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浅析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2013-04-29 11:27聂博平李毅成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差异思维文化

聂博平 李毅成

摘 要:东方包括很多国家,而东方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即使是相隔很近的日本文化也难与相提并论。但作为亚洲这个整体,他们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文化角度浅析,将东西方文化做一个全方位的比较,由此来得出东西方文化间的各种碰撞。

关键词:文化 思维 差异

一、浅谈东西文化观念的差异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总体来说,西方文化属于探索型的文化,对世间万物追求客观准确的定义;而东方文化属于经验型的文化,注重人对事物的感受及理解。同时东西方对宗教与神的理解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西方文化中由上帝影响世界,上帝定义着世界的道德和准则;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根据世间的道德和准则来创造神明,从而明确世间的规则,指导人们向善。种种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及观念,这也是我们要在后文中所要探讨的。

二、东西思维方式的冲突

对于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是思维的广泛性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一看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把美国人的来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等等。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们认东方的思维方式看待西方文化与英语的读音为例;同样的,这套理论也适用于东方语言与文化的联系。

关于单词读音的中轴线(注:此理论应与1888年的国际音标平行应用)

我们认为在每个英语的单词的读音中存在着一根虚拟的中轴线。

例如:

以上这些单词的读音根据其标准发音而标注的升降调;同时,此方法适用于段落及文章的诵读,其应用效果图与正弦函数相同,所谓有阴必有阳,其道理正符合符合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

每个单位(如单词,句子,语段,文章)在朗读的时候都有一根中轴线在其中,这根中轴线在历史的发展中被人们不断的利用,有了各种发展,尤其是在吟诵方面,于是,诗歌是承载语音中轴线的重要发展之一。

诗歌的定义是:诗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早期企图界定诗歌的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主要聚焦于修辞以及戏剧、歌曲与喜剧中措辞的运用。后来人们认为诗的特点在于可以吟诵,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与韵律的要求,并强调诗的美感,称为韵文,以此与散文相区别。

诗歌是作为人类历史中的一门重要的遗产进行发展的。诗歌与人类而言,是一种可以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法,因为有后路。“比如在以下情况中,一位男性向一位心仪的女性表白的时候,如果用一句十分直白的话,如果被甩,将会是又丢脸又伤心,只剩一地的玻璃心;相反,如果使用诗歌这样一种表示叙述吟诵自己的心情方式,就可以辩解自己只不过写了首恋歌而已。”(超译百人一首·歌之恋。第二话)虽然看似一种死要面子的手法,但是不失为一种极佳的方式既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又能躲避自己的失败。这是诗歌对人类生活做出的一种贡献,此外,诗歌不仅仅在男女情爱中更包含叙述性、戏剧性、讽刺性、训诫式和个人形式。

诗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神话及口传文学、劳动号子和民歌。古时很多诗是可以歌唱的,诗常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因此亦称为“诗歌”。

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的诗歌通常是奔放的。西方的著名诗歌诸如荷马史诗、以及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十四行诗等,虽然各具特色,但是都代表了西方的文化以及其思想的价值观:奔放。因此在游吟诗人传唱的过程中不仅行文越来越美丽,而且字里行间更包含着一股引人入胜的激情。

相反,由于东方传统观念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含蓄越好,正如一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因此只要是东亚儒家文化圈所覆盖的地方,人们写诗,都是以一种非常含蓄的心理。即便古代两派诗作,婉约派和豪放派,豪放派还是宜用以物借人,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就是两种文化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二)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

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一位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随便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你们介绍材料能译成中文。第二条是你们这个牛肉能不能煮得烂一点,血淋淋的实在受不了。第三点希望你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们听了感觉特别好,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表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了。

(四)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存在的,通常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看不懂,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五)思维方式中意会性与直观性的差异

东方思想中通常多数为会意性的,而西方思想是直观性。比如东方的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读者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听不见的更美。还常常用问句作回答,以问为答,问而不答,让你对下文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想象。

四、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是陆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这话很有道理。一个是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中国长期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我们大陆文化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的情谊。东方人经常讲本土本乡,甚至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等。还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这都带有很浓厚的情,这种情的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薄。

另一个是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的定性思维方式,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方式大不一样。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就分别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或个体思维的差异。

五、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未来发展中的展望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西方具有较为系统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及较为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我们中国古人所奉献的往往是一些经验式的片断的言教,这就造成了中国人的喜好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不喜好实践的坏习惯。其结果是科学技术的不发达、真正学术思想的不完善。

因此,我们在国际竞争及国际大协作的新形势下,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要因为有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赏而骄傲自满,也不要因为我们与西方国家的较大差距而感到自卑。我们要从对下一代的内在道德的养成教育上入手,要培养他们具有一种博大的胸怀面对人类的未来,更要唤醒他们作为一个人的根本良知及自信。

本研究是大学生创新项目《英语发展与西方文化的联系》的部分研究成果,得到项目编号为2011scx74项目的资助。

猜你喜欢
差异思维文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相似与差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找句子差异
谁远谁近?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