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教师任命制的弊端日益凸显,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公开招考已经成为诸多学校选拔聘任教师的主要途径之一。该举措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岗位的合理、公平分配,对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在这一制度的具体实行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考的现状分析
1.良好发展态势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都以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招聘中小学教师,这一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任命制,是一种与当前市场经济遥相呼应的教师准入制度,它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进一步发展[1]。在招考过程中,大部分地方都能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应考者在专业素养、学历水平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状态,招考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1)报名条件较为严格。当前各地教师招考中的报名条件主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本地户籍、特定层次的学历、拥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以及身心健康等。第一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比如遵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拥护党的教育政策、方针,具有高尚道德水平,没有违法犯罪等不良记录,为人师表等。第二是户口方面的要求,这是各地招考中的必要条件。如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部分地方招考中提出具有当地户籍或者是符合进入当地落户的条件。第三是学历(院校)要求。当前大部分地方都对应考者有着较高的学历层次要求。如2010年陕西省宝鸡中学在招考教师中要求报名者要为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第四是要求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一般而言,中学招录教师时都要求具备初级中学或者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小学要求应考者持有小学教师资格证书。除上述条件之外,部分学校也会对应考者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
(2)程序相对规范。大部分学校在新招教师考试过程中都有着严格的考试程序,从招考通知的确定、招考内容的选取等各个环节都较为科学、规范。当前普遍的招考程序是:第一步建立领导机构,一般是成立跨部门的招考领导小组。部分地方会组织专家成立专家考评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应考者教学业务能力、专业素养等进行考核。第二步是发布招录考试简章。一般会利用当地的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公共媒体,对招考岗位、人才要求、招考程序以及办法等进行公开宣传。第三步是进行招录考试。用人单位对应考者的教育能力、综合素质进行考察。最后则实施聘用,双方签订聘用合同。
(3)考核过程公开公正。当前大部分地方在招考中都能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充分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这种较公开透明的考试为更多的优秀应考者提供了机会,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教师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招考方式收到了良好成效。当前,参加招考的高学历人群不断增加,在一些地方招考单位实际上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层次,中学教师具有研究生的学历层次[2],也有部分应考者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包括初中或者高中教师岗位。高学历教师的加入,必然会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2.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当前教育行政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加之全国各地招考经验有所欠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考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考察方式较为简单。在招教考试中,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主要考核應考者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复试主要考察应考者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等,多以试讲为主。这种较为单一的考核模式难免使应考者陷入应试怪圈。笔试中对应考者的个性、态度、情感、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感、责任感等的考察略显不足,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恰恰是中小学教师的必须具备的素养。面试中也非常容易受到考察者主观性因素影响,导致评判结果有失公允。
(2)组织过程不够严谨。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考由谁来考,怎么考,考什么等,这些都是必须明确的问题。当前一般的操作方法是由教育、人事、纪检等主管部门联合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教师招考工作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一般从外地聘请相关教师组成所谓专家小组,由于保密等原因专家小组的成员一般在出发前并不清楚他们的任务,到了特定地方才知道是为某个市县区的教师招考编制试题,作为专家来讲在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也是不能得心应手,只能仓促上阵,这样命出试题的准确性、合理性以及专业性就难以得到保障。
(3)考核内容不够科学具体。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招教考试试题编制体系,所以全国各个地区在公开招考中考核的内容各有偏颇,较为随意。从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角度来讲,考核的内容应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态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目前的招教考试对应考者的专业知识考核较多,职业情感态度、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考核明显不足。在对专业知识的考试中,又存在着书本化、僵硬化的倾向,即过多考核对于书本知识的掌握理解状况,对教师需要的实践性知识考查相对较少,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尤其是关于学生身心特征以及教学情境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真实的教学环境尤为实用。所以,在对应考者的考核中应格外注重对非知识性因素的考查,以便选拨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二、实现我国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考良性发展的建议
1.建立健全招考的配套法律体系,保障招教考试依法进行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已经明确规定了将公开招考作为中小学教师选拔的主要方式,但是对于谁来招考、怎么招考、招考中是否需要聘请专家、如何聘请等诸多问题上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规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教师招考过程的混乱,不利于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因此一定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考的相关法律体系。立法机关或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招考实际的配套法律制度,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规定招考相关事宜,包括招考组织机制、决策程序、招考过程等,为招教考试提供充足的法律基础,充分确保整个公开招考工作科学专业、规范合法。
2.科学规范招考的程序和机制,增强考核的深度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明显带有公务性特征,其编制、任职条件以及职务分类均由国家规定,其工资由国家财政支付,因而这是一种“公职”,那就应该具备与“公职”性质相适应的招考程序。在具体的招考过程中,招考领导小组或者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所招岗位的特点,提出比较具体的、实际的要求。比如需要小学教师,应考者必须具备小学教师资格证书,持有初中或者高中教师资格证书的应考者不得参与。这种根据特定岗位提出的要求,可以充分考虑具体岗位的特征,有助于建立专业、科学的招考体系。在对应考者的考核过程中应该增强知识的考核深度,全面考核应考者的教师职业素质,特别要加强对应考者道德水平、人格特征、专业态度等方面的考察。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教师入职后的教学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在具体考试中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核,比如考察应考者是否有参加相关社团的经历,是否从事过支教或者其他教育服务相关工作等。
3.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顺利通过各种考核,被成功录用的新教师强化职后教育,千方百计地促进其专业成长和发展。在当前的招考实践中参加并通过招考的多为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我们目前师范教育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教育[3]。这些学生大多数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因此当他们通过招考转变成为一名新教师以后,对于职后培训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那么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其进行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比如可以广泛采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分散培训模式,这有助于新教师向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请教学习,在这些专家型教师的引领下,他们就能够较快地掌握基本的授课方法和教学技能等,从而实现快速的专业成长。另外,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教师进修学校也可以把新进教师集中在一起,采取统一的授课培训,如听取教学专家的学术报告、举行同行座谈会、组织观摩优秀教师讲课活动等,这些集中培训活动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实现由“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陈韶峰.论公立中小学教师的甄选与聘任决策.教育导刊,2007(7).
[2] 王冬梅.中小学教师招聘“水涨船高”.教师博览,2008(7).
[3] 刘喜梅,闫爽,赵勇.教师职后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平衡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