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传播学原理》教学的新模式

2013-04-29 13:41:38雷晓彤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教学模式

雷晓彤

摘要:《传播学原理》是新闻传播学科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作为抽象性较强的理论课,目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提出,《传播学原理》教学需要根本意义上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应该把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特别是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作为教学目标,而不是单纯地讲授知识。在课堂上,围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核心任务,教师通过对现有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调整,引导学生进入解决问题的不同阶段,使之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支架”,不仅学习理论,亦加强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对今天其它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可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传播学原理;支架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81-03

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专业,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传媒、公关、宣传等领域从业者的任务。《传播学原理》是新闻传播学科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就课程性质而言,是本学科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学习传播学基本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传播作为一种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学会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的传播现象,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它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核心性、高度的抽象性特点

但是在该课当下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很不理想,并且仅在方法上的简单改变业已证明是不够的,需要根本意义上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传播学原理》教学的难点

目前《传播学原理》教学实践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具有自身特点和相当的难度,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对此提出有效的解决之道。

作为理论课,《传播学原理》的抽象性的确高于目前中学课程的内容水平,当《传播学原理》的教学时间设置在大学一年级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进入大学之前,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学生在理论书籍的阅读量和理性思辨方面的水平不一,大多数人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在大学理论课的学习中出现完全找不到方向的感觉。

根据笔者去年六月对某省属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大一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针对《传播学原理》学习的最大困难这一提问,69%的学生选择的选项均为“内容太抽象”。这些已经接触了传播学课程大半学期的学生最主要的抱怨就是:太抽象导致难以理解。同时,80%以上的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理论书籍的习惯。考虑到这种状况在九〇后大学生中并不鲜见,因此本课目标与目前学生能力、状况和特点之间存在一定冲突是必然的。教师如果仍依照传统的教学思路,以教学大纲作为教学活动的框架,希望学生能够自动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肯定会感觉效果不如人意。

事实上,教师亦普遍认为本课的施教难度相对而言比较大。总结原因时,人们往往归咎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思潮,认为重应用而轻理论的趋向使得学生缺乏耐心投入学习。这样的看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特定时期某些思潮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一种起宏观作用的背景因素,就课程改革而言,需要找到具体问题的直接原因并提出可操作的解决之道。

二、《传播学原理》教学与支架式教学理论

既然问题在于学生固有的学习模式和能力落后,那么教师宜考虑尝试教学模式的转换,把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并最终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作为教学目标。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学生的能力状况有所谓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亦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显示的能力水平;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亦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同伴合作条件下最终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最高水平。在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即“最近发展区”,是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这是可由教学施展作用的空间。教学不应消极地适应学生发展的已有水平,也不应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断地把学生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由此,维果斯基提出了辅助学习的理念,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技能,如对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最初往往受外在因素的调节、辅助,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的心理工具。合适的教学应该因循从外部辅导到学生内化这一顺序进行。换言之,教师首先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然后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最后再逐步撤除支架,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调节。[1]

简言之,教学就是在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伴合作,提升学生至目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根据调查的实际状况,可以看出在《传播学原理》这门课的学习中,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即抽象性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与课程目标之间存在差距,教师应该考虑从学生这一实际水平出发设计教学方式,而非因循从教学目标出发的旧有思路。教师最应发挥的作用是通过建立提升抽象思维能力的支架,帮助学生从现有水平向学习目标进发。人的思维活动可以分为三种:动作思维,也称实践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依赖实际动作;形象思维,用已有的直观形象来解决任务;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当然并非完全不起作用,但是抽象思维的运用毫无疑问是主要的活动,这决定了理论学习活动的高度概括性和深刻性。

思维能力的核心要素是解决问题,这是因为“问题解决是人的思维活动的最一般的形式”,[2]《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指出:“思维活动可由外部事物的知觉所激活,也可由记忆中的事物所引起。一般来说,当人需要完成某种任务而又缺少手段时,思维活动便被触发,并沿着任务所指引的方向进行。这就是说,思维活动常是由一定的问题引起的,并指向问题的解决。”[2]所以,训练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向对象提出问题,并使得对象在解决过程中提高水平,教师应把引导学生学习“问题解决”作为搭建支架的中心。

所以《传播学原理》这门课教学支架的搭建,要以分析和解决传播学问题为中心,提高学生进行抽象思辨活动的能力。

三、《传播学原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那么,如果在《传播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解决目前学生在传播理论学习方面的问题,又该如何在上课的时候贯彻执行,采用怎样具体的教学手段呢?

由于计划搭建的支架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在具体上课过程中学生必然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应通过这几个阶段学会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领会和解答传播学领域的问题。教师则要通过一些典型性环节进行安排,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包括:引入问题情境——示范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学生进行自行学习——对结果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环节,教师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1.从教学内容来看

依赖教材内容设计课程结构显然无法完成任务,宜转为结合教材和大纲,挑选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和事件作为核心内容来讲授,从具体事件出发,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实例入手,切实体会抽象的理论,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在讲解“议程设置”一课时,因这部分内容本身是一个相对庞杂的知识体系,可结合美国历年总统选举期间媒体策略发挥作用的过程,介绍大众传媒在一定条件下是如何影响舆论议程的,会使得相关问题的介绍具体化。

2.从教学方法来看

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足够的实践练习活动。因此必须考虑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练习过程,而不是教师讲授的过程。

(1)体验教学。体验教学强调情境的创设与亲历过程,指的是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通过录像、演示、音乐等方法全方位地模拟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帮助他们通过领会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来学习。《传播学原理》某些课程内容用非语言方式解释具有更佳效果,情境创设方法的运用正好可以补充语言的不足。例如,传播技巧中“诉诸恐惧的方法”,需要说明采用使得受众恐惧的方法说服对象是否越恐怖越好,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说服力不够强,这时以诉诸恐惧的戒烟广告为例辅助说明,学生的记忆将会更为深刻。

(2)安排分组活动。分组学习是安排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学习,这种学习并非简单的共同上课,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明确的学习任务。在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中,即以问题为目标,从合作搜集整理资料,到小组研讨,再到协商进行解决任务的分工,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分组学习的活动既包含了课下大量的活动,也可以延伸到课上,进行课堂的讨论、演示和讲评。例如,关于大一新生的网络交友问题,围绕它进行的小组工作既包括课下的资料收集和报告撰写,也包括课上的成果汇报和研讨。这一形式有助于促使学生自觉地、多渠道地收集资讯,思考问题,互相学习。

(3)布置课外调研。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传播,举凡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现象,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得以全面观察和研究,这种内容的学习仅凭课堂演示和纸面阅读很难完成,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外实践中学习理论,运用理论。前述关于大一新生网络交友问题的作业,很显然必须经由问卷调查和访谈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这将促使学生将课上学到的知识立刻投入实践,在使用中熟悉、理解、深入体会。

3.从考核方式来看

本着辅助“问题解决”这个目标实现的原则,《传播学原理》的成绩考核应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认识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的达成不可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和书面的重复,所以原有的以书面考试决定成绩的做法必须改革,代之以:

(1)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最后的书面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即不以单纯以最后的一次书面考试定优劣,尽量调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理论课的习惯。

(2)课堂发言成绩计入总成绩。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上课前做好准备,预习内容,深入钻研问题。

(3)要求学生至期末须完成一定的课外工作,包括调研、小组讨论和读书报告等。可以考虑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结合不同形式的课外作业进行考核,这对巩固课堂所学,加深印象,发展学生自己的兴趣能力,延伸思考,都会很有帮助。

四、《传播学原理》支架式教学模式需要重视与强化的典型环节

当然,目前人们习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采用以上教学要素,支架式教学模式与之相区别的地方,是它系统地运用这些方法形成完整的模式,教师应特别注意在以下几个典型环节方面予以重视,有意识地加以强化:

一是教师课题预热:围绕具体教学任务,调整教材,提供理论工具,提供明确的课题任务,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二是教师提示和示范:教师并非完全放手,而是需要在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或演示独立探索类似问题的过程和意义,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讨论。

三是互动:在认识——分析——解决的过程中,保证交流必不可少且应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四是学生独立完成:支架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协作学习,不断交流,达成对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的理解,最终学会独立探索和思考,将这一趋势延续下去。

五是教师效果评估:教师一定要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特别是:知识的自主学习,协作的情况和能力的提升,以便保证每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得以保质保量的完成。

总之,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其兴趣和潜能,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的。采用这种模式,不仅能够较好地使得学生认识到学习是通过活动参与而实现的内化过程,教师只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支架”的辅助者,亦可有望在实质上加强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对今天其它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可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荆期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体育教学(2022年4期)2022-05-05 21:26:58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48
挑战性学习课程的提出与实践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3:05:15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9期)2016-09-21 14:34:32
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讨论型课堂模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6期)2016-07-11 08:39:01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