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王艳丽
随着新教育不断深入,我们在课堂上听到不合适的掌声越来越多,尤其是公开课上。有些老师仅仅把掌声看作是烘托热闹气氛的工具。这种表演性的做法,破坏了课堂目标的达成和探究意义的实现,背离了教育工作的精神指向。公开课,似乎没有掌声就不是好课了,上课的老师也深谙此道,总是变着法让课堂“掌声响起来”,有的还要“让眼泪飞一会儿”。人有“七情六欲”,在“掌声”的渲染下,很容易被迷惑。
迷惑一:这是送给学生的掌声吗?去年在临沂听一位老师讲《阿长与山海经》一课,结尾的拓展设计紧扣了课程标准,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自己的煽情却有点卖弄。她让学生以鲁迅的口吻给阿长说点什么,最后老师也有话说,于是极尽煽情之能事。果然精彩,掌声雷动。随之而来的是下课铃声,老师当即以哽咽的声音宣布下课。这样的掌声是来自老师,值得提倡吗?如果掌声是对于学生精彩的鼓励,那倒是必要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并且应当成为我们老师努力的方向。如果是师生之间经过反复的对话,也就是说,是思维的多次碰撞后的闪耀,请给予掌声鼓励,请不要吝啬你的掌声。很多教师有“绝招”,他们总是喜欢在公开课的某个环节“不露痕迹”地“显摆一下”,用以显示自己扎实的语文功底。仔细想一想,语文课堂上,真的需要这样的掌声吗?
语文课堂上,这样的掌声不要也罢。
迷惑二:这是自发的掌声吗?有些港台二、三流的歌星,在演唱的时候总要说这样的几句话:“观众朋友,你们好吗?”“这边的朋友,”“后面的朋友,”“来点掌声!”一般此刻都掌声雷动,场面十分火爆。还有“小沈阳”们,不过大陆的“小沈阳”是要含蓄一些的,观众鼓掌,他说“停、停”,片刻后又腆着腔说“不要停”。我们有些语文老师,课堂上看到底下有些冷场,就问了,“他读得好不好?”学生齐声说,“好!”老师马上跟进“那还不鼓掌!”啪啪啪……更为糟糕的是,老师读完后,学生没有自发的掌声响起,老师只好提醒学生“老师也需要鼓励”,学生又哗哗地拍起巴掌来。这样的鼓掌看似高明,实际上是很拙劣的,因为鼓掌者不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学生们觉得哪位学生的回答确实值得给予掌声,他们会很自然地给予会心的掌声。真不知老师心里怎么想的,是为了满足一下虚荣心,还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向学生要掌声,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可取。仔细想一想,语文课堂上,真的需要这样的掌声吗?
语文课堂上,这样的掌声不要也罢。
迷惑三:这是语文发出的掌声吗?某次我听了某位名师的课,他上课很幽默,底下不断有笑声。“幽默”“笑声”“掌声”,但却没有“语文”!他的“幽默”,品位如同“小沈阳”的娘娘腔。记得有位老师上《云南的歌会》,竟当着学生的面,对学生抛起了媚眼。还有的老师上语文课喜欢自己来点怪腔怪调,拿学生开开涮,拿自己的生理缺陷开开玩笑,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这让人想起唐明皇为了博杨贵妃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真有点可悲。语文课的掌声在语文里,在学生的心里,在听课老师听课后的评价里。一件事情要不要鼓掌,要看该事情是否达到听众心灵共鸣。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讲到精彩之处,学生说到精彩之处,只要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自然就会有发自内心的掌声。有激情的课堂上经常是掌声不断,当看到教师投入地上课,学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不需要去要,一样会掌声雷动。
语文课堂上,这样的掌声不要也罢。
我班有一位学生相貌平平不打眼,上课提问时也总是低着头,个性老实不张扬,很长时间没能引起我的注意。一次,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搜索一下各个国家的首都城市。不用说,能够完成任务的寥寥无几。可没想到他却主动工整地将这些整理在黑板上。也许是缘于震惊,我不由得鼓起掌来。全班同学的掌声也不约而同响成一片。或许是激动,或许是害羞,他低着头,但却满脸红光地坦然“接受”着属于他的“掌声”。
让我们把掌声真诚地送给学生吧!因为掌声中凝聚着我们真诚与期待的关爱和鼓励。它似一阵温暖的春风吹拂着孩子们的心田,似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前行。掌声可以给他们前行的信心,无穷的力量。
有掌声的地方就有故事,有掌声的地方就有精彩,有掌声的地方就有成功。孩子的生命中不能缺少掌声,但课堂上的掌声一定要自然产生,而不是教师为了营造气氛而有意为之。我们盼望着我们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学生会心的掌声,那才是师生交流的一种和谐氛围,那才是我们需要的掌声。
李彬,王艳丽,教师,现居山东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