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青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流浪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存在一定缺陷的情况下,积极大胆地引入社会工作机制,能够为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在介绍了流浪儿童生存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政府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的优势,并从外展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机构内救助两个层面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的具体策略,从而促进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为流浪儿童提供人性化救助。
【关键词】流浪儿童;救助;社会工作介入
一、我国流浪儿童的现状分析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所谓流浪儿童,是指18岁以下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离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
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流浪儿童问题日渐凸显。“据保守估计,全球流浪儿童的总数至少在1000万以上,我国流浪儿童的数量则大约在100~150万,主要集中在10~15岁之间。”①他们多聚集于城市的繁华地带如火车站、汽车站或者是城市管理相对宽松的城乡结合部。他们经常挨饿受冻有时甚至遭受疾病的折磨,严重威胁着流浪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些流浪儿童被一些黑恶“组织”控制、唆使,使其致残然后送去城市繁华地带如大型商业区、公园等乞讨,从而成为他们罪恶的生财之道。由于他们自身种种坎坷经历,往往表现出自卑、不合群、较敏感、社会信任感差等负面心理特征。流浪儿童问题的存在,使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我国传统流浪儿童救助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流浪儿童救助方式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为流浪儿童提供食物、住宿、医疗救助等的一种救助方式,缺乏精神与心理需求方面的保障。可见,流浪儿童的救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综合救助与保护,另外还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形成完整的全方位的救助网络,让儿童实现真正的心理、人格的回归。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量的社会问题涌现,流浪儿童问题也凸显出来,传统流浪儿童救助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第一,运用传统方式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儿童再次流浪现象较为严重。在救助过程中,工作人员为流浪儿童提供食宿,然后劝导送其亲属安置,对于儿童真正离家的原因、家庭状况以及心理需求缺乏了解,使得流浪儿童心理和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他们的再次流浪。第二,运用传统方式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不利于对流浪儿童开展人性化、专业化的教育和服务。流浪少年儿童外出流浪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应该利用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巧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而政府在这方面显然有些力不从心。第三,运用传统方式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不利于对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监督与制约。在流浪儿童救助中,政府作为流浪儿童救助的主体,不仅是政策制定者、执行者还是管理评估者,缺少必要的竞争,效率低下,难以促使其改善工作。第四,近年来,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始通过传统方式对流浪儿童开展救助,由于其独立性、公正性、公益性、灵活性的特点,对政府主导的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是一种很好的补充。然而民间组织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同样存在着内部机制不完善、提供救助效率低、整体认可度低、可支配的资金有限等缺陷。
综上,传统的流浪儿童救助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政府作为流浪儿童救助的主导者,应动员社会民间机构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积极大胆地引入“社会工作”机制,由社会工作者承担起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主要工作,政府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形成一个良性的救助网络,完善监督与约束机制,为流浪儿童提供人性化、专业性的救助服务。
三、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的优势
我国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部门极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能够弥补政府的不足,为流浪儿童提供更完善的救助,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一)社会工作具有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以及一套人性化的专业伦理,能够使流浪儿童获得充分的尊重
国际社会工作界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归纳为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等六个方面。如今,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不断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接纳和尊重;个别化和不批判;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②在流浪儿童救助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首先从个体的需求出发,提供服务与资源,帮助个人挖掘潜能;其次,从个人的发展与其所处环境的相关性出发,竭力改善他们的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环境,促进流浪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助人自助,自助助人”
社会工作者参与到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中,一方面通过政府的资助为流浪儿童提供生活的救助,另一方面遵循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在为流浪儿童提供被动救助的同时,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使之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困境并完全能够有能力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困境,达致自我实现的状态。
(三)社会工作有一套专业的助人方法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包括直接的工作方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以及间接的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工作督导等。其中个案、小组与社区工作是主要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接受一系列的社会服务的专业技能教育和训练,学习科学的助人理念技巧,掌握人性化的助人理念,努力去帮助那些流浪儿童恢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促进流浪儿童能力的发展,最终帮助流浪儿童解决问题,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四、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开展外展社会工作
外展社会工作救助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巧对街头流浪儿童开展的巡回救助活动。实施外展社会工作一般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首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划定的固定区域内开展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减轻他们的戒备心理,人本救助模式认为,能够得到流浪儿童认同的救助才是最好的救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救助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流浪儿童对救助工作的认同与参与。
其次,要了解流浪儿童的情况。通过与流浪儿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流浪的原因、家庭状况等,外展工作人员根据获取的信息和自己的经验为流浪儿童设计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技巧来完成:第一,社会工作者通过专注于倾听流浪儿童对近况的描述使之感受到被关注、被接纳,增加自我认同感,站在他们的立场来思考面对的问题,同理他们的真实处境,鼓励他们勇敢地站起来;第二,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流浪儿童重新整理模糊不清的经验和感受,通过增能和优势视角使流浪儿童有能力解决将来遇到的问题;第三,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的联络者,为其提供信息和必要的建议,如果社会工作者有类似的经历可以将其自己的经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流浪儿童,让他们采取不同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真正实现独立自主。通过以上技巧的运用,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有助于流浪儿童问题的合理解决。
最后,进行工作的总结与评估。通过多次工作的评估总结形成一套流浪儿童救助的综合性方案,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流浪儿童问题。
(二)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内救助
流浪儿童的机构内救助,是社会工作者根据流浪儿童的年龄、行为、心理、流浪原因等特征,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在机构内部为流浪儿童提供的救助活动。由于流浪儿童流浪原因的复杂性及其独特的心理特征,仅仅依靠为其提供物质的救助是不充分的,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所以需要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从流浪儿童的内心入手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社会工作机构内救助不仅要对流浪儿童的家庭、学校、社区环境等进行详细的了解,观察流浪儿童的行为表现,而且要针对其行为偏差程度的不同,选择个性化的救助方案对其进行救助。
1、运用个案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
个案工作是一对一的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为解决案主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一项救助工作。由于每个流浪儿童都有其个性化的原因而选择流浪,所以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是比较适合的。
在工作员对其信息了解和初步需求评估的基础上,首先,社会工作者应鼓励流浪儿童正视自己的处境,明确自己的问题,让其认识到未来生活的美好;其次,要让流浪儿童接受人际关系方面的支持,使其在将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融入社会;第三,对于可以回到自己家庭的儿童尽全力使其返家,并提供跟踪救助,对于那些无法回家的流浪儿童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学习一技之能,为将来的独立生活增加砝码;第四,培养流浪儿童积极向上的思想,激发潜力发掘正能量。
2、小组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
对于流浪儿童来说,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形成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寻找同样需求的成员或者寻找满足其需求后的成员相互分享,在过程中传达正能量;工作员运用多元家庭辅导,促进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家庭与家庭的之间的互动,组织一些户外小组活动,在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小组工作, 可以使流浪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归属感,通过集体环境给流浪儿童回归社会、家庭注入希望, 为流浪儿童提供自我表达、宣泄的机会。
3、社区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
流浪儿童在流浪之前都生活在一定社区环境中,根据“人在情境中”理论,社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动员全社会关注儿童,关爱儿童,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应加强对虐待儿童行为的家庭监督,一旦发现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对于流浪遣返的儿童应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帮助流浪儿童改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的问题,帮助其回归校园和同辈群体活动中去, 完成正规知识教育,真正重新融入社会大家庭。
在实际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中往往根据案主不同的问题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同时,社会工作者作为政策影响者,通过对流浪儿童现实状况的了解,给相关政策部门提供建议,使流浪儿童问题更进一步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使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更加完善。
注释:
①刘春燕,徐艳枫.以人为本的救助模式——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3):33.
②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51.
【参考文献】
[1]张齐安,杨海宇.中国流浪儿童状况和救助对策[J].社会福利,2009(09):18~22.
[2]鞠青.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56~57.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5~167.
[4]张明锁.实施外展社会工作主动救助流浪儿童[J].社会工作,2006(12):5~8.
[5]Dybicz P. Intervention for street children: ananalysis of current best practices[J].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05(4):405~413.
[6]王思斌.社会政策实施与社会工作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6(2):34~37.
[7]李晓东.流浪儿童的性格与行为特点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4~26,.
[8]黎辉南,陈起海.新时期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工作方法探讨[C].全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2005:15~19.
[9]Gates.Stafen. Safe streets for whom Homeless youth, social exclusion,and criminal victimiz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004(4):423~456.
[10]刘畅.关于流浪儿童的需求以及服务模式的评估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6):32~35.
[1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24~225.
[12]城市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N].人民日报,2003(5).
[13]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