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宋词“一代之文学”的地位

2013-04-29 18:24周琴赵明玉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宋韵宋词

周琴 赵明玉

摘 要: 宋代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诗、词、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相对诗、文而言,宋词更能体现宋人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取向,更具有“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本文拟从韵文发展和宋词意蕴之间的关系,对此做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 宋词;宋韵;文化精神

王国维曾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①楚骚是否只为“一代之文学”姑且不论,汉赋、骈语、唐诗、元曲被称为“一代之文学”当没什么争议。只是宋词,面对具有高度成就的宋诗和宋文,能否被称作“一代之文学”?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为回答这一问题,应先从对词的认识谈起。

一、宋词 — 宋韵的鲜明体现

1、词的起源。对这一问题,人们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起源于远古说;起源于《诗经》、《楚辞》说;起源于汉魏乐府说;起源于六朝杂言说;起源于唐诗说;起源于五代说等。上述诸说,都是通过不同的侧面,力求接近史实,但他们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所以讨论问题时往往偏离方向。例如,从抒写性情,比兴寄托的角度将词的起源回溯到《诗经》等,这种讨论过于普泛,同样适用于其他文体起源的讨论,因此也就失去了讨论特殊文体起源的意义。 2、宋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中国文学的初期形态,是诗、乐、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乐结合的历史形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先秦的“雅乐”、汉魏的“清乐”和隋唐的“燕乐”。凌延堪《燕乐考原》等专著的问世,也加深了人们对词与“燕乐”关系的理解,有关词起源问题的实质便凸现出来。今人吴梅就是从这个角度为“词的起源”做了定位,他在《词话从编·序》中说“倚声之学,源于隋之燕乐。三唐导其流,五季扬其波,至宋大盛。”这样,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指出“词乃配合燕乐歌唱之歌辞”,②说明了问题的关键,其说法已经十分科学。

其实,宋词的起源和发展,还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词,在文学史上又被称之为“艳词”,有“词为艳科”、“诗言志,词言情”的说法。从现存唐宋词的题材看,也往往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如张炎所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词源》卷下)这也正是当时社会风尚和习俗的反映。入宋之后,统治者汲取唐代藩镇割据、臣僚结党、君权式微的经验教训,鼓励臣下追逐声色宴饮的奢靡生活,对文臣的待遇也格外丰厚。这种放纵享乐的社会风尚,已经成为宋词滋生繁衍的重要温床。

宋词兴起,与当时的宗教也有极大的关系。首先,隋唐佛教音乐为其他乐曲的创作开拓了道路,积累了经验,为词体的兴起与词调(词牌)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道调法曲的作用,“法曲”融合了“佛曲”和“道曲”,并用法曲的乐器演奏他们,因而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词人为其中某些曲子填词,由此而转为词调。再次,佛道与调名,初始阶段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相互辉映的,后来才慢慢疏离,从而使词的表现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最后是境心禅韵,方外人与尘世人相互眷恋,分别运用各自特有的目光观察世界,使词意的表达更加富有境界和韵味。从上述可以看出,宗教与词体形成的关系,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孕育期、初始期、成型期、成熟期,每个时期都为宋词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由于上述原因和历程,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体制、格调、样式已基本定型,其艺术质素作为一种新的质素,逐渐在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文体已成为宋代韵文学的主流体式。

二、宋词中的文化意蕴

从内容质素上讲,两宋词也代表了典型的文人士大夫情志。1、忧生与内生活的追求。北宋开国,结束了五代纷争的局面,偃武修文,歌台舞榭,穷极物欲。宋人一方面追求风骨气节,一方面追求生活的享受。正如钱穆所说“中国在宋以后,一般人都走上了生活享受与生活体味的路子,在日常生活上寻求一种富于人生哲理的幸福与安慰。”不过,这种生活享受的追求却来源于他们的忧生意识。宋人花大量心力用在生活享受上,他们不象前代文人那样,脱离红尘,脱离官场,而是与人生俱俯仰,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自由。

2、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这种艺术化首先表现在典雅上,“宋人珍爱生命,不能增加生命的数量,于是增加生命的质量。”③他们尽量打造每一个空间,每一段时间,使日常生活精致化、审美化,具有诗一般的韵味。其次,表现在闲淡上。宴殊词“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苏轼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种闲散的生活,才是他们内心向往的自由生活。“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以闲在之身领略江山美景,体会其精神,达到与外在景致的和谐交融。

3、生活艺术化的最高境界 — 超逸。生活艺术化的前提是深情,其表现是化俗为雅,是闲淡之美,但其最高的境界是超逸。台湾学者徐复观说:“逸即是由拔俗而把握到事物的真致。事物的真致是高出于流俗之上,所以是高逸,是清逸。”所以“逸”是远离人生和深入人生的矛盾统一。月下起舞,山中煮石,虽无神仙之实,却有神仙之乐。不入世俗纷扰,却享世俗雅韵,这便是宋人生活艺术化的最高境界,是超逸的人生境界。

三、文化意蕴和宋词的双向选择

宋人把文体分等级,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诗则言志,忧国忧民,言理而不言情;只有词是小道,诗余,可以抒发性情,是宋人言情的天地。由于宋代理学盛行,影响到了诗,故宋诗有一种学究气、头巾气,而词则以抒情为主,满口而发,韵致天成。对此,李泽厚说:“这一时期,最为成功的艺术部门和艺术品是山水画,爱情诗,宋词和宋瓷。而不是那些爱发议论的宋诗,不是鲜艳俗丽的唐三彩。”由于宋词较少受到政治伦理的渗透,可以自由地表现人生和审美态度。同时为避免宋词因此而变得世俗,宋词作者又提出了“韵胜”的创作主张。如晁无咎在《评本朝乐章》一文中说“晏、欧韵胜”,“子野(张先)韵高”,对柳永词既肯定其“渐霜风凄紧”三句不减唐人高处,又认为其韵不及张先高。其实,宋“韵”并不排斥世俗,而是世俗的雅化,生活的雅化,从最平常最世俗的生活中找出诗意的韵味。所以,这种“韵”既吸纳了世俗,又提升了世俗,从而得到了士大夫的普遍喜爱和运用。

由此可以看出,宋人借宋词抒发情怀,体味人生;而宋词则以其完美的韵文形式载宋人情思,千年承传,这便是宋人文化意蕴和宋词的双向选择。因此,从韵文学发展和传播的角度看,宋词“一代之文学”的地位应是当之无愧的。

注释:

①《宋元戏曲史·自序》,王国维著,东方出版社,第1页

②《词话丛编》,唐圭璋著,中华书局,第3页

③《唐宋词与人生》,杨海明著,河北人民出版社,第34页

参考文献

①《宋元戏曲史·自序》,王国维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

②《北宋词史》,陶尔夫、诸葛忆兵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③《词学丛编》,唐圭璋著,中华书局,1986年10月

④《南宋词史》,陶尔夫、刘敬圻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宋韵宋词
宋词里的中秋月
宋韵如水 浸润千年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寻诗入画
寻诗入画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插画民族语言的探索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