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祥
习惯上,有些教师把优等生定义为“在德、智、体各方面发展都走在大多数学生前面的学生”,有的则定义为“在班级中相对来说处于先进状态的学生”。事实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等生是指在某一班级群体中或在某一区域范围内,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较其他同学相对优秀的学生。其实,从道德水准与学业水平上划分,优等生可分为品优生、学优生、兼优生三类,这三类学生并非与生俱来就是“优”,他们除了具备一定的资质、禀赋外,更依赖于后天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教育与引导。然而,透析优等生的特点与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一、 对品优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之现状不能“无忧”
品优生是指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表现、生活作风等方面相对优秀的学生。这类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在这类学生身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富有责任感、正义感、荣誉感,常表现为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诚实守信、举止文明、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等。可以说,这类学生直观地展示了学校“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育人理念,为班集体、乃至学校博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树立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事实上,品优生要常常“横眉冷对‘父母指”。古有“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之言,今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之说。当代,是高端人才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无一父母不企盼或不期望自己的子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但是,有些品优生“视集体利益、他人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常常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助人”上:敢于正面批评或指出身边的人或事之是非曲直,乐于帮助身体残疾或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或个人,甘于为班级集体荣誉而不懈付出,勤于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中的大小事务,等等。正因此导致其学业水平滞后或止步不前,因此常常遭到父母的批评或指责。
可以说,品优生的身上利弊皆具。我们不妨借助著名的“老鹰效应”[1]加以正确引导——“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老鹰一次孵出四五只小鹰,而老鹰每次猎捕回来的食物只够喂一只小鹰,老鹰喂食并不依据公平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喂哪一只。于是瘦小的小鹰因吃不到食物最终饿死,抢得最凶的小鹰存活下来,代代相传,于是老鹰这个种族最终愈来愈强壮。”“老鹰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品优生之弱点,教师可以通过主题队会等活动相机向他们渗透“金榜提名”“名落孙山”等人才选拔与竞争的结果;也可以通过个别访谈,正面引导品优生正确处理好“助人为乐”与“顾此失彼”的关系,使之进一步明确:当今社会既需要“雷锋式”人才,也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全面发展的能人,只有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二、 对学优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现状不能“无忧”
学优生是指在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科成绩等方面相对优秀的学生。这类学生常常“一心只读圣贤书”。其因何在?在“以分数论英雄”这种高考指挥棒还没放下的今天,一些家长仍旧抱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陈旧教育观念。学习上,教育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始终希望孩子在校勤学、苦学、博学,居家足不出户、独守书房、苦读诗书、挑灯夜战;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始终让孩子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皇宫中”、“温室里”;处事上,要求孩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始终希望孩子安分守己、不惹是生非。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打不得、骂不得,父母对他们更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耳提面命、不敢不从。久而久之,“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等恶习在一些孩子身上滋生,即使同学之间出现一些小小的磨擦或矛盾,也必然据理力争、绝不善罢甘休。
曾有一名六年级的男孩儿A,身高143厘米,体重62千克。平时,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语,独来独往。其生活条件无一不是前文所指。早晨起床,奶奶帮助穿衣,一日三餐,奶奶亲手喂……语、数、英三科成绩均名列班级榜首。不敢相信的是,体育学科“立定跳远”项目测试,这名四肢健全的男孩居然只跳了34厘米。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与A同班的一名行为问题学生B抄袭作业,被A发现,B恐吓道:“你敢告诉老师,我就揍你!”A惟命是从,而且A还很“自觉地”把自己完成的学科作业送给B抄袭。
可以说,学优生令人欢喜令人忧。喜的是,无论在实行应试教育的过去,还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仅从学科成绩上说,像A这类学生相对受捧受欢迎;忧的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与不当的教育方式,渐渐衍生学优生之软肋——懦弱、无能。对此,我们又该如何帮助矫正,从而培养其优秀品质呢?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1]:“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然后慢慢加热。水开始是凉的,变温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随着水温度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晚矣,活蹦乱跳的青蛙最后被烫死。相反,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受到强烈刺激的青蛙奋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这就是著名的“青蛙效应”。笔者认为,教育引导学优生,要家校协同教育,形成合力,使“受到刺激的家长与学生奋力一跳”。对教师而言,要正确地深入分析班级不同学生的优缺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加以正面教育或侧面引导,以扬其长避其短,实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对家长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列举身边鲜活的“用人”例子,向家长渗透当今社会的用人之道——“有才有德重用,无才有德小用,有才无德不用”,使家长明确“环境造就人”“观念改变人”的潜在育人道理,以转变其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教育子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陈旧观念,从而使之自觉地配合学校建立起“对待子女特别是学优生无需‘优待”的教育意识。对学生而言,我们可以有所侧重地通过开展学科以外的竞赛活动,如,开展“在逆境中成长”讲故事比赛、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可以通过民主投票选举班集体中的“尊老爱幼积极分子”、“关心集体先进个人”,等等,让学优生看到自身之不足,促使其努力提高为人处事、明辨是非、社会实践等能力,积极培养自身的优秀品质,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三、 对兼优生“只缘身在最高层”之现状不能“无忧”
兼优生,又叫全优生,换言之便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这类学生在班级群体中为数并不多,其兼备了上述两类学生之优点,因此常常以“只缘身在最高层”自居。这类学生一旦“失宠”或受挫就容易自暴自弃。
大凡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或做法:每逢“六一”节表彰,上级下达的表彰名额总是有限的,然而,每次榜上有名的几乎只是个别优等生,而其他学生因种种缘由基本上与荣誉无缘,即便他们无数次的“跳一跳”也“摘不到苹果”。对这些尚在努力的学生,老师们也总想激励一番,助他一臂之力,使之学有后劲、迎头赶上。怎么办呢?有的教师会苦口婆心地去做优等生的荣誉“移植”工作。然而,一些优等生非“敢怒不敢言”即“口服心不服”——“我为什么不能受到表彰?”而且,这种做法一旦泄密,极易引来个别家长的质询。我们暂且不去评论这种做法妥当与否,且先看看教师的“评优评先”——很多教师有过这样的经历:每每评优评先,个别学校的领导总是“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想方设法把一些荣誉“让给”极需要的教师,于是去做荣誉出让者的思想工作。试问,荣誉出让者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心里或多或少会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试想,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小学生呢!可见,着力培养兼优生的耐挫心理、大度胸襟不容忽视。著名的光环效应讲到:“在观察一个人时,由于此人某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观察者对此人其他特征或品质的认识,被突出的一点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特性。”为避免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出现“一俊遮百丑”的光环效应现象,在培育兼优生时我们应做到“一强一弱”。一强,即强化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增进彼此了解,以避免教师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等错误的发生。一弱,即弱化兼优生非我莫属、居高临下、目空一切、一意孤行等不良思想或行为倾向,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对话、家校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动向,以便及时对兼优生的不良倾向加以矫治,使之树立起正确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思想,使之真正成为班级群体中、该区域内品行与学业上的佼佼者。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培育优等生,只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提升教育品位的一个侧面,我们只有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各类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洪利,刘雪.十种动物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7(7、8).
[2] 潘东良.批评的心理效应及其策略.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