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书的礼赞》中说:“书籍正是一切知识的泉源,各种科学的开端。”古人也有言曰:“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物可以感动人的生命。读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言而喻。然而曾几何时,只见学生课桌上的教材、各种各样的参考书越垒越高,已无课外书的一席之地;在课堂上提问他们一些有关名著的内容,学生一脸茫然……是呀,愈演愈烈的升学竞争、越来越重的学业压力使他们对“课外阅读”已经感到相当陌生。课外阅读在各种因素的排挤下,退出了舞台。
可是,要学好语文,光在课堂上学是不够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长进。而且,离开了课外阅读,语文教学无疑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造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的淡漠。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语文教学这一块芳草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还给了课外阅读一片晴空。它明确地指出学生要“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新课改的实施,让学生有了更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就为开辟“课外阅读”这片绿洲创造了机会。
作为一名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如何乘着课改的东风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博览群书、积累语言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教师转变观念,树好博览榜样
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感召”下,不光是学生围着课本、参考书、试卷转,连语文老师自己也为急功近利的心态束缚了阅读的视野,书越看越少。常常“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只顾着忙碌教学,消磨了对阅读的渴望,陪伴我们的只有课本、教参、试卷、作业本,其它就是自己订阅的几本教学杂志。教学将近十年了,除了积累些教学经验之外,就吃老本了。
正像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一个不看书的老师,怎么可能有兴致有激情作为榜样去督促和带领学生读书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和教学相得益彰,正如程红兵老师说的:“教师的知识、技能的获得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读书,是首要的。”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一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四读中学生写的和为中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离开了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阅读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教师教学的需要。要让学生欢迎你,要让学生听课学习兴趣盎然,教师的功底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要做一个能吸引学生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每天都阅读和思考,以支撑我们丰富的教育生命。语文教师只有加强自己的阅读意识,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金量,才能有助于提高自己对课外阅读作品的筛选,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做一个读书的老师,让我们的学生爱读书,引学生广泛阅读,助学生丰富内涵,伴学生健康成长,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建立的阅读理念。
二.激发外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对兴趣的作用的高度概括。夸美纽斯在《大学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接受。所以,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首要问题就是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对课外读物也趋向鼓舞,产生心中喜悦,从而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在实际的引导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欲望。
首先,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利用读报课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文章。每次讲读,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的表情随着文中故事情节的变化时喜时怒,时乐时悲,那生动有趣的故事,曲折感人的情节,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诱惑力有多大。有时或只说故事的开头,或讲讲某些名人的奇闻轶事等。每当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就特别强烈,渴望阅读相关作品,了解全貌,解除心中疑团。
其次,我常常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他们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宽、延伸,引导学生及时把课内所得之法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深化,做到举一反三。
再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树立“榜样”,我又让部分学生先走一步,引导他们先看书,带头脱“贫”致“富”,然后让他们代替老师来朗读、讲故事,让他们带领其他同学读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但真正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
1、选择阅读内容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现在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而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可塑性大,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极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其而言,好的读物是良师益友;而坏的、不健康的课外读物则有可能是让他们走向歧途的“教唆犯”。有的女同学如去看言情小说,会受不良诱惑,过早地交起异性朋友,有的男同学看了武侠小说,不分是非,偷东西,打群架,走上不归路。所以教师应当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担负起责任,为他们开列一些必读书目。
我强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能一味阅读作文选,而应拓宽阅读面,鼓励学生看一些历史、地理、天文等方面的书籍;或者一些任凭时间磨洗仍然光彩夺目的书,如思想性较强的《红岩》《铁道游击队》等。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让他们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从而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优秀语言。当然,首先要了解学生阅读的爱好和兴趣,然后再去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读物推荐,千万不可束缚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作用,正如培根所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所以教师应允许学生根据具体目的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读书,以提高阅读效率。
2、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要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并使之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还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读书的形式很多,如精读、略读、泛读、跳读等。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的鸿篇巨制,便要指导学生采取略读的方法。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力争做到“一目十行”。另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书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英国哲学家弗兰斯·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新课改又给我们开辟了开展课外阅读的天地,我们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语文新课改,还给课外阅读一片晴空。
诸海燕,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