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露
摘 要:小学语文的学习,就是通过学习字、词、句、段、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智障学生是个弱势群体,可从三方面入手,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选准沟通方式,理解知识内容;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智障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
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阵地,精彩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智障学生因其智力上有缺陷,智力发育明显滞后于一般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难度较大,这需要教师反复讲解,多次练习才能明白。笔者结合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发展要求,谈谈提高智障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以求抛砖引玉,与同行切磋。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的学习,就是通过学习字、词、句、段、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达到教学目的,可从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提高智障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巧妙地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是增强学习兴趣的关键。如,课前精心布置教室,充分发挥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可在实物上贴标签,营造识字氛围,为加强朗读,可以变换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把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选准沟通方式,理解知识内容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其教学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恰当的沟通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顺利开展教学。可面对智障学生,我们教师常常很困惑,智障学生认知和语言能力较低,影响其沟通行为的发展,他们不能正确判断他人行为,且自控能力很差,有时上课的时候发脾气、乱跑或者招惹邻座的同学,不认真听课,他们需要与他人互动才能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巧设真实情景,创新活动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讲,有话可说,有话必说。教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沟通,选择一些语言简练、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儿歌或谜语组织教学,与他们交流时慢一些,多重复,教师还要灵活运用肢体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文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使得教学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黑板和投影仪,早已被多媒体和白板互动所代替。小学语文知识丰富,交际情境多样,智障学生大都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沟通,根据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地借助于多媒体电教设备,利用鲜明形象的画面、播放动听的声音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兴奋状态而引起学习的欲望,并保持学习状态。如,讲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上课伊始,用幻灯片播放黄河画面,然后鼓励学生质疑,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中结合画面,师生共同研究:(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画面适时呈现,学生印象深刻。结尾时,坚定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结合画面,师生一起再静静地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的心和母亲河一起跳动。实践表明,置身于多媒体的情景中,能激发智障学生的沟通动机,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实效。
特殊教育一直都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做好特殊教学是为家庭服务也是为残障学生服务。智障学生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需要语文知识,需要语文能力,需要情感的赋予,需要健全人格的塑造,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用足够的耐心,真诚的爱心,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宝地,自由地吮吸文化雨露。
(作者单位 贵州省遵义市启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