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林
课外文言文是中考必不可少的内容,许多学生在这方面丢分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对如何提高课外文言文得分率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积累基础知识
考试考查的课外文言文都比较短小,不认识的字只有极少数,但学生往往读不懂。究其原因,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就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一见到这个词,就能马上想到这个词的意思,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的梳理: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另外,在进行新课的教学时,要注意复习前面的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先从文字层面去阅读,即在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章内容,正确掌握文章传递的各种信息。在课内文言文阅读中,要让学生把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积累了课内文言词汇和文言文特殊句式,就能“功在课内,利在课外”。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一些词在课文中已经出现过,上课时教师也已经讲解过,但学生还是读不懂,是因为学生缺乏迁移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给学生提供一个答案,而应该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如在《童趣》一文中,有“故时有物外之趣”“使之冲烟而飞鸣”“观之,兴正浓”“驱之别院”。第一个“之”的用法是“的”,后面三个“之”的用法都是当代词“它”讲。在讲解后面三个句子时,只需讲第一个句子,其他两个句子可先让学生翻译,有错误再纠正。然后再写一个课外的句子如“人皆吊之”,让学生翻译。这样就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同时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句子,不妨让学生联系前面的课文,使学生对这个文言词的用法理解得更透彻。在讲解课外文言文时,也要多联系课内的句子,随时让学生意识到这个知识点是学过的,并不陌生难学。
三、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反复读来读去,字词句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课文的内容与意旨随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自己悟得的知识,比教师教、被动记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的,可查阅字典、词典,或请教他人。学生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
诵读文言文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明白事理,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可尝试多种朗读方式,如师生配对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齐读、男女赛读等,形式多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诵读,课文烂熟于学生的心里,为丰富文言文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背诵的课文越多,文言文的水平就提高得越快。让学生尽量多诵读,由一知十,由十知百,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汇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要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仅靠二十几篇课内文言文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切实可行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文言文阅读。考虑到学生初学文言文,可由教师选择一些浅显易懂,学生熟悉的、容易感兴趣的、短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的原文,并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叶公好龙》、《鲁人徙越》、《打捞铁牛》、《戴嵩画牛》、《铁杵磨针》、《杞人忧天》、《后羿射日》、《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早读或课余时间大声朗读。每周一篇,每天反复读几遍。还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文言文故事来供他们阅读。也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长期坚持,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就会有所增强,其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四、进行强化训练
备战中考,可以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课外文言文进行强化训练。如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唐宋散文、明清文人笔记中的有关故事,以及志怪志异作品中浅显的短文等,以巩固课文学习所得,实现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适当结合中考题型让学生自己出题,如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内容理解题。让学生充当出题者,想想假如自己是出题者会怎样出题,在互猜互考的过程中复习,巩固自己的文言文知识。
总之,在课外文言文阅读方面要多下苦工夫。如果做到以上几点,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