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

2013-04-29 14:17吴焕庆马宁
电化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系统化问题

吴焕庆 马宁

[摘 要]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在学校教学改革中进行得如火如荼。从笔者发放的《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校本教研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校本教研认识不到位、课题选择不恰当、教师受主客观因素限制、专家引领走向极端、学校制度建设不到位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的实施,提出了系统化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策略:建立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理念;确定真实具体的主题;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全体参与,通力协作;遵循或体现研究的基本规范或基本程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等。

[关键词] 系统化; 校本教研;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吴焕庆(1979—),女,山东泰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E-mail:wuhuanqing@126.com。

数字化社会要求教师做与时俱进的21世纪学习者,同时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学习、教学、科研成为21世纪教师的生存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要使教师专业得到尽快、有效发展,其最有效、最快捷、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已经成为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渗透到学校、教师、学生、课堂各个角落中的方方面面。校本教研这个并不新颖的话题目前关系到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如何解决校本教研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为了了解中小学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编制了《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调查问卷》,并选择北京昌平区、北京石景山区和深圳南山区15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实际发放数量为170份,回收165份,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为94%。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组织教研活动的学校占83%,偶尔组织教研活动的学校占17%,表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有意识开展教研,从间接程度表明校本教研对于教师来讲非常熟悉。同时调查结果显示85%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学校内部的定期听评课制度。因此,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表面、肤浅,那么校本教研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

(一)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学校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具体是指以学校为研究的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研究。校本顾名思义“以校为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但以校为本不是“一校为本”,校本教研不等于“本校教研”,[1]校本教研不是关门主义。

(二)连接贯通是校本教研的开展方式

在2010年11月所颁布的美国最新一轮“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提出了“连接式教学模式”(A Model of Connected Teaching)。所谓“连接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用连接取代隔离”、“教学是团队活动而不再是个别教师的行为”、“偶发、低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要被协作、持续的教师专业学习所取代”等三项原则建立起来的全新教学模式。[2]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个人、教师同伴、专业研究人员、校与校教师之间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连接、对话和协作。在信息时代,校本教研可以是学校教研、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甚至是全国或世界范围内的网络教研。连接式教学模式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连接将成为有效校本教研的开展方式。

(三)系统化、可持续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30%的学校一个学期一次,55%的学校一个阶段一次,15%的学校只是偶尔进行公开研讨课。每次听评课中93%的教师认为研讨就是课论课,没有目标,没有主题,没有体系,没有系统规划,校本教研形式化严重,达不到真正研讨效果。校本教研要想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师生发展,必须是系统化、可持续的校本教研。

总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是有目标、有体系、有规划,有步骤、系统性的、持续性的教研。它是理论指导下的应用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注重反思、归纳、概括、总结和提升。它既是一种学校制度和实践方式,更是一种学校和教师的研究方式和生存方式。它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问题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对话等。协作、连接、反思是有效校本教研存在的方式,计算机、网络是有效校本教研开展的有力支撑,系统化、可持续是有效校本教研的保障。

二、校本教研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校本教研的开展中,研什么、怎么研、谁研、研的怎么样、研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问题选择不恰当

问题是校本教研研究的核心。问题选择的恰当与否、是否成体系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但教师在目前的问题选择上普遍存在着无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太强或者太弱、随意性强,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

1. 教师无问题意识

教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很多现象和问题司空见惯,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习以为常,形成了机械化、经验化的实践方式。调查结果显示,32%的教师发现不了教学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的问题是没有问题,没有质疑,没有提问。而发现问题的教师很多分不清问题的轻重,教师缺少思考、探究、创新的意识,有效校本教研的引爆点也就不能点燃。

2. 课题意识太弱

60%的教师满足于解决课堂琐碎的日常问题,如学生分组、课堂常规、学生打字问题等,但不善于在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探究和交流的“研究课题”,如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何在课堂进行积极有效的即时性评价、低年级学生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等,结果导致课题研究是低效的、无意义和无价值的。

3. 课题意识太强

受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18%的教师与课题意识太弱恰恰相反,只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全面问题”,反而对自己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没有兴趣,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而往往这些宏大的主题教师是难以切入、把握、控制和解决的,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教研主题随意性强,缺乏系统规划

85%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仅仅局限于教师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活动。教研活动就是一个教师单打独斗、独自表演后教师互相评课的过程。每次教研活动就是不同教师的不同示范课。既没有教研的主题,也没有教研的目标,更没有系统安排和规划。评课也只局限于看得见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并不能追溯和深入到内隐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知识上。由此可见校本教研形式主义盛行,教研活动随意性较大,起不到教研应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作用,实现不了有效的校本教研,显然就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计划、方案、过程等缺乏规范性

校本教研既然是一种研究,就得遵循或体现研究的基本规范或基本程序。但现在很多校本教研的计划、方案、过程等缺乏科学规范。

1. 计划不具体,分工不明确

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意识,68%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计划的制定与自己无关,即使参与制定计划,也没有详细的环节、时间、活动安排和相应的人员安排,草草起稿,敷衍了事,继而导致教研过程中教师互相扯皮,活动效率低下,缺乏针对性。

2. 过于依赖直觉经验,缺乏科学的校本教研方法

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83%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科研方法的培训,并且53%的教师过于相信和执迷于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直觉,从而忽视科研方法,导致校本教研成果仍然徘徊在经验水平上,对教研的信度和效度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利于教研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3. 研究报告撰写不规范

校本教研课题按计划完成后,需要对整个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提炼和提升,并形成相应的成果作品。成果表述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校本教研的效果。95%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相应科学研究的素养,缺乏科学研究的训练和积累,缺乏研究过程数据的收集记录、跟踪和处理,最终导致成果描述不符合研究报告的要求。

4. 缺乏有效教研反思,反思过于表面化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3]但对于教师来讲,67%的教师认为变成了额外的工作量和负担,因此做起来就流于形式,趋于表面化和机械化,并不能深入到教学问题解决的实质,从而也起不到梳理、深化、积累和内化教师知识的作用,从而也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受主客观因素限制

88%的教师普遍认为存在负担过重问题,没有时间、精力和积极性开展创新研究,再加上80%的教师认为没有相应制度激励,所以在校本教研中表现出一定的惰性和不适应。当然在新课改的压力和要求下,小学教师热情高涨,积极性要比中学教师的积极性高,年轻教师积极性也要高于中老年教师,为校本教研带来了些许的生机和力量,但总体上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另外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出现很多主体移位现象。42%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是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的事情,自己只是个陪衬甚至无法参与。校本教研演变成领导和几个骨干教师的科研,他们全权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33%的教师认为学校确定课题后,将目光、希望和行动统统交到相关高校的一些专家身上,教研研究变成与教师无关的专家任务。

除此以外,在教师主观层面上,74%的教师认为教研过程中深层次的交流对话比较少,普遍存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天下大好现象,知识群体共享表现相对保守,因此很多教师有话不想说,有话不敢说,学校不能形成坦诚布公、共享智慧的教研氛围。并且如前所述,我国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所需的科研素质现状并不乐观。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知识准备不足、很多教师无话可说,这些因素统统影响着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四)专业引领走向极端

1. 专业引领不够

在很多学校的教研过程中,不重视专业引领,只停留在教师间的教学经验层面上。在访谈中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只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问题分析通常流于表面。因此在教研过程中多现象描述,少理论探索;多感性经验,少理性升华,缺乏深层次、宏观的理念和理论支持,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2. 过分信奉专家

从调查结果看,33%的学校出现过分迷信和信奉专家现象。不惜代价邀请专家为他们撰写课题申请报告、设计研究方案、梳理研究思路、实施研究方案,或请他们作形形色色的学术报告,搞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从课题申请到设计方案再到研究的实施,全部都交给专家去完成。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完全排除在教研的范围之外,教研变成专家舞台,完全背离校本教研的实质。

(五)学校教研制度制定不到位

1. 经费不足

在目前的校本教研中,70%的教师认为教研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经费不足成为校本教研发展的障碍。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例如积极申请各种科研项目,争取经费支持,给予校本教研配套经费,向教研倾斜,保障校本教研的开展。

2. 激励不够

适当激励是促进教师校本教研持续发展的外在保障。但45%的教师认为学校并未建立起适当的激励机制,不能很好调动教师主动参与的发展内需,也就不能实现校本教研的有效和可持续。

3. 培训缺乏

87%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未提供系统的、持续的关注,未提供相应外出进修条件或者是培训机会,导致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比较匮乏,不能很好驾驭校本教研的过程,研究水准不尽如人意,始终徘徊在低层次。

4. 忽略学生

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所关注的课题的95%都是如何教,如何备课和设计,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如何促进教师的发展,很少有从学的视角、学生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的。而校本教研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更应关注教师如何在整合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关注教学活动方式如何从单向走向互动,关注如何从学生的视角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行为跟进,只有这些才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5. 忽视网络资源和网路工具的引导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知识建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视角。而在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资源共享、连接、协作、交流、反思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教研中75%是通过面对面来开展的,20%通过QQ或者E-mail进行,只有很少的教师使用博客或者教研平台等进行网络协作教研。究其原因,54%的教师认为网络教研技术方面存在困难,11%的教师认为网络教研活动需要细化,22%的教师认为教研资源针对性不足,13%的教师认为学校引导力不够。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模式还未真正实施,信息技术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并未体现出应有价值。

三、系统化校本教研实施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实践,提出以下相应的实施策略来促进系统化、可持续、有效的校本教研。

(一)建立系统化、可持续校本教研的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系统化、可持续是有效校本教研的保障。因此在开展教研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系统化的校本教研理念。在系统化的理念下,确定教研目标、计划、体系、专题和问题链,让校本教研成为可持续、可发展、可延伸、有层次、有节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中,在一个学期初,很多试验区都会从系统化角度,制定校本教研的计划,包含有计划的、成体系的、重点突出的一系列问题链等,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生存的一种方式。

(二)确定真实具体的主题

有效校本教研的问题一定是真实而具体的,建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选择。

1. 来自实践的思考

教师可以从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中提出课题,比如对教学实践中归纳的某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提出课题,比如如何提高识字效率等;借鉴先进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实际开展研究,比如移动设备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等;从国内外教育发展前沿寻找课堂切入点开展研究,比如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使用研究等;根据学校的特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教学专长开展教学研究,比如深圳南山区大磡小学依据学校特色提出的“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等。

2. 来自对话

教师不仅要有一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睛,还需要有两只善于聆听和辨析的耳朵。教师要善于捕捉与各种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同事、校长、专家等交流中的信息,要善于捕捉各种场合包括会议、区域、跨区交流,正式、非正式场合中的对话,从这些对话信息中去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挖掘研究课题。

3. 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发掘课题

除了从实践中、从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对话中寻找课题外,还可以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发现问题,采用演绎等方式进行课题的研究。例如“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中有60个专题,如拼音教学、识字教学等。这些专题可以作为校本教研教材,教师也可以在项目支撑学习元平台上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这些专题为试验校的校本教研课题选择提供参考。

(三)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效率和教研的针对性,首先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和方案。一般来讲校本教研的环节包括:发现与提出问题、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围绕课题组织研讨活动、写出校本教研活动总结、形成校本教研成果等几个环节。[4]在实施方案中具体包括教研目标、环节的序号、时间计划、活动要求、人员分工等几个方面,校本教研的大体实施框架可以参考表1。

具体实施流程可参考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校本教研流程图(如图1所示)。

另外,还需要具体设计研究中所用的工具、量表、问卷等。例如“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中为了提高课堂观察的效率,采用课堂教学观察表,结合具体的研究课题,不同教师分别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环节等进行观察,或者从不同的视角如内容设计、工具使用、情境创设、资源利用、激发动机、师生互动、自主学习、鼓励创新等方面分别对课堂进行观察记录打分(见表2)。这样可以分工明确,有章可循,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四)全体参与,通力协作

1. 全体教师参与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校本教研的关键是教师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离开了教学的研究和离开了研究的教学都是不可想象的。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中写道:如果没有学习的学生就不可能有一个学习的社会,而如果没有学习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学生。教师除了看他怎样教书(How)外,就是看他为什么要当教师(Why),被迫去做和自愿去做的结果不同。[5]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能得以真正的落实。也只有每个教师树立了正确的研究意识,校本教研才会是全体教师的全员参与。

2. 同伴互助

连接是校本教研的开展方式。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说课、做课,积极开展对话和协作是校本教研连接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围绕共同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敞开自我的相互评论,营造信任为主的支持性环境让教师有话敢说,让教师有话要说。在评课中要求“三分教、七分评”。叶澜说过评课是“捉虫”,既捉“问题虫”又要捉“萤火虫”。不要搞形式主义,注重实效,优点说够给人以鼓舞,问题说透给人以启迪,提倡学术对话,注意对不同思想观点的宽容、鼓励与支持。让你好、我好、大家好变成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和谐氛围,有利于系统校本教研的持续发展。

3. 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专业引领的主体包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中小学的骨干教师。专业引领的主要方式: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二是靠专家、学者的指导,比如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6]三是让教研员送课下校,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和价值,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树立典范和榜样。例如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中,新加入课题的老师都要进行体验式培训,集中学习和体验跨越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每个月课题组积极开展各种理论和技术培训,听课前集体备课,指导教师设计课,课后与教师讨论交流,进一步给出教学建议。实践证明,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最受教师欢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

4. 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

除了同伴之间互助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连接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地域上比较接近、学校和教师状况基本相同的同质态学校可以进行联片教研,发挥不同学校的学科优势或其他资源优势,共同发展。例如深圳南山区的北片区和南片区的片区教研,中心校、示范校等优势学校和周围的一所或数所乡村校、薄弱校相结合,引领其发展,形成“一帮一、一对一”、“l+N”模式等;如跨越式试验学校新疆华山中学实施的联片教研,深圳南山区小学和梅州大埔县小学的结对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特色,以点带面,让更多的教师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带动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教师集体智慧的生成。另外,处于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可以按课题或项目合作开展活动,如跨越式课题学校小学和中学合作进行课题衔接发展研究等;或者以某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校际间的学科教研活动等进行校校连接。[7]校际教研的形式会大大拓展校本教研的空间、时间,从而增强教研的广度和深度。

(五)采用科学的校本教研方法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都是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应学习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确保教研的有效性。并且,注意收集和处理过程中的数据,如实施前的问卷调查、实施的前测和后测数据、教学录像、课堂观察、自我反思、教研组点评、专家点评、教研视频、教研活动照片、教学设计等并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般要求观点正确、材料可靠、结论有效,尽可能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理论和方案,发现别人没发现的现象或使用他人没使用的方法等,语言阐述必须精确、通俗、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校本教研取得效果。

(六)开展有效反思

叶澜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评析、教学叙事、填写问题单、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与同伴交流、讲述数字化故事、建立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以及用博客、微博等来记录自己教学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的机智、学生的见解、教学设计再修改等方面,借助网络技术或者平台开展更广、更深的参与和反思。让反思成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习惯,让教研可以持续开展。

(七)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一般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养制度、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等。

1. 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

学校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把课改实践、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业务学习制度。[8]学校每周安排不少于两小时的集体学习时间,用于教师的理论学习、教材分析或教学研讨。吃透教材,做好教研准备。有计划地邀请有关专家来学校进行讲演,使教师们及时了解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动态,知晓其他国家、其他地方的学校教学改革的新进展,了解教育研究应是怎样进行的,知道如何在教学中选择研究课题,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有关高校进行专门的集中学习和培训,使他们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的专业学习,迅速提高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生力军或主力部队,并让他们通过“一帮一”、“一帮几”的形式,带动其他教师乃至全体教师。

2. 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学校可以围绕学期的教研目标和主题建立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制度,如新手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中年教师精品课、资深教师示范课等制度,让处于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够获得成长。也可以以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及专项课题研究为单位,以两周或者一个月为阶段,总结、交流、反思本阶段的教研情况,思考、研讨下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多种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引导每个成员做到:一读——坚持每天读相关教育文献、教育信息、教育著作;二写——每周写两篇教育随笔,每学期写一份阶段总结和一篇有价值的论文;三上——每学期上三节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公开课;四会——理念会渗透、经验会总结、课堂会反思、方法会整合;五多——多观察、多行动、多交流、多反思、多创新。[9]

3. 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

通过教学论文、教学赛课、综合课例制作、校本教研网站制作等评比活动,对先进有效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贡献和积极表现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在校内外各种评优活动和职称晋升时给予优先和加分。另外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校级课题立项制度。对于各科教师提出的那些切入点较好、研究过程设计规范的微课题,可以列为校级科研项目,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并在恰当时候将它们推荐到上一级教科研主管部门立项等,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

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校本教研的方式越来越丰富。网络环境下的互助、合作、便捷的研修模式和创新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教师教研的立体化生态环境正在形成。在跨越式课题中充分利用学习元实施区域教研,例如深圳南山区利用学习元进行的区域教研,让更多的教师走在一起。如图2所示,可以利用QQ群、BBS、学习社区、博客圈等开展区域教研;利用Moodle 、Wiki等进行教师的协同备课;利用微博、博客、个人空间等进行个人反思、微反思,如跨越式课题试验区河北丰宁区域的使用;也可以利用好看簿、数字故事等展示教师的所见、所做、所思、所获等;也可以学校自组建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研;也可以用电子刊物技术和思维导图技术等促进教师的交流和反思。系统化校本教研过程中,技术将成为重要的支撑。

四、总 结

综上所述,依据校本教研中的问题,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的实施经验,将有效系统化校本教研的实施框架总结如图3所示。

有效的校本教研是在系统化、可持续理念下进行地,具体包括高效的工具使用、时时的反思总结、到位的专家引领、细致的课例研讨、系统的自主学习、真实而具体的问题、制度的激励、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等几个要素。只有系统化、可持续的校本教研才是有效的教研,也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平台和方式。

致谢: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余胜泉教授的悉心指导,论文撰写过程中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2.

[2] 余胜泉,陶丹.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52~54.

[3][6] 杨小微.教育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社,2010.

[4] 网络教研课题研究.[DB/OL].[2011-08-07].http://scpx.cersp.com/article/browse/164912.jspx.

[5] (美)矿矿.放飞美国(一个中国男孩和七个美国老师)[M].黄全愈等译. 北京:接力出版社,2001 .

[7] 孟永根,王月芳.构建合作共同体, 促进初级中学校本研修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 2006,(3):84~85.

[8] 浅谈如何搞好校本教研[DB/OL].[2011-09-03].http://2008.cersp.com/article/browse/3288953.jspx.

[9] 黎奇.校本教研基地建设模式[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系统化问题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浅谈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策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