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彬
这个星期,我到我县高中参加化学观摩课,偶遇我的一个学生,我问他的学习情况,他告诉我:"老师你在初中教的一些知识在高中太有用了,为我们学习高中化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班的初中同学现在学习化学知识一点都不费劲", 很自信,同时,我也向一些在初中没有渗透高中化学知识的同学了解他们的化学学习情况,大体上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昏昏欲睡,很茫然。对这两种神情,我感触颇深。 初中化学是一门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定义、基本操作与实验技能、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和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但是,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很薄弱,学生对大多数知识往往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学一年,学识唯同白纸言"。对教师就是"口水甩干撇不清,扯破喉咙亦枉然"。
教育改革带动了现行的初三化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导致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知识的严重的脱节脱钩,有的知识说白了,就是实行腰斩,"四肢"与"躯干"之间没有丁点儿联系,同时高中化学知识在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上都有很大的深化,大多数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化学时产生不适应感,简直就是水土不服,都是学习化学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原因有三:1:教材原因: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脱节,甚至比较重要的知识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2:学习方法: 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初中的教条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受制于教师的指挥棒,不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理不清头绪,弄不清楚道理,。知识点所涉及的问题难度增大,没有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学生又不能自觉地将初、高中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和应用,造成解决问题的不适应。?为此,本文探讨了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方法,使刚刚迈入高中的学生能顺利完成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过渡。
初中化学教学究竟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还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有一点点知识的提升,渗透高中化学知识,事实告诉我,我选择后者。
例如:初中把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的规律的,氧化反应在第二单
元课题2《氧气》一课: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教师氧化反应。如: 4P + 5O2 点燃 2P2O5S + O2 点燃 SO2,第六单元涉及了还原反应:C+CuO==Cu+CO2
我认为,在这里就不要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应该联系起来,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去讲解氧化还原反应,它是一个平衡,有得必有失,有氧化反应,必有还原反应,再对知识进行深化,观察有没有化合价的变化,这个问题不难,学生肯定应该知道,再进一步深化,化合价的变化时什么引起的?学生肯定知道:有电子的得失。那么,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理解是不全面的,有电子的得失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就顺理成章得为高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具有延续性和连贯性,初中的化学知识就应该为高中化学知识作有效的衔接,如:初中的元素周期律,它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化的图表,可以补充周期与电子层数的关系、族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教师只要讲到学生也不难理解,这也符合初中化学课程性质的定位,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突出基础性、启蒙性、发展性"的核心思想。
还有,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觉得不是初中的教学内容,态度很武断,一棍子打死,"不是你现在要学的内容,就不要问"。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扼杀了学生探索的愿望,我就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向他的呼吸教师请教,碳酸钠、碳酸氢钠不是碱,为什么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显碱性,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呵斥道:"别问这么多,你记着就行了"。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水解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酸碱中和反应实质的逆过程 :
H2O=OH-+H+
在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液中,有以下电离:
HCO3- + H2O = H2CO3 + OH-
CO32- + H2O = HCO3- + OH-
水解后有碳酸(是弱酸)和氢氧根生成,所以显碱性。
用以上电离方程式,可以解释碳酸钠、碳酸氢钠为什么称为强碱弱酸盐,由此展开,可以解释硫酸铜的水溶液显酸性,硫酸铜为什么叫强酸弱碱盐。故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补充,
并没有脱离学生的认知能力的范围,还可以为学生在高中进一步学习电离方程式作一个承上启下的铺垫。所以,化学教学中教师不要固步自封,要打破窠臼,形成开拓进取超前思维定势,把握教学的度,赶超不滞后,力求以基础为主线,低起点,多层次,辅以适当拔高,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技巧性地夯实基础,巧妙的操作,做好衔接,有前瞻性地把知识点与高中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进行补充,学生无意识地学习,使高中教学取得教学教学相长的优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