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诱答喜闻乐答

2013-04-29 00:44王芳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喜闻问法唐雎

王芳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巧妙的提问、精彩的引导,能让学生喜闻乐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智慧,促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怎样设计问题,怎样引导回答,才能真正让学生喜闻乐答呢?笔者认为,要在“巧问”和“诱答”上下功夫。

一、“巧问”让学生喜闻乐答

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提出的问题巧妙、精彩,学生的反映会比较活跃,教学任务的落实会比较顺利;如果问题太直接,太呆板,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如何做到“巧问”呢?

首先,可以变直问为曲问。直问是按常规思路直接发问,优点是问点明显,问题明确,缺点是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启发思维。曲问则迂回绕道,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含蓄生动,颇具情趣,富有思考余地。在教学中适当变直问为曲问,可以提高课堂答问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对相同的问点,在不同班级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问法。

第一次授课这样问:“唐雎是如何智斗秦王,完成安陵君交给的使命的?”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要么复述故事情节,要么照课本内容按步就班地读,然后三言两语地对唐雎这一人物进行评价。

后来,我改变了问法,进行了第二次设计:“唐雎是真的要效法专诸、聂政、要离,挺剑刺杀秦王吗?还是故意吓唬他?这是为什么?”这种问法实质上还是让学生掌握唐雎是如何智斗秦王的,但是改变问法后,学生的讨论热烈了,课堂气氛很活跃。有的学生说,唐雎真的要杀秦王,因为他不畏强暴、大义凛然、勇敢无畏,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愿与秦王同归与尽;有的学生说,是吓唬秦王,这是唐雎智斗的表现。

对此,我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而是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反复读书,深入探讨。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唐雎既不是一定要真去刺杀秦王,也不是仅仅装样子吓唬秦王,而是相机行事。如果秦王妥协就不刺杀;如果秦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就有可能效法布衣之士杀掉秦王。无论哪种做法都体现了唐雎的大智大勇。变直问为曲问,确实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其次,变顺问为逆问。顺问就是按顺序正面设问,而逆问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题,要求学生利用事物间相关或相反的关系来回答问题。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挥洒豪放、用典自如,在教学这首诗词时,我曾问学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诗人运用典故有何作用?”学生就将文下注解的相关典故读出来,我看到大家对问题习以为常,漫不经心,便改问:“苏轼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我们改成‘持节密州,何日赦老夫?大家觉得如何?”同学们开始笑起来,有的说:“改的挺好的”;有的说:“这样改不太好,想被赦免的心情表现太明显了,太直接了”;有的说:“对皇帝的抱怨一下子就看出来,皇帝龙颜大怒,再贬也说不定。”大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运用典故的含蓄之美。

这种问法打破了常规提问的方式,逆向发问,并把正反对比的材料提供给学生,扩大了信息反差,构成了矛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再次,变庄问为趣问。呆板、僵化的提问只会窒息课堂气氛。如能变庄问为趣问,寓问于趣,那么课堂效果会是另一番境界。

笔者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针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的翻译问题,我问:“同学们,桃源人只带妻子、邻人,怎么没带孩子一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突然一生若有所悟地说:“带了,他不仅带老婆,也带孩子了。”大家都被他的回答逗乐了,我接着问:“怎么知道的?”他激动地说:“‘妻是妻子,‘子是子女,他全带了。”我为他翘起大拇指:“你真棒,不错,‘妻子一词的古今词义是有差别的。”我觉得这样问法比呆板地问“‘妻子什么意思,‘绝境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翻译”更有趣味,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而且活跃了思维。

课堂提问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定型产品”,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学情,进行“量身定做”,不断追求个性和创新,只有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答。

二、“诱答”让学生能答会答

教师的问题提出后,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学生的回答,要让学生的答案一步到位,基本不可能,学生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往往需要跋山涉水,有时还得探险问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笼统地给予答案,包办代替,要做好引导答问的工作,帮助学生找到出路,达到目的。诱答的技巧有哪些呢?

首先,运用已知,推陈出新。教师在诱答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应用已知推导未知,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笔者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曾问学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作者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不仅看到了一条蛇,还望到了北斗星,是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若有所思,有的窃窃私语,我看到他们无法确定,又问:“‘其一犬坐于前是否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屠夫的面前?”我的话音刚落,下面学生就大声反驳:“像狗一样,是说狼的,初一学过。”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而不是看到北斗星,更没看到蛇”。我惊喜地接着问:“什么像北斗星、像蛇?”这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小石潭的溪流河身形状。”“太好了,你真会学以致用”,我边夸赞边打量他,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其次,顺其归谬,就计反推。学生回答问题不可能准确无误,当他们回答不当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批评打击,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答案中“潜伏”的错误作为诱答的素材,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中豁然开朗。

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范进中举而“发疯”,其原因是什么?

生1:是因为范进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师:有这种可能,那出主意用巴掌打范进治疯的是谁?

齐声:报录的人。

师:报录的人怎么知道用这种办法治疯呢?

生2:报录的人有经验,像范进一样中举发疯的人也许有很多,可能都用此法治好的。

师:你很会推理,(对生1说)那这么多的人难道都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吗?

生1(笑):不太可能!

师:那可能是因为什么?刚才那位同学推测范进中举发疯并不是个例呀!

生1:可能是中举后功名富贵从天而降,以后不再受穷,不再被人看不起,辛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师:说的太好了,功名富贵从天而降,来得太突然了,让人难以置信,中举后,范进的生活起居、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全部改变了,这才是范进见喜贴后惊喜得发疯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我沿着学生的答案,运用归谬法,让学生自行推理,发现自己答案荒谬之处,进而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框,寻找正确的答案。

再次,捕获偶然,机智启答。当课堂预设的问题难住学生的时候,教师如能巧妙地捕获课堂生成的偶然因素,也可以取得令人惊喜的启发效果。

有一位老师做公开课,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他在最后总结时说:“亲情,可以是木兰替父从军的典故;可以是孟母三迁的佳话;可以是朱自清眼中父亲那行动不便的背影;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故事,谁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说说你对亲情的理解?”问题抛出后,下面鸦雀无声,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我在心里默默地想:让学生动笔练写,不是可以缓解一下局面吗?正在这时,门被推开,紧接着就是急促的声音:“老师,麻烦你把这钱交给王帅,家里中午没人,我怕他放学饿肚子。”看来是家长,学生的目光一下集中到她身上,来的真不是时候。只见这位老师笑着送走家长后,深情地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你们永远都是父母牵挂的焦点,你什么时候饿,他们知道,你什么时候冷,他们也知道,王帅同学,你现在理解什么是亲情了吗?”王帅站起来有点激动地说:“亲情是妈妈担心我挨饿时焦急的神情,亲情是妈妈把钱交给我时颤抖的双手,亲情是妈妈转身离开时疲惫的身影。”王帅刚说完,下面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位老师巧妙地捕获了看似扰乱课堂秩序的偶然因素,因势利导,引导自然,让学生顺利地完成答问,效果很好。

教师的巧妙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喜闻乐答;教师机智的诱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能答会答。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李集初级中学(221221)

猜你喜欢
喜闻问法唐雎
返璞归真 师法传统
喜闻铁路过家门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换一种问法
借助折纸来解题
从丰田“五问法”看供电企业安全管理
由数列想到语文的概括题
唐雎不辱使命否?
唐雎不辱使命
中秋赏月喜闻天宫二号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