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突破单元习作教学难点的几个方法

2013-04-29 00:44王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景物习作校园

王芳

众所周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单元编写教材的,在“习作”这一板块上也是紧紧围绕每一单元的专题来编排的,编者意在专题的导引下为学生提供自主习作的空间。所以,一般不规定习作的题目,只是提出习作的内容或范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很难把握每次习作的训练点,不知该如何指导,从而让学生从中得法;学生很难真正进入到习作的过程中,不知该如何下笔,更谈不上将习作写得真切,写得详实,从而在习作技法上或是心灵成长上受益。尤其对于一些比较抽象和比较深奥的内容,更是如此。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让我们把这段时间的学习收获和大家交流,可以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说说身边的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因此,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在习作过程中极易为写感受而写感受,造成说话“假、空、套”,自然也就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精神,当然更是有悖于“写作”这一人文活动的宗旨。那么,我们基于不同的教材内容,怎样对其进行理解、重构和处理,实施怎样有效的习作教学策略,才能走出单元习作教学的困境呢?结合教学实际,笔者欲谈几点做法,治治上述“难症”。

一、 阅读铺垫法

四年级上册第一组专题为“神奇的大自然”,习作则为“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能够清楚地把景物写下来已经很不错了,要让他们写出景物的奇特之处恐怕较难达到。很显然,本次习作的难点就在于“写出景物的奇特之处”。那么,我们应该在单元教学开始前就认识到这一点,因势利导,难点就容易突破,而不是到要进行习作时才发现,正所谓“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让阅读教学为习作教学铺垫,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如,教学第一个阅读材料《观潮》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师: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里呢?作者是怎样把潮的“奇”写具体、写生动的呢?

学生读课文,从潮声和潮形两个方面感受潮之奇,品味文中语言。

师:课文除了从“潮声”和“潮形”两个方面直接写钱江潮“奇特”之外,还从哪个方面写到“潮之奇”?

经过引导后,学生还会发现“人们观潮时的表现”也可以体现出“潮之奇”。教师就可以相机进行写作方法的教学:对,我们为了写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既可以对它进行正面的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的烘托,希望同学们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学以致用。

再如,教学第三课《鸟的天堂》时,也可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棵南国的大榕树奇特在哪里呢?”

学生通过读课文后就能发现,一是树之大;二是生活的鸟之多。

接着,进一步细读写“树”及“群鸟翻飞”的语段,引导品味作者的语言及写作方法,如:“……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运用联想把事物的特点写生动的方法;“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等点面结合把事物及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扎实地学到写作方法,真正体现全新的“阅读为写作服务”的语文课程意识,帮助他们实现从习得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转化,实现从消极语用到积极语用的转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等到习作之时,难点突破了,效果自然也就凸显了。摘录习作一文为证:

“我们村就有一处奇特的景观,那就是位于村口的一个水塘,塘水‘冬暖夏凉。

数九寒天的腊月,把手伸进塘水中,感觉温温的,一点儿也不冷,更别说会结冰了。一大早,就有很多村民到水塘里来洗衣物,她们一边拉家常一边洗衣物,浸上半个小时手指也不会发红。所以,就连临近村子里的人即使要赶挺远的路也要到这里洗,有时候竟然排起了一支等候的长队,十分壮观。

烈日炎炎的夏天,池塘里的水却是冰冰凉凉的,洗个脸,搓个手,就像伸到了冰箱里,感觉爽极了,广告里说的‘晶晶亮,透心凉应该就是这样的。这时,水面上漂浮着绿油油的水草,可爱的水虫钻来钻去。刚从田里劳动回来的人就来到水塘边来擦个背,或是在塘边的石板上坐一会儿,就又精神抖擞了。”

二、 量前较后法

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专题为“祖国的山山水水”,习作是“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如果不选择写校园的景物,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习作内容上,与四年级上学期相比没有多大改变;在习作的质量上,同样也没有大的提升,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学生消极的习作心理导致“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文相同”;第二,教师没有很好地关注到同样写景的作文,但实质上四年级两个学期在要求上还是有差异的:上一学期,要求“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下册则要求“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

师:同学们,我们的校园那么美丽,如果我们能像课文里的作者那样把它用文字描写下来该多好啊!(板书:写景物)大家还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写过的一篇写景的作文吗?(出示一篇学生习作,帮助回忆习作要求),这次我们又要达到什么要求呢?(引导阅读提示,说说两次习作的不同要求。)

师:对呀,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按一定的顺序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呢?

生1:像《记金华的双龙洞》那样按照“游览顺序”就可以写清楚了。

生2:按照“方位顺序”,像《颐和园》里边有一段就是这样的顺序。

生3:我觉得按照“早上中午傍晚”或“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也可以的。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总之,要给人井井有条的感觉,而不是东拉西扯。另外,还要能像上个学期一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通过上述引导,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写的时候自然就能关注到这一点了。再摘录学生习作为证:

“走进我们的校园,就像走进了一幅清新淡雅的中国画。

大门右侧是一面书画墙,它高约4米,宽约10米,气势宏大。墙上是学校的书法老师题写的《兰亭序》,有的字浓墨挥洒,有的字轻笔淡写,就像一幅耐人寻味的水墨画。两旁各种着一丛苍翠的孝顺竹,为这堵书画墙增添了一份雅趣。

校园里有一座小石桥,叫兰馨桥,它连接着新校区和老校区。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是‘岁寒三友——梅、竹、菊,有的是出水芙蓉,有的是凤凰朝阳……每一幅图画都刻得栩栩如生。每天我和小伙伴都要走过小桥到书法室练字,到操场上运动,我们总会在小桥上停留一会儿,听一听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望一望远处绿色的田野。小桥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呀!

兰馨桥的东北面有一条小路,路两旁是两片青翠的竹林,竹子长得郁郁葱葱,一根根竹子笔直地挺立着,多像一枝枝毛笔呀。一阵风吹来,竹林就‘沙沙地响,就像在演奏美妙的乐曲。校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古老的银杏、挺拔的水杉、苍劲的松柏;带刺的月季、丛丛的杜鹃、火艳的茶花,教学楼等建筑物就掩映在这些植物之中。

我们的学校就像一个美丽的乐园。”

三、 化整为零法

化整为零,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篇习作分成若干部分来完成,类似于其他学科所讲的长作业。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因难度较大、内容和角度较难把握而导致泛泛而谈的习作。比如文首例举的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习作,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第一步:访问爸爸妈妈在迎接自己这一新生命的降临时,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令他们记忆犹新的事。访问后,写成题为《迎接新生命》的短文与同学分享。

根据小孩子喜欢向大人打听自己小时候事情的心理,“名正言顺”地让学生对父母进行采访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因为要与同学分享,所以乐于把访问到的内容整理出来,写成文字。如此这般之后,能够在被隐蔽了“教育意图”的情况下在活动中练习写作,将习作融入到生活中,看似“无心插柳”,也能“柳成荫”了。

第二步:继续访问爸爸妈妈在养育你的这些年中遇到过哪些艰辛,回忆一两件特别难忘的事记录下来。在以“感谢养育恩”为主题的班会课上,我们来深情讲述,看看谁讲得最能打动人。

虽然同样的采访,但这次内容却是养育生命过程中遭遇的艰辛、付出的心血。家长们可能曾经向孩子们讲述过,但不“正式”,也不“系统”。本次活动一改往日的“闲聊”,显得“隆重”,从孩子的角度来讲是带着任务去听家长讲述,会听得更认真。此外,因为要在班会课上“比一比”,大家就会更加重视。

第三步:经过两次访问、记录,孩子们不仅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使本次习作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亲切、有话可说,水到渠成地引导他们结合所学的《触摸春天》、《生命生命》、《永生的眼睛》和《花的勇气》及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来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写成《思考生命》的小短文。

这样由“面”到“点”进行“切分”,再由“点”到“面”进行“统整”,难度降低了,可操作性也强了,虽然“一次”习作可能历经的时间比较长,但无论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无论从语文教学本身还是育人功德而言,都是一种践行。

下面摘录学生习作的几个片段作为佐证:

“1999年8月25日凌晨3时50分,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那就是我。刚出生的我一点儿都不哭,医生阿姨努力地拍打我的小屁股。终于在4时多出声了,妈妈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从手术室到23号病房有一大段路,一路上爸爸一直在安慰我不要哭。妈妈却说:‘哭声越大欢喜越多。到了病房后,我不哭了,而且还睡着了,爸爸妈妈开始争论起来:‘你看那嘴、那眼睛多像我啊!”

“爸爸妈妈养育我,教导我,我也会回报他们,孝顺他们。同时我对‘生命也有了新的看法: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是雷锋叔叔说的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弗洛伊德也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似地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则用心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只能读一次。”

四、 形具神生法

成语“形具神生”的意思是说,形象具备了,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产生了。如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文,作者以飞蛾求生、瓜苗钻出墙缝和触摸心跳三个现象来诠释“生命”这种神奇的存在。因为具备了飞蛾、瓜苗、心跳这三种形象,所以“生命”这一抽象的概念就具体化了。由此得到启示,在一些学生不太好把握的习作内容上,不妨引导他们去关注身边的具体存在,在可观、可闻、可触的具体存在中去感知,形成习作内容,从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领悟。

笔者所代班级的教室里有一盆蟹爪兰,它是五年前我接任时买来种植的,历经春秋冬夏,它依然生机勃勃。要说什么是“生命”,这盆蟹爪兰就是很好的诠释,于是,笔者就讲述了它的历史,并带领孩子们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茎、叶到花,再到我们对它的几近忽略的“照料”……如此这般再形成文字之后,“生命”变得具体,习作变得生动,生命自然也就鲜活起来了。

其中班上一位有文采的同学是这样写的:

“在教室的一角,有一盆不起眼的蟹爪兰。也许是因为它的叶子像螃蟹的爪子,叶子上又稀稀拉拉地长了一些毛,所以才叫蟹爪兰吧!蟹爪兰叶子呈绿色,一般在夏季开花,那小小的花朵虽不像牡丹那样富丽堂皇,也不像桂花那样清香四溢,但她用自己娇小可爱的花朵为教室增添了一分淡淡的美丽。

蟹爪兰是五年前老师带到教室里来的,一直到现在,我们都不曾关注过它,任它自生自灭,甚至还会有几个淘气的同学去伤害它。但它仍然一年四季暗暗泛青,绝不会有半句怨言,也不会用枯萎来报复我们对她的冷漠。一年多来,我们都没有给它施过肥,只是偶尔记起它时,会有几个热心的同学给她浇一些水。但它却靠着那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活了下来。即使是在树木都露出了光秃秃的枝丫时的深秋,它依然将那仅剩的一抹绿色展示给我们看。”

这次习作活动,其实也意在培养学生写作的敏感。笔者认为,写作的敏感包括“发现素材的敏感”和“提炼主题的敏感”。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生活中不是缺少写作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的敏锐。其实很多素材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题材,但是许多人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在司空见惯的事件中用独特的眼光发现其独特的构成和独特的感情,何愁无写作题材呢?因此,我们应该力求从身边事物出发,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思想感悟力。

除上述四种方法外,还有如“读者对象法”,即在习作过程中引进“读者”这一概念,将写作目的具体化,引导学生将习作过程视作向某一对象讲述的行为,“诱导”其完成写作。比如在写《我们的校园》时,不按常规教学那样:或引导学生实地观察校园,或提示学生注意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展开,而是将写作目的具体分化为两个:一是写给老校友,向他们介绍新近校园的一些变化,吸引他们想要重回母校;二是写给新同学,向他们全方位地介绍校园,着重介绍一两个有特色的地方,让他们很快喜欢上我们的校园。

再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二组“以诚待人”主题单元的习作——“跟**说说心里话”,不妨引导(此处只是“引导”,并非“强迫”)全班孩子同时选取一位曾经任教过的老师作为“读者对象”,在信中述说班级的新变化、新情况,回忆过去,说说现在,然后将文章赠于那位老师分享,或请老师写复信等方法进行书面交际活动,增强书信这类应用文的功用性、互动性。因为,基于真实的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对学生而言,更易激发其写作动机。

总之,习作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从低水平写作者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写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介入学生的写作活动,为其提供写作支架,帮助其掌握一定的写作策略,从而进一步激发其乐于表达的愿望,培养其善于表达的技能,这是一项充满智慧的工作。我们只有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尝试各种方法,因“材”(学生、教材)施教,才能让习作教学更加有效。

猜你喜欢
景物习作校园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写写冬天的景物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景物描写要准确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