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基础及开发模式研究

2013-04-29 07:00田敏
西江月·中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乡村旅游

田敏

【摘要】乡村旅游研究是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在分析乡村旅游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主要为资源、市场、交通和社区。在总结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以资源类型和地域空间为依据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开发;开发模式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特别是由于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田园,成为一些城市居民向往的生活体验。刘德谦(2006)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这都是从旅游资源和旅游功能两个角度进行定义的。杜江等(1999)在定义中增加了对客源市场的阐述,但将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等排除在乡村旅游之外。应瑞瑶等(2002)指出了乡村旅游经营者这个内容要素,但也没有给与明确的界定。刘建平等(2006)对乡村旅游的资源、功能、客源市场、表现形式、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概括,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也没有体现经营者的内容。

一、乡村旅游的开发基础

(一)资源

乡村依靠其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乡土农耕文化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里将乡村旅游资源归纳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两类。

1、自然资源

乡村在选址上讲究因借自然,或背山面水,或择水而居。中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村落均选择坐北朝南、依山面水之势。这营造出了风景秀美的乡村景观,青山绿水加之耕地园林等农业资源形成了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另外,乡村这种宜人的环境使之具有良好的生态学价值:背后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有利于迎接掠过水面的南来凉风,还可获得良好日照,缓地附坡可避淹涝之灾,周围植被可涵养水源,调节乡村小气候。这种融山、水、村庄、田野及必要的景点建筑为一体的乡村环境,能给人以“山川秀美,绿林阴翳”的视觉享受,大大吸引了城市居民,使他们渴望返璞归真,亲近泥土,也使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时尚,一种生活质量的新追求。

2、人文资源

乡村旅游的人文资源主要包括乡村的建筑资源,农耕文化,农事活动,民俗风情等在研究者眼中,人文资源在乡村旅游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广大的农民不仅耕种了土地,更是种植了“风景”,乡村种类繁多的劳作形式,如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藕摘茶等,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其实,乡村旅游地中所有一切与城市不同的事物,在那些来自城市的旅游者眼中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农耕劳作、乡土文化、乡村生活这些人文资源都可以让旅游者通过观察与参与,来感受乡村与城市的不同。

因此,乡村旅游应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完全的乡村的生活”,达到使其精神愉悦和净化的作用。

(二)市场

乡村旅游主要的客源市场是城市居民,将其定位成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第一,我国城市数目众多,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条件。第二,随着城市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其闲暇时间也逐渐增多,加之休假政策的调整使短假数量增多,自然使其产生了外出旅游的需求。根据城市居民旅游的动机可以划分不同的市场构成。可归纳如下表:

表1 乡村旅游的开发市场构成

(三)交通

从出游地到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是否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通畅的交通可以缩短游客的心理距离。在乡村旅游中交通状况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随私家车数量增加,乡村旅游市场中自驾车游客所占份额也逐步扩大,但由于交通问题,很多自驾车游客往往花费数个小时在路途颠簸,劳顿之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旅游兴致。

因此,为克服乡村旅游的交通瓶颈,可与交通部门积极合作,在重点旅游区与市区之间开辟周末或节假日城市旅游专线。

(四)社区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的配合至关重要。其实,乡村旅游资源中,能引起都市游客旅游兴趣的农耕景象比比皆是,只要资源拥有者有清醒的旅游资源认知,意识到其“怀金储玉”,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开发热情,余下的问题,即可在开发实践中逐一解决[9]。

乡村社区居民的态度对乡村旅游开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不仅乡村建设、农业生产依赖于他们的努力,而且乡村旅游开发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正是他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等。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加强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增强主人翁意识。使社区居民也成为直接受益人,才能解决旅游开发与社区关系相冲突的问题。

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有关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国内许多学者也做了诸多划分,根据其划分依据的不同,选取部分人的观点,列入表2(表2内容见下页):

在查阅了众多专家学者划分的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以资源类型和地域空间为依据来阐述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一)依据资源类型

1、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开发模式

多为审美观光模式,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典型的如云南丽江的沪沽湖、安徽徽州的呈坎村等。这些吸引着城市居民前来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风味,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

此种模式凭借其众多的吸引物,为游客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活动。它的主要客源市场以周末工薪阶层和少年儿童居多,分别满足其放松精神和认识学习的需求。旨在为游客提供一种轻松舒适的环境,使他们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主探索和学习知识。

2、以人文资源为基础的开发模式

多为体验模式、休闲模式,强调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人类历史上只有两大民族: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所以从骨子里,现代的每个人都可能有亲农的倾向。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不仅要有观光游览项目,更应该提供给旅游者体验的机会,使旅游更有深度,更有意趣。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主要形式有现在流行的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此种模式主要包括农事实践和体验民俗文化等活动。农事实践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民俗文化体验主要以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从民俗生活的角度是旅游者更了解农民和农村。

(二)依据地域空间

1、依托特色资源的点状类型

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都处于乡村的包围之中,这使得这些乡村可以凭借有利的资源吸引游客,结合乡间风光、农耕活动以及民俗风情等开发乡村旅游,并在开发中协调旅游乡村旅游景点之间、乡村旅游景点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传统旅游景点知名度高的优势,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带动乡村旅游朝品牌化方向发展。

如江西井冈山的公社食堂、湖北随州观光农业区等旅游区,另外,北京民俗村不少也是以历史古迹或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为依托的。

2、依托城郊和乡镇的面状类型

当今世界,不少居住在城市的现代人开始厌倦了拥挤、喧嚣的大都市,回归大自然、回归绿色家园逐渐成为他们新的向往。他们将目光转向偏僻的乡村——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依托城郊的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面向城市居民,而依托乡镇的乡村旅游有较大部分则是针对于本乡镇的居民。

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它的开发模式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有待于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

[3]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

[4]刘建平,伍先福.发展乡村旅游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6(5).

[5]谢彦君.以旅游城市作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J].财经问题研究,1999(10).

[6]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乡村旅游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鼓浪屿音乐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JSP技术的常用开发模式分析及运用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