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2013-04-29 15:03张译匀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张译匀

摘要:针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大、企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从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解释生产性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揭示人才培养与产业调整之间的互动关联,从而发现地方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江苏地方经济特色,以此进行江苏高职院校在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动态匹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09-02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提供中间需求性质服务产品的企业集合,其服务对象是面向企业而非最终消费者。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并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从其功能看,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分为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刚要》中,生产性服务业居于物流业的核心地位。

人才培养指对人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使其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由于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对人力资本有比较高的要求。

动态匹配是指在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能够及时地适应这种要求。匹配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需求规模的匹配,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匹配。

一、文献综述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与社会需求匹配的文献资料,本文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类,从社会需求角度探讨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Schultz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Mankiwet al、Engelbrecht等分别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得出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Barro andSala-i-Martin选取样本分析解释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及其比例关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巨荣良、杜传忠、杜国强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本质上是通过知识、技术对产业结构要素的渗透作用,实现产业结构质态优化和动态效率提高的过程。王金营、蒋宁、杨清海、朱琪、佟锐、孔宪香、张自然等众多学者都谈到人力资本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郑丹华认为,现代服务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服务类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引导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创新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机制以及人才激励机制等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第二类,围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匹配开展研究。蓝劲松认为,高校专业设置的变革原则是人才市场基础性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谢维和提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存在两种基本的模式,即对口与适应,同时强调高职院校应该更强调对口式培养。潘建林认为,要提高专业与三次产业的结合度,提高专业与主要产业的结合度,提高课程与产业的结合度。邓岳敏提出,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企业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陈雪梅、卢宁、刘刚都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进行了探讨,并从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李艳娥,吴勇认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的重要体现。何伟认为,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任何专业的设置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必须培养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迫使高职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辜植兰、张建华、许丹雅针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服务业的适应性展开研究,探索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举;黄先开、周华丽、吴智泉提出,为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高校必须创新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兰玲针对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探讨了广东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创新思路,探索了适合广东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策略和集约化发展方式。

第三类,从生源、实习与就业角度分析了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Hartog和Sattinger建立的工作匹配模型认为,个人能力和岗位特征共同决定了某人在职业岗位上的劳动生产率。Heijke与Koeslag通过对荷兰经济和商业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职位的实证分析,分析各类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中的比较优势。莫荣和刘军认为,专业结构、教育质量与社会的需求不一致,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岳昌君和丁小浩通过对就业弹性的计算发现,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明显。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等学者于2003年和2005年通过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的实证研究,围绕毕业生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率等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李锋亮在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对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进行了分析,从就业率角度,探讨了行业需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走向。武新胜对日本、德国、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

现有研究成果虽涉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内容,但很少落实到“区域”这一层面上,以指导区域内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现有的研究基本从整个高职教育的大范围角度出发,但极少从具体产业出发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人力资本累积等问题;因此,继续深入探讨高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与区域内行业人力资本的社会需求动态匹配,专业建设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是在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密切跟踪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专业调整思路和建设目标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和产业、学员与职员的平滑对接,着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而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2.研究目的

通过对高职院校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建设、专业群,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得出课程设置对培养生产性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影响因素。同时,追随江苏产业调整步伐,实现专业结构人才结构对接,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步入良性、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与产业调整、社会需求实现动态匹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否与当地经济结构相适应,不仅体现高职教育能否发挥其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决定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繁荣。高职教育一般直接为本地经济服务、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只有主动适应产业调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预测经济动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才能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动态匹配,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LiHaizheng,Eeonomic transition and returns to edueation in China,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J].2003,(6).

[2]庞青山,薛天祥.大学学科结构的演进及其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3]谢冬.苏州高技能人才需求结构及特征探析——基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的研究[J].北方经贸,2012,(9).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演讲能力培养与领袖气质养成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