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羽 王芳 佴康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时代内容和内涵,更赋予政治理论课教师艰巨而重大的责任。一方面,教师拥有了新媒体海量、快速特点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无限活力;另一方面教师又处在新媒体虚拟、难以掌控等新问题的被动局面。学会反思,趋利避害,消除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发挥优势,利用新媒体坚定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教师素养成为教育创新的关键因素。
一、解析新媒体背景下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1.基于“生命线”意识的教育主导责任感
新媒体技术使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又都是受众。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的特点其积极的一面是信息流动更加自由;消极的一面由于传统意义上“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容易使学生思想混乱,减少了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感,在观念领域无所适从。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学生由于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易于被表面现象迷惑,导致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倾斜。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实践者,应以“生命线”意识高度重视历史赋予的责任,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强化责任感,发挥主导性,增强教育传播的战斗力和主动权,才能更好地为党的事业保驾护航。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合,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使得主流思想始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意识形态领域巩固的必然要求。
2.基于教学过程民主化的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优势地位十分明显,通过这种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新媒体传播条件下,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种正确或错误的、真实或虚假的信息,教师传统的信息优势已基本丧失,处于信息劣势的尴尬境地。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一面之词”的单面宣传和简单说教,他们更热衷于依据自己的判断,平等地、实事求是地探讨问题,更愿意从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追求事实真相。因此,网络传播的平等性和交互性客观上要求教育主体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实施教育传播,如此才能得到教育对象的心理认可。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角色观念,用教学民主化的理念重组课堂教学,由执教者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使师生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与学生协同学习的模式。
3.基于启发建构思维的创新教学方法
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往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高、大、全”式的教育宣传,注重灌输而轻视互动反馈,教育手段单一,与网络信息相比不能很好地满足年轻人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往往使学生感到思想教育枯燥乏味。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很多没有经历苦日子,没有深刻体认发展变化的中国给百姓带来的幸福生活,因此,要全面认识中国发展模式的优越性还需假以时日。学生的变化已为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动态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吸引力,争取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成为在思想上争夺学生的战略需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增强学生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生学会自我思考,从“要我们学”到“我们要学”,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掌握了理论武器,学生才会用正确的视角和观点审视社会、历史、人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4.基于宽厚学科基础的教育科学知识
美国学者霍夫兰研究结果显示:“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远远好于低可信度信源。”[1]毫无疑问,教育传播主体的自身素养越好,教育传播的能力也就越强,其威信和受众对他的期望也就越高,教育传播的效果自然也就会越好,反之亦然。上述影响的启示是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建立良好的可信度形象才能更好地取得预期的教育传播效果。实践证明,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是最受学生欢迎、可信度高的教师。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教学研究向多元化发展,渗透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美学学科内容。如果教师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和警觉性,缺乏新媒体技术水平和素养,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难以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匹配。霍夫兰的实验同样显示对文化水平高者用“两面提示”比“一面提示”说服效果较佳[1]。实验结果传递给教师的启示是,除了以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学养感染学生,很大程度上要注重教育技巧、授课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基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圆满人格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教师自身的行为对学生是非常现实、极为直观的教育和引导,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在媒体、网络各种舆论前,如果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先进理论半信半疑,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将超过无数次的正面宣传。面对部分学生中存在和网络上流行的一些错误言论及其观点,面对学生在复杂道德情境下作出的一些错误判断和选择,如果教师不能以爱憎分明的態度、敏锐的感悟力、穿透力及时对学生引导、指导与纠正,就会对学生端正道德选择,树立崇高理想产生极大负面效应。为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形成思想教育所必须的精神境界和情操,有意识地将自己坚定的理想、纯正的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品质外化为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将自我蕴含的思想、认识、政治、道德等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由“潜”到“显”的形态转变,需要“对实践的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反思”。反思中,经验得到提炼和升华,专业化素养才能成长。
1.反思学生,要言之有“理”信念引领
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面前,青年学生缺乏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判断力,在信息污染前的抵抗力相对薄弱,如含有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的“黄色污染”,又如格调庸俗、情绪消极的无聊对话的“灰色污染”,有些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会产生激烈动荡,甚至造成思想价值观念的迷失与蜕变。新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特征直接导致了当代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生活空间虚拟化、价值观念自我化的不良倾向。面对挑战,教师应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要有阵地意识,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强化政治宣传,传播政治信息,使青年人对党和国家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产生认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教师带头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引导学生看到真理的力量,激发学习先进理论的热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师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可以带动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房玫认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四真”,即要“真知、真懂、真信、真讲”。“知”,即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教材;“懂”,即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意义;“信”,即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相信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讲”,即理直气壮、充满激情地讲马克思主义原理[2]。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单向的理论解说、灌输,更重要的是以内心的信念感染和带头践行,通过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的表率,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认清历史责任,体会真理光辉,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实践者。
2.反思自我,要言之有“情”打动学生
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3]。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卢家楣把“师生情感交融”作为情感教学中的又一重要原则,它的基本涵义是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成师生情感文融,优化教学效果[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感情的流露和身体表情等非语言的展示都映射出教师的思想、人格、精神面貌,对处于这一环境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在新媒体环境中,计算机代替了教师,QQ、BBS等通信手段和通信方式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者接受教育的活动从生动的、富有情感的真实情境过渡到无人性化的机器面前。面对“人化”到“物化”的转变和发展,人的态度、情绪、感情的表达受到限制,网络在表面拉近人距离的同时却使人的心理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淡漠[5]。有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感较前几代有所下降,对网络的不信任感会延伸到现实社会中[6]。教师上课时如果仅仅面对PPT课件照本宣科,面无表情,语言干巴巴,缺乏激情,或者不与学生教学互动提高“抬头率”,最后导致老师上得辛苦,学生听得没趣。因此,教师要反思自我,是否热爱学生,是否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投入够不够,是否意识到课程在“全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否善于跟学生交心谈心,愿做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热爱学生,言之有情,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愿意讲真心话,便于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宣传的思想政治道理就易被学生接受。
3.反思课堂,要言之有“法”艺术呈现
“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教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接受状况对其进行解读,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下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激活,进行再加工,赋于教材新的生命力。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景化、信息化,进而转变为能动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6]教师就像是这堂教学话剧的导演和演员,对教材这个“剧本”进行富于创造性的“加工”、“排练”,充分运用教师自身的人生经验、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在课堂艺术舞台上自如地“演出作品”。加工“剧本”必然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研究网络思想政治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捕捉,判断是非,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充实到讲义中,弥补传统教学方式语言表达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时代感。延伸“剧本”教师要联系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给予学生一种理论思维,一种观察社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仅是概念、原则、结论[7]。排练“剧本”就要调整授课方式,老师少讲,学生多讲,改变教师管讲、学生管听的被动局面。多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充分表达意见,最后归纳总结将思路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表演“剧本”教师要将自己的心灵世界、思想道德情操、人格品质通过“剧本”外化向学生投射,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艺术、敏捷的思路、生动的表情振奋精神,激起波澜,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明力。
4.反思能力,要言之有“术”加强研究
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回避新媒体带来的教育模式变革,教育者不僅要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还必须善于把经验方法网络化、技术化,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北京一学校对教师新媒体的应用调查显示,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术一般的占39.4%。影响教师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因素包括:技术能力不够(29.5%)、资源有限(22.4%)、缺少培训(17.1%)。“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7]因此,在庞杂的信息流的冲击下,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教学的科研探索,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现实性课题。为此,教师应融入各种现代化手段尤其是新媒体手段,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以教学为基础为科研提供思路和课题,以科研促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范围,在“变”中求得新的转型、新的发展。教师要深入虚拟解答现实,广泛运用文字、图像、声音、论坛等方式,创造出更具艺术性、互动性、形式多样的适应现代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新形式。例如,创建网站评价教师队伍,在新媒体上对广大学子答疑解惑,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行为规范的引导,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表达与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相结合。建立有影响的博客平台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习网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的疏导和教育。贴近学习生活实际,利用新媒体开展相关调研和测评,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精神需求以引导教学。在“有用”和“有趣”、通俗化、学生化、时代化上下功夫,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行传播,从而实现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房玫.用爱与责任“讲活”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9/06/c_13481264.htm.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
[5] 全洲.网络教育中的情感淡漠与反思.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6] 赵秀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中国教育报,2011-07-04(5).
[7] 胥丹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受欢迎关键看教师.光明网[EB/OL]http://www.gmw.cn/content/2008-04/02/content_756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