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合适的学科之一。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体会到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关键词:课堂; 创新;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243-02
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华罗庚语)那数学课堂怎样才能充满创新活力呢?笔者的体会是:
1 民主--提供创新的土壤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营造一个无压抑、无顾虑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大胆地去思维、想象、争论。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友,用亲切的笑容、和蔼的目光、拳拳爱心,使师生之间心灵相通,使学生对老师敬爱有加,乐于接受教师的正确教导,身心愉悦,畅所欲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 操作--挖掘创新的源泉
皮亚杰说:"智慧之花是开在手指上的。"可见动手操作与思维活泼、敏捷是密切相关的。切断动手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难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说起,而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他们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火花闪现。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法--13-5怎样算"时,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用学具(小棒)摆一摆,议一议,算一算,并鼓励他们冲破单一机械的计算模式,动脑思考,大胆创新。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出现了摆法不同,思路不同,说法不同,其解法异彩纷呈:
(1) 从13根小棒里,一根一根地减,得出13-5=8;
(2) 把13根小棒分成10根与3根,10-5=5,5+3=8;
(3) 把5根小棒分成3根与2根,13-3=10,10-2=8;
(4) 想加法,算减法。想:5+( )=13,因为5+8=13,所以13-5=8。
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领悟,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他们创新能力就在动手操作中不断提高。
3 质疑--播撒创新的种子
人的创新思维总是由疑问而引起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探索,才有创新。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反驳,敢于发表自己新、奇的见解。而这三个"敢于"正是诱导学生创新的第一要素。
例如,在《百分数意义》教学时,有个学生问:"百分数是不是分数?"这个问题有新意,问题本身富有吸引力,引来了"百花齐放":有的学生抓住两者的共同点予以肯定,有的抓住两者的区别予以反驳,也有的能客观地分析两个概念的异同点。课上许多同学争着发言,常听到"我有疑问"、"我反驳"的声音,气氛十分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就会与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4 求异--拓宽创新的渠道
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易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因此训练学生思维不只限于求同,更重要是启发学生求异,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让课堂充满个性气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开通道。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学习完例题,当学生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后,在练习环节,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除了通分以外,你还能想出其它方法比较4/7和5/11的大小吗?刚开始,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思考,寻找与众不同的解法:
(1) 用同样长的两张纸条,折出4/7和5/11,发现4/7﹥5/11。
(2)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从图中看出4/7﹥5/11。
(3) 4/7=4÷7≈0.57 5/11=5÷11≈0.45,得出4/7﹥5/11。
(4) 4/7=20/35,5/11=20/44,因为20/35﹥20/44,所以4/7﹥5/11。
(5) 把4/7与5/11分别和1/2比。7的一半是3.5,4/7肯定比1/2大,11的一半是5.5,5/11肯定比1/2小,所以4/7﹥5/11。
教师对以上每一种解法都予以充分肯定。因为每种方法都蕴含着一种极富个性的思维,这样有利于保护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和创造力,为学生创设、拓展了创新思维的时空领域,使学生具有个性发展的广阔舞台。
5 直觉--点燃创新的火花
许多事实表明:科学家在提出新思想时,往往不是凭借逻辑思维,而是靠直觉顿悟。直觉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它更容易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创造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直觉"灵感"鼓励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才能使课堂充满灵性,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还要多少天?"时,有的学生只能按部就班,用常规法解答:(1)1200×(1-40%)÷(1200×40%÷3);(2)1200÷(1200×40%÷3)-3;此时,教师鼓励学生:"看谁能换个角度思考,找到解题捷径?"顿时,打开了学生"直接、跳跃式"的直觉思维闸门,不少学生省略去"1200件"这个条件后得出多种解法:(3)1÷(40%÷3)-3;(4)3÷40%-3;……其中第(4)种解法从整体上感知题意,捕捉到条件与问题的核心,其思路更简捷,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6 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和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的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想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教师拿出一个大的土豆,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土豆的体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大胆猜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得出多种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后,挤压成一个长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从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它的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求出土豆和体积;还有的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些丰富的想象真令全班学生叫好不迭。实践证明: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了丰富想象的意境,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数学课堂就能焕发出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主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2] 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养修养》.
[3] 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行为策略丛书
作者简介:黄俊容,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20余年,曾被评为福建省福州市优秀青年教师,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多次参加县、市教学比武均获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撰写的二十几编论文有的发表在CN刊物上和有的在省、市、县论文评选中获奖并收入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