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管”与“理”的平衡艺术

2013-04-29 00:44孙娜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班级班主任

孙娜

所谓“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有“管”也有“理”,也就是说班主任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只有从“管”和“理”两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职能和作用。可这一浅显的道理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曲解”或“疏漏”,在从事班级管理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把自己定位在“管”上,考虑的也只是如何管住学生,采用的方式也无非就是“从严治学,高压管制”,学生长期被我们冷眼相看和制裁后,会形成强烈的抵制情绪,以至于班级管理常常陷于“有禁不止、越管越乱”和“苦口婆心听不进”的尴尬境地。怎样才能彻底走出这一尴尬境地呢?这就需要我们在班级工作中学会管、理两条腿走路:在“管人”的同时学会 “理人”。

一、 “管”不越位

“管”不越位,指的是班主任虽然重视制度、纪律,但是不以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为代价。班主任要彻底放弃“管、卡、压”和“一包到底”的保姆式管理方法,突破使学生敬畏自己的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做到“管”到位,但不越位。

1.班主任首先要树立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

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适时还学生一个充分自我教育的权利,要相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合作下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2.班主任要做到班级管理民主化

班主任要适时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建设和决策,通过民主手段,逐步形成符合班级实际、满足学生需要的班规班法。因为班主任独断制定的规定对学生来说不是要求过高,就是要求过低,再或就是让学生无法接受。只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班级实际共同商讨制定的班级目标和班级计划,才会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并自觉作为活动准则。

3.要预留一定的管理空间

给学生让出诺大的舞台,让学生跳出“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的圈子,放手让班级干部实施管理,让全班同学参与管理,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逐步把“老师要管我”的观念转变成“我要管我”,从而不断提高管理班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 “理”入心灵

“理”入心灵,指的是班主任要成就学生的自由、成功、安全、归属等情感和欲望,而不是压制、失败、危机、异己等心理状态。为此,班主任要树立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并在其思想引导下,做好以下几个关注。

1.“以情感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人格及精神上的需求

对不听话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用真挚的情感去弥补其心灵上的创伤,深入了解学生,从关心学生成长入手,教育学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自然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这样,学生会乐意和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谈思想、学习、生活,心也会往一块儿想,劲也会往一处使,最后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2.要关注学生的学业状况

一是与其他任课教师合作,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产生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二是加强学法指导,特别是对个别学生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不断取得学业上的进步,使学生有成就感。

3.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

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追求时尚,但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叛逆、偏激、另类。所以班主任在处理班级问题时,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采用别具一格的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进取热情和参与激情。

4.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充分聆听孩子们的心声,认真听取学生对班级的评价、意见及建议,及时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采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模式,有的放矢地实施有效教育。

三、 正确处理管和理的关系

“管”和“理”是一组矛盾词、一个统一体。有管必有理,有理也必有管,不能单一管,也不可一味地理,管为达理之目的,理乃求管之效果。

1.大事情上要坚持先“理”后“管”

所谓大事情,主要指原则性强,涉及学校制度规章、守则以及班级量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作为管理方的学校,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镇住学生,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问题,他们会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制定一些制度对学生进行强行管制,以压制、打击和预防他们认为“恶”的行为。所以这些规章制度有时候往往是不合法、不合理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例如:现在很多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中都有这么一条规定:“不准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违者将给予纪律处分。”面对这一规定,不少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现代社会是通讯十分发达的信息社会,手机作为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都可以持有和使用,学生为何不可持有和使用?并且手机更方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我们持有和使用又有何不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班主任就要拿出“理”的功夫来,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学校的良苦用心: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不仅会严重干扰老师的授课秩序,而且还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接受并主动落实这一条例。

2.小事情上要坚持“管”后即“理”

学校管理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性格各异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他们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一些相对细微的、非政策性的事情,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管后即了,不做深究。虽然当时学生也会按照老师的意愿和要求承认并改正错误,但用不了多久,学生还会犯类似的错误,以至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或是“屡教不改”。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过程只有管而忽略了必要的理,所以我们的管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最浅层次的表面教育,并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没有帮助孩子找出其犯错的根源,所以学生不仅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更谈不上心生悔意了。对于孩子错误行为的矫正,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外部力量来进行,而是要适当地辅以心灵上的提点,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尝试着从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以搞清他们的思维逻辑,然后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整。例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常因粗心而抄错题、算错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因粗心做错事、耽误事。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设计了主题班会《告别小粗心》,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做事粗心的害处,懂得粗心危害大,学习、做事时不能粗心、马虎,要认真、细心,并在活动中反思粗心的原因,逐步改掉粗心的毛病,养成做事细心的好习惯。

3.突发事件要坚持“理”为基、“管”为辅,因势利导

突发事件是指班主任在上课及日常的班级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突然的出乎意料的事情。比如学生之间的冲突、学生与老师的冲突、学生突然的情绪反应等等。这些突发事件归结起来有这样的共同点:突发性、情绪性、破坏性等等。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意义非常重大。处理得好,会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处理不当,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例如:一次课间操后,我班两名男生在教室里打了起来,越打越凶,都抄起了凳子。我知道后急忙赶到教室制止,然后把两人叫到跟前。经过了解才知道是一人无意间踩了另一人的脚,于是两人由口角上升到拳脚,最后急了眼才抄起了凳子。弄清事情原委后,我没有简单粗暴地批评他们,而是采用聊天的方式和全体同学一起分析两人刚才的行为。其实男生之间打架是正常的,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嘛。男孩之间打架也是一种交流方法,有助于彼此加深了解。但是,打架的危害性你们一定要认清:首先,会给班级抹黑,打伤了对方会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外,会伤了同学友谊,甚至还会造成两个家庭间的矛盾,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经过我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地分析,两人真正认识到了这次冲突行为的危害,互相道歉,握手言和了。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在班级集体、突发事件的当事者和其他学生心中引发震荡性效应,引起思想上的尖锐矛盾,情感上的强烈体验。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某件事情的暂时解决,而是应高瞻远瞩,有的放矢地适时对全班学生加强教育,因势利导,抓住契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从内心严格要求自己,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总之,管与理是相辅相承的。作为班主任,如果单纯强调控制,有管无理,就会导致强权专断,压制被管理者的能动性;只强调协调,理而不管,又会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所以班主任要学会重新审视之前自己的“管理”,学会以生为本、“管”“理”结合,让学生在认可班主任、认可班级的基础之上主动自我纠正错误,促使自己各方面都得到发挥和提高,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同时又能有效建设班集体。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