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辉
摘要:语言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桥梁。如何做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探析实现课堂语言美的措施和做法,旨在寓语言美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提高课堂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
高尔基曾经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确实,对于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来讲,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水平,就要努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明晰和动听。从而用美的语言来感染人、吸引人;用美的语言来搭建师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平台。
一、提升教学艺术,驾驭提问语言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传授语文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的语言美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语意明确,力求准确
教师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从语言设计及运用上做到巧妙安排、有效到位、语意明确。让学生与教师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上步调一致,同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使问题明确清晰,不可随心所欲、模棱两可。否则,学生把握不住问题应该如何回答。
有这样一个事例,说是在一次课堂上,有个教师拿着一个地球仪去上课,恰好学校有领导来听课。教师便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看,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结果学生们左看看右瞧瞧,说是多了个校长。其实,学生回答本身也没有错,错在那位教师的提问语意不明确,太含糊了。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多了个地球仪”,可就因为提问语言表意不明确,从而导致了该学生没有正确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假如把提问改成:“同学们,你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那学生一定能回答准确。这正说明课堂提问中语言表述正确之重要性。
2.快慢适度,表达清晰
课堂提问是教师驾驭教学的重要方式。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语速平缓,吐字清晰,力求正面诱导,气氛和谐。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既让学生理解提问要求,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实际上,努力做到提问语速快慢适度,势必要求教师要问得适时,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提问语速过快,话音刚落就急着对学生抽问。由于缺少必要的思考时间,往往导致被抽问的学生没反应过来而不知如何表达。即使回答了也往往语言表达不清。相反,如果提问语速过慢,则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停滞而不善语言表达,养成依赖教师讲解的习惯和不动脑子的惰性心理。这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同样很不利。
3.语调适中,以生为本
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大多是靠语言表达沟通交流的。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学生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驾驭好提问语调的频率、强弱,把握好语音语调的节拍,做到语言表达流畅且富有亲和力,让课堂情趣盎然,达到以情感人之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有这样一位语文教师,当她看到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往往用提问声音的高低变化来唤起学生的注意。有一次,一学生趴在桌上无精打采的,该教师从高昂的讲课声中缓缓下调声音,那学生突然感觉到教室里怎么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于是马上警醒了过来。往常,面对所提的问题有难度时,她又总是善于运用语调的轻重并结合手势和面部表情等教学体态语言,给学生作适当的暗示或分解问题难度,让学生不慌不忙地回答。这一做法充分证明教师善于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非同小可。
二、注意导向功能,把握评价语言
课堂评价语言应充满灵性、爱心和智慧,甚至应幽默与风趣。实践表明,教师重视课堂评价语言,把握好课堂评价性语言美,可以影响到教学互动,影响到课堂教学良好气氛的营造以及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审美情趣。对此,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富有美感、激励有效,得从丰富评价语言,增强教学激励性,努力提高教学评价艺术及语言表达效果上下苦功夫。
因人而异,体现多样性
经验表明:性格外向的男同学回答问题一般声音洪亮、铿锵有力,更多的女同学则悦耳动听、音韵和谐。当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笔者抽一学生朗读最后两段,当他朗读“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以及“这能全怪我吗?”这一情境时,有学生评价被抽读学生的朗读,讲出了他读得好,而且具体说出了他读得有情感,有一种给人进入角色的感觉,分析的也有理有椐。于是,笔者趁此机会表扬他,说:“你讲得太好了,读这样的课文就是要进入角色,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该学生听了笔者的评价性语言,脸上露出了花朵般灿烂的笑容。实际上,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存在不同的认识。教师要放开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和见解,在语言评价上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
2.富有情感,注意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讲到:“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体验,语文课堂评价语言要能具体说出哪里好,好在哪?或者哪里错,错在哪?并作适当分析。这就如同我们赞美一个人,你要说他好,一定要有具体感,给人感觉你是真情实意,而不是给人华而不实、虚情假意之感。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细致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回答中正确的、精彩的要鼓励以表示肯定;对回答欠妥当的、错误的要及时纠正;对于一问三不知的,则要给予引导或作分析,从而实现课堂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
3.导之以情,满怀人文性
教师要对学生满怀期望地给予赏识与鼓励,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人文关怀。我们农村初中,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爱护。在一次以奥运会为题材的作文课上,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届奥运会在哪里开的?结果一小个子学生马上回答说:“在电视里”。班上的同学都笑了,当然这答案明显是错误的。但是笔者并没有马上否定,而是开导他、启发他,说道:“你是在电视里看到的吗?”那学生点点头,笔者又进一步启发他说:“你是在电视里看到奥运会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吧!”他回答“是在伦敦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从错误的回答中纠正过来,靠的就是教师导之以情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三、重视文本诵读,训练语言表达
朗诵能让学生直接表达喜怒哀乐,通过训练学生边读边想,读中生情,读中入境,读中悟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朗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特别是文学作品,更需要在朗读背诵中体会其美感,这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要求是一致的。诵读要日积月累,要通过细听名家有关诗歌散文等作品的录音朗诵借鉴模仿、跟读赏析。这样,对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特别是课本后面附注的)和课文中的文学作品。这是编者通过精心选择的有代表性的、适合培养训练学生语言的教学内容。多引导朗读成诵,可以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美,体验语言的丰富多彩。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背诵朗读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可以分如下几个环节:首先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其次了解课文内容,对作品有个整体感知,再次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学着体验和品味,最后是声情并茂,读出意境、读出风格、读出美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认真听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放开手让学生多读多讲,去感受、领略和体验课文的优美语言境界。
对于文情并茂的课文,可以运用朗读、分角色读、轻声细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接受语言的感染和熏陶。针对这一要求,教师要重视探究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注意把握用词语句的生动形象性,抓住作品中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分析,落实好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品析。同时,根据文章作品情感的变化起伏,运用把握好轻重、高低、快慢的语音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情感基调,读出文章的内涵韵味,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表达,训练感受领悟祖国语言的能力。
四、指导语言品析,感悟语言美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品味语言主要靠的是学生自身语言实践训练,但总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需要教师指导其对词语运用的分析,对句子含义的品味。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并积累一些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句子的特定语言环境和运用表达效果,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引导学生品析感悟课文语言的作用非同小可。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因文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直白或含蓄。品析课文语言特色既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作品,又要有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品词析句,分析修辞等。实际上,感悟语言美,这是语文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培养语文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很重要”。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要富有感情,以情感人,让学生听了觉得声声入耳,句句动心,即便偶尔的停顿,也能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也有情”。
例如,我们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七年级下册)这首诗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以及“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些句子,注意从语感的角度,把握语调的轻重快慢及诗歌的情感韵味,教会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品味、感悟诗歌语言的生动形象、凝炼概括,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对语言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通过品析文章语言去感悟、去正确地面对生活,从而树立起积极乐观之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一言以蔽之,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不仅是教学的要求,更是时代的需要。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语言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不断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和表达能力,努力探索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美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2]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罗文鑫.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3(2).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