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目标的教师职业理想与信念培养

2013-04-29 00:44:03刘力黄路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3年5期

刘力 黄路

摘要:高师之为高师,不仅在于它是一所培养教师的摇篮,更是因为它有一种精神的存在,基础教育迫切需要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高师音教生。因此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份责任,就成了高师音教培养的重要内容,传承和发扬教育情结,让诚信、担当、坚持,成为高师音教生共同的追求。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职业理想信念;终身从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06-03

作者简介:刘力,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黄路,男,硕士,教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教育大发展背景下,中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实现了大跃进式的迅猛发展,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逐渐暴露出一些与改革初衷不相适应的现象:一味追求办学规模大而全,忽视了教学特色与质量的提升;强调单一专业技能的学习,淡化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高师培养中最重要的教师职业理想与信念的教育。据专业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的《大学毕业生从教分析》调查,2011届师范生仅4成当教师,说明高师培养的学生教师职业观念出现了严重问题。招进的多、留不住的现象已严重制约了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师音乐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严重挑战。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社会及专家学者给予很多关注,教育部近十年相续出台了多个指导性纲要文件,江西省也随之出台了21世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规划强调:“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高师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未来基础音乐教师的重任,这个现实的责任决定了高师音乐教育必须坚定教师职业理想信念,要把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专业知识的热爱等同起来,储备充足的扎根基础音乐教育的热情,做留得住、用得上、受社会欢迎与认可的基础音乐教师。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还需做深层次的思考。

一、终身从教的职业道德理想与扎实的教学技能是高师教育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

不容否认,在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高师音教生的价值观念、就业取向都很现实,对“学师从教”缺乏坚定的信念,致使相当数量的音教生学非所用、“学师弃教”,严重影响了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不仅有社会的原因,更多还是高师院校培养理念没能及时顺应社会发展,以及音教生对师范教育认识的自身原因。因此,高师音教专业人才的培养及课程设置等改革,都要围绕学师从教这个核心目标,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坚持师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让音教生明白社会赋予的责任,懂得为什么而学,从而更主动自觉地去学。正是有了理想,学习目标才能明确;明确了目标,学习才能有动力;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挖掘最大的潜在力。所以说,高师音乐教育中教师职业理想与信念的培育,对高师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是环环相扣的,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师范教育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追求教育理想,坚定教育信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纲要提出的目标,对高师人才培养是一项重大的课题。高师的职业理想教育,是实现纲要提出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要成为高师基础课程之一,让学生重视并建立牢固的教师教育理念,树立为教育而学、以教育服务为荣的理念,做能担当社会责任和有教育理想的高师学子。没有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与师德,再好的专业技能也不能保证高师音教生成为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坚守者。高师在音教学生入校时就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把思想锤炼和学问成长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做“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的创新型音教人才。

2.加强师范特色课程教育,让音教生炼就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目前还存在近似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师范特色课程严重挤压,专业性过强,学生很少认同自己为音教专业,只知道自己是声乐专业或器乐专业,对自己所学的音教专业概念比较模糊,结果就导致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培养出的音教生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教师人文素养和教育知识结构失衡等现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因此高师音乐课程改革必须审视定位,明确定向,课程设置凸显师范性,加大音乐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有选择地学习世界具有影响的先进音乐教学体系,削减太专业性的音乐课程,抓实即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教材教法等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常规教学基本功课程,有效提高音教生教师教育能力。

3.加强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接轨

现行高师音乐教育未能很好地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对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状况中的需求掌控不够,缺乏目标直指基础音乐教育需求的师资培养,造成高师音教生走向教师岗位后的营养不良,难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要改变这一状况,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重视两者间的鱼水关系,相互开放,相互渗入,加深了解与沟通的必要性。高师音乐教育要转变观念,改变高高在上、埋头拉车不看路的办学理念,顺应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与改革路径,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充分利用中小学这块丰茂的教学沃土,把教学一线的名师请进来传授教学经验,让学生分阶段走出高校,深入到基层中小学,切实感受与体验教学氛围,在心理与素质上与教师职业接近并磨合,为从教之路提前做好铺垫。走出去感受教学生活,实现双赢。

4.建立教师职业良好的社会认同度,让教师成为最有尊严的职业

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师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不断改善,这都会影响高师学生从教的意愿。据调查机构麦可思对2011届师范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从事教师职业的教育类本科毕业生中,三年后仍然坚守教师岗位的比例为91%。这个可喜的数字说明,只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创建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就一定能吸引高师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二、音乐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任重而道远

1.终身从教要成为高师人应坚守的职业信仰

高师之为高师,不仅在于它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更是因为它有一种精神的存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高师人追求的境界。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迫切需要有理想、有思想、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音教生。高师要创造多层面给予学生锻炼与展示教师风范的机会,关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进程,接触社会,接触基层音乐教育,在学习中感受和理解教师职业,特别是偏远、欠发达地区热盼音乐教育人才的期待。高师要把职业理想教育作为一份责任,使人多些激情与追求;教师职业理想的守望,可以使人多些机遇与才干;高师教育的历练,可以使人多些智慧与感悟;教师职业的奉献,可以使学子们多一些价值与崇高;高师学习是一段精彩,使未来的园丁多些欣慰与回味。激情的教育规划是要靠高师教育的渲染与灌输的。高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份平凡的教育情结传承和发扬,善良、诚信、担当、坚持,应是高师学子共同的追求。

2.深层次探究弃教现象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原因

麦可思发布的《大学毕业生从教分析》调查显示,“2011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仅42%选择了教师职业,在放弃从教且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师范类毕业生中,37%是因为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高师音教毕业生弃教现象更不容乐观。既然选择了高师,又放弃教育工作,高师教育需要反思。高师的教育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教育教学技能是否同步了?如果学生当初是被动选择了高师,那么高师四年的师范教育就不能回补已有的选择?!高师的发展不能再一味追求办学规模,要招得来“生”还要送得出“兵”,忽视职业理想教育必食弃教其果。国家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在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师待遇逐年在提高,所以,教师职业的前景是好的。高师要在职业理想教育方面做足文章,引导高师学子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充满期待、充满追求、充满奋斗的欲望中坚持不懈地、孜孜不倦地全身心投入,实现教育理想向现实的升华。

3.加强从教就业指导与规划

高师要加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政策,,根据高师教育自身特点与社会需求,指导学生合理调整职业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做好知识、能力、素质、心理等方面储备,顺利走上从教生涯。

结论是,师范教育是“教学生变成先生”的教育,而人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个人的主动选择。在影响这种选择的因素中,理想信念是最关键的。“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温家宝)”让每一位高师音教生都坚守教师职业理想与信念的制高点,发自内心地为将要从事的教育事业感到骄傲与自豪,并成为终生奋斗目标。有理由相信,教师教育理想信念会在高师人心中更坚定,现实也一定会更丰满。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快师范院校发展——在200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师范组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08.

[2]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N].中国青年报,2012-07.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教师(2005)1号.

[4]]张维仪.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透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苏真.比较师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纪宝成.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核心的任务[J].成才之路,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