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有效策略

2013-04-29 00:44王志英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义乌童谣校园

王志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的“快乐老家”,像“林旋风”一样风靡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持续推进应着眼于学生、教师、生活和地域资源优势,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逐渐积淀适合学生需求、符合学校诉求和顺应教育形势的精品课程。为使综合课程的“林旋风”历久弥香,我们需要从学生、教师、生活和地域四个方面入手,深化综合实践课程的内涵,凸显综合实践课程的优势。现结合自身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简要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建设的内涵与要义。

一、 立足课程,激发学生志趣

以生为本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根本,所有课程都是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重构的“人本”理念,由学生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实践。课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实践,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发展,享受发展,让生本位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要义。

1.从学生中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应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选研究课题,自选合作伙伴,自定研究方案,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意愿,给学生以自由。在实施《校园新童谣》时,我通过课前组织的学生调查,了解到学生对童谣的兴趣、K歌的热情,遂组织学生参与体验童谣沙龙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校园新童谣的内在魅力,产生学习校园新童谣的渴望与冲动;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坚守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这一主阵地,师生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德育和高效课堂建设要求,编写校园新童谣演唱、实践,逐步形成师生的一日常规。课程主题完全由学生来确定,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2.到学生中去。课程的最终归宿点是学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要俯下身子,放开手脚,真正让学生去做,做出学生味。教师应退居幕后,不任意拔高,做到适时引导,适度指导,适当把握,使综合实践活动沿着主流价值前行。《校园新童谣》设置自编快板、自编游戏、用义乌话唱童谣、校园新童谣擂台赛等多元平台,让学生吟唱童谣、背诵童谣,评选月擂主和学期擂主。在班级学习园地中设置童谣专栏,定期组织学生学习,把活动亮点制作成班级展板、童谣卡进行展示。而且还让童谣上展示墙,在校园的各个场所粘贴相应教育内容的童谣,促进校园新童谣教育向纵深发展。通过校园新童谣的吟唱、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让所有学生在宽泛而感兴趣的话题中找到探索点与成长点,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所有学生都由课程的实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与工作,学会生存,成长为个性丰满的人。活动的参与实施真正体现学生对社会、历史与人情的洞察,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意识与自主需求,在课程实践中尽最大可能地泛化学生志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根本、最深刻的课程意蕴。

二、 超越文本,凸显教师优势

综合性、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精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多元文化、多科知识、多种资源、多方需求于一体,为社会培育综合性的多元人才奠定了基础。综合实践活动立足课程,横跨多门学科,集聚各科教师,坚守课程实施的“知本”理念。教师必须运用教育智慧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做中学,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多元综合性学习资源,让综合性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耀眼的光环。

1.从活动中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就在活动过程中,课程文本是活动的基点。活动课程的实施既要依托文本,又要超越文本,综合运用知识、经验与资源,打通知识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它需要用活动来触发,用活动来发酵,用活动来生成。《水箱里的秘密》这一主题课程就是在学生的活动中由教师有机提炼出来的。在五位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水箱里的秘密开展了小小设计师、我是小记者、学当分析师、小小实验员、社区宣传员和热心小公民六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形成多科教师共同参与指导的课程综合开发体系。

2.到活动中去。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实施,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每个活动主题的实施,我都让学生开展自主实践。如《水箱里的秘密》,学生设计问卷调查表,走进社区,采访调查水箱的分布与使用、自来水的供应;编制统计图表,制作手抄报、宣传卡,做水的沉淀、过滤和水垢的分解实验,了解市民的用水习惯,宣传健康用水知识,提出城市储水的未来设想等。我努力搭建平台,结合多学科教师的优势,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视野,真正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与多元性。

三、 面向生活,生成实践智慧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现实延伸,联通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的知识脉络,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的不竭源泉。

1.从生活中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课程内容必须源于生活。我们需要树立生活即课程的理念,让生活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始终。主题课程不仅来源于学科知识学习中的问题,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生活,是学生自主提出的贴近生活的研究话题。《现代城市居民的田园情结》这一主题课程的提出,来源于义乌电视台的系列报道,是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感知。学生身边就有这么一群现代城市农夫:他们有的在屋顶建起了菜地,既方便又解决了绿化;有的在围墙内的废弃地块上开垦圈地,可谓是废地利用;也有的见缝插针,在路边的绿化带上、在公园的角落种菜;还有在闹市区借种菜做广告,在店面门口的泡沫板上种菜,以吸引过往的行人过客。教师要多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做好活动资源的积累;善于在学生的生活话题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探讨。只有这样,丰富而多元的相关话题信息才能信手拈来,点石成金,课程资源才会源源不绝。

2.到生活中去。实践出真知,生活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与生活的一体性。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才能获得最基本、最原始的信息,建立起具有较强原创性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结构。如《现代城市居民的田园情结》,在参观、调查、体验、探究现代城市农夫的系列活动中,学生综合利用多种感官,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在自主的课程生活中,学生既学会了生活,又增长了智慧,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处处皆学问。

四、 根植地域,拓展课程时空

地域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特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着浓郁的地域味,应该牢牢根植于校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与优势。根植于地域的课程建设是有本之源,能展现各种课程的独特魅力,培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地方中来,到地方中去,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让地域性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具特色的品质。

1.从地方中来。着眼于地域的综合课程,有着浓郁的课程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依靠学校及周边资源,从儿童、社会、学科三个角度有效调用、逐步积淀课程资源,展现课程的地域味。《义乌十八腔》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研究,学生身边存在丰富的课程资源、地域资源。学生开展活动能很快地找到探究话题,明确活动方向,为学生活动的真实实施搭建了平台,能确保学生活动成果的真实性与多样性,能确保课程的常态实施,也有利于学校课程特色的培育与形成。

2.到地方中去。回归社会的丰富、多元、综合的课程生活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在《义乌十八腔》一课的实施中,我带领学生开展了实地本位的研究,通过收看《同年哥讲新闻》、义乌“异国风情街”的实地采访体验,让学生课前走向社会,参观、收集、阅读、访问,多方位展示义乌方言的风采,缩短了学生与义乌方言课程的心理差距,营造了良好的课程基础,打下了实践性的深深烙印。《义乌十八腔》各活动小组根据自定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或寻访义乌话,或上网浏览,或采访身边人,或收集资料,或晒义乌话,尤其是义乌话PK大赛把课程推向了高潮。根植于地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彰显了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义乌童谣校园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童谣里的童年
义乌展
快乐童谣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