名,悲哭哽噎,良久乃甦。(敦本16)

(11)望同昔日,暂往相看。(敦本16)

(12)至三年,狄往访之玄石家,借问玄石。(敦本19)

(13)本共君饮酒之时,计应始醒,但往发冢破棺,看之的不死尒。(敦本19)

(14)兄以我未学,遣我往於边先生处入学。(敦本22)

(15)即将清酒鹿脯,往至交道祭之,三唤其名,应时而至。(敦本22)

(16)遂入穀(茇)底,匍匐而前,往来看之。(敦本23)

(17)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敦本25)

(18)见金惊怪,以呼其妻,妻乃抱子往看。(敦本25)

(19)寝寐心惶,往走来归家。(敦本26)

(20)其人往看,唯见一死蛇在地,遂即与锄琢之两段。(敦本29)

(21)二人往看,变为两段之金。(敦本29)

(22)其妇遂用夫言,往至鲁市中唤曰:……(敦本32)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的22例中,可以认为是介词的只有三例,即第(1)(5)(8)。剩下的诸如“往问”、“往看”、“往到”、“往至”、“往来看”、“往走来”、“往访之”、“往发冢”以及“往向”、“往於”中的“往”均只能看作是动词,它和“看”、“到”等动词组成连动式(也有与介词组合的“往向”、“往於”)。并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往”的动词性已经大大削弱了,它主要表达一种动作的趋向意义,“往问”、“往至”、“往到”等即使只作“问”、“至”、“到”,于意义也不会有大碍。吴福祥认为:“一个动词,当它在句子里不再作为主要动词时,其动词性就会减弱,词义就会开始抽象。当这种抽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得词义虚化,以致最终失去词汇意义,变成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单位。”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此时期的“往”正处于一个虚化的阶段,由主要动词蜕化为非主要动词的阶段,到五代北宋的“往”已然是一个成熟的表方向的介词还有一段距离。五代北宋的“往”可以表示方向:“岘山对碧玉,江水往南流。”(《五灯会元》,卷八,鹫岭善美禅师)表示处所:“某人遂寄往都下制造,及得之,以示针匠。”(《朱子语类》,卷九十一,礼八)

四、向

介词“向”萌芽于先秦,魏晋南北朝后广泛使用,且用法多样,其位置较灵活,可用于动词前或后。中古以前“向”的主要功能是表方向,较少表示处所;唐代前后的文献中“向”表示处所的比例大大提高。

介词“向”在敦煌本《搜神记》中共出现38例。

其中,表示地点处所的占多数。

(1)嵩闻此语,苍(仓)忙而走,向地觅堇菜,全无所得。(敦本3)

(2)著人遂向外国请医人秦瑗(缓)至齐国境内。(敦本7)

(3)乘船向辽水兴易。(敦本12)

(4)将牛一头,向瀛州市卖,得绢二十三疋。(敦本17)

(5)我须向衙头判事去,不得在此久住,他人怪我。(敦本22)

(6)昆仑向田行,乃见有三个美女洗浴。(敦本23)

表示对象的也为数不少。

(1)寮闻此语,忧心恐惧,仰面向天而叹曰:……(敦本2)

(2)希望娘子为道度向主人传语,乞觅一餐。(敦本9)

(3)從灵床上起来,具说委由,向侯光父母兄弟。(敦本11)

(4)子京还入,向元皓妻子,具论斯事。(敦本14)

(5)手执弓箭,当路向宣王射之。(敦本18)

上古时期占绝对优势的“表方向”的用法,此时已经处于明显的劣势,仅出现2例。

(1)向前便入,并将二婢,形容端正,或(惑)乱似生人。(敦本12)

(2)须臾之间,玄將珍至阎罗王府门前,并向北。(敦本22)

还有表示时间的。

向至四更,其女遂起梳头,悲伤泣泪,更亦不言。(敦本12)

表示经由、来源的。

将信向阎罗王前过,即判付司依法处分。(敦本21)

五、其他比较少用的介词

(一)将

“将”在敦煌本《搜神记》中并不鲜见,但用法最普遍的是做动词,表示“引领”、“执持”义:“心生欢悦,将归与母食之,及哺之於疮上,即得差矣。”其次是用作时间副词,表示“未然、将来、将要”:“在近者唤取,将与分别。”“[小]儿明日午时将死,[管圣如]何忧怜,方可救命。”。“将”还可以引出受事,表处置:“遂即将侯周送县,一问即口承如法。”“元皓遂将子京奉上之縚作同心结,而系自身两脚,家人皆见云异哉。”“将”在文本中用作介词时,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相当于“以、用”。

(1)今日以何分别?将何凭为信记?(敦本9)

(2)遂即归家,将锹鑃则为埋藏,营作休罢。(敦本11)

(3)卿若小起时,将被覆我头面。(敦本21)

(4)姑闻此语,即将棒杖乱打信头面,不听分疏。(敦本21)

(5)三个姊妹遂将天衣共乘此小儿上天而去。(敦本23)

(二)自

介词“自”用来表示时间或方位的由始,相當于“从、由”。

(1)自尔已来,世间有行文书颠倒者,即乙复。(敦本6)

(2)自古至今,未闻此事,虽则假托胡头,孝道之至,通於神明。(敦本21)

(3)自孔子殁后,唯有边先生一人,领徒三千,莫如归伏。(敦本22)

(4)其天女曰(自)夫之去后,养子三岁。(敦本23)

(5)昆仑共母作计,其房自外,更无牢处。(敦本23)

敦煌本中的“自”基本用作名词“自己、自身”,只有以上5例是介词,其中,前4例均是时间的由始,最后1例是地点方位的由始。

(三)着(著)

敦煌本《搜神记》中的“着(著)”用作空间介词,居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即“动+着(著)+处所词”。

(1)在於郭欢地边杀兄,抛著从林之中,遂先还家。(敦本11)

(2)怨家人射著何处?(敦本22)

(3)惟只阿孃床脚下作孔,盛著中央,恆在头上卧之,岂更取得。(敦本23)

(四)当

介词“当”表动作施及的处所,相当于“在”。

(1)天知至孝,当寮背下,感出鲤鱼一双。(敦本1)

(2)半在地上,半在地中,当眼匡里一枝禾生,早以欲秀。(敦本10)

(3)手执弓箭,当路向宣王射之。(敦本18)

(4)当家地内,有一水池,极深清妙。(敦本23)

也有用于介绍时间。

(1)两个阿姊当时收得天衣而去。(敦本23)

(2)其昆仑当行去之日,殷勤蜀告母言:……(敦本23)

(3)当尔之时,性命转然,蒙君□□,将此珠以报大恩。(敦本34)

(五)依

介词“依”用来表示凭借。

(1)遂捉梁元纬依状究问,其事是实。(敦本15)

(2)即捉王僧送州推勘,事事依实。(敦本17)

(3)将信向阎罗王前过,即判付司依法处分。(敦本21)

此时期部分介词继续秉承上古时期的特点,未见有大的变动,比如“於”;但更多的介词呈现与上古不同的特征,比如“向”,上古时期占绝对优势的“表方向”已经被“表示地点处所和对象”所取代;除了与上古汉语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和晚唐五代的介词特征也有区别,比如“往”,晚唐五代时期“往”已然是一个成熟的介词,但此时期“往”还处于“动词”蜕化为“介词”的阶段;比如“从”,晚唐五代的“从”作为介词用法比较全面,但此时期的介词“从”用法十分单一。综上,敦煌本《搜神记》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中古较接近晚唐五代的时期,约初唐或略早。

注 释:

①敦本2,即敦煌本《搜神记》第2篇的简略,以下与此同。

②于娟娟.苏州大学硕士论文《唐五代至现代汉语方所介词历时考察》第22页。

参考文献:

〔1〕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吴福祥.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4〕李格非.汉语大字典(简编本)[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搜神记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二)
介词和介词短语
介词不能这样用
由对立走向友善—《搜神记》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人怪关系
读者欣赏(2016年8期)2016-09-28 23:14:08
略论《搜神记》“恨恨”条
域外幻术的传入与《搜神记》
介词填空专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