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浅析

2013-04-29 07:00夏天晟
西江月·中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君臣先人君主

夏天晟

【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美德。学习和探讨孝文化有利于我们对孝的认识的提高,有益于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增强人们的孝亲意识。

【关键词】孝;父母;敬;顺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孝耳熟能详,各有体会。我们通常理解的孝为孝顺长辈、父母,为父母做些可以使生活安定物质充裕的事情,让父母开心、省心、安乐。而做这些事情的孝子也更是人们称赞敬重的对象。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孝的内容远不止这些,有更丰富的内涵。

一、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最初主要是对父母的关系并且和祭祀有关

古代最古的史料应该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了,但可查的文献较少。孝作为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奉先思孝,接下思恭,以念祖德为孝,以不骄慢为恭。”有侍奉先祖思虑孝顺德之意,先祖也许年代较久远些。孝与祭祀是相联系的。但在日常生活中还主要是以对父母的关系为主。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书《尔雅》记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中:“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把孝理解为一种和父母的继承关系。论语中子夏问孔圣人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其次是对父母的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给父母进奉饮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对父母饮食和对父母问答的举止语言态度在《礼记》中有详细而繁琐的要求。《孝经》中对孝子事亲有包括在居住,奉养,丧葬时对父母孝的清楚要求。在对父母尊敬后还要关心父母,如《论语》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让父母开心。要是更近一步和父母的朋友搞好关系那更好不过,说明又做到了好父母之所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父母的话都对都需要听,父母有不太对的地方要适当地不失分寸地给父母提意见。《论语》中“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要人对父母不合于义的地方给父母以提醒。但是对于生活中的小错误则为父亲隐瞒而不破坏和父母的亲情。如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卷七子路第十三》就是孔圣人对关于长辈犯了小错的态度。孝做到了顺于父母和让父母开心的进一步是不违父母。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都有讲要遵从父母的意愿的意思。孟子认为只有顺于父母才可以心安。富贵和社会地位,都不足以代替父母的血亲关系在生命中的地位。用孔圣人进一步回答学生的问题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孝的行为和对父母的敬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祭祀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事情又需要祭祀的人具备一定的道德条件。

二、孝的内在含义并不局限于和父母的关系当中,孝推广到社会的层面也有一定的含义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武王和周公无疑是继承了周文王德事业了。孝在社会中有时广义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对于父母的意愿要继承,不违父母的意愿。在社会中人总是要担当一些角色,自己的行为不仅是个人要负责当然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朋友交往中可以是对朋友的信任,在臣子侍奉君主时可以是对君主的忠心。曾子在《礼记祭义》说的很清楚:“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孝始于父母。在社会中主要是对君主的关系。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所做所行都有一定的相比家庭中的孝更广的社会价值。用一个比喻有人可以叫大家庭,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儿女,长子与次子之间还有出现需要调解的地方。社会中更是有需要调解的地方。礼中有对人在社会中的要求,像《周礼》就有论述社会制度和礼仪的内容。更为明显的是曾子他在《孝经》中分为了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和士人之孝、庶人之孝。在他讲的孝中除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和父母的关系外,对身份等级有明确的定义和界定。在社会中人们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做事情,是明确自己职责的表现。天子有天子应该做的事情,诸侯有诸侯做的事情,士人有士人做的事情,做到了就是孝。也就是有社会责任的内容。

孝在社会中有社会的意义,有社会职责和社会范围内明确自己社会责任的内容。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制度,是君与臣的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父母的关系和君臣关系是最重要的。《说苑卷三》:“天子所生,地之所养,莫贵乎人,人之道莫大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孝在社会君臣关系中就是人们说的忠,孝与忠有相同的实质和内容,其实忠中有孝。《孝经开宗明义章》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亲,终于立身。”在家中对父母关系为孝,孝的含义和范围可以推广到更大。其中就有君臣的关系。君臣关系中也有孝。不同的的是孝在君臣关系中由于社會地位和关系的不同。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而明显的和在家之孝区别那就叫忠,有人称为移孝为忠。《孝经广扬名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中已经很明显的把孝的范围扩大。并提出对亲人的孝的德行在对君主时就可以称为忠。忠有孝的内容。由于君臣的关系和对父母的关系不同。对父母的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父母的生前尽孝,奉养父母饮食,敬父母,并关心父母的身体年龄,顺从父母心意。葬以礼,死后祭以礼和对父母的怀念。而在君臣关系中由于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不同有不可相同的地方。这种含义的区别在春秋时期楚士申鸣的身上有深刻的诠释。“始吾父子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说苑卷四·立节》。在君臣关系中理想的臣子,食君之食就要为君主牺牲的准备。接受了俸禄就要尽自己的能力为君主办事情,而不避君主所遇的灾难。于是尽了忠臣的忠而没有可以完全做一个孝子。俗语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话,而忠孝具备也许就是孔圣人称赞的周公和武王的“达孝”了。

孔圣人讲孝的时候把祭祀也讲了,“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的含义和内容在祭祀中最深刻和重要。祭祀一方面表示对先祖的尊重,和我们的祭祀文化有关。祭祀是对先人的尊重,是对自己也是对后代的一种教育。祭祀可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追慕。使父母先人对自己的关爱作为一种历史的延续而敬先人,孝先人的由内心而起的活动。为思念亲人的人们提供了合理的社会活动仪式,并把自己和先人在情感和心理上联系在一起。在祭祀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祭祀,祭祀本身就是由心而起的敬先人的活动。《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在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出,生于心也。祭祀的人又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做到百顺,做到百顺才是备,即”上则顺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德行具备的人才可以进行祭祀。祭祀时有庄重而肃穆,壮大的场面在《诗经》中有很多写祭祀场面和祭祀祝词的记录,对先人的祭祀做好了也就真正做到了孝。

孝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之一,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刻地谈论孝和孝文化的内涵有着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发挥传统文化现世作用,对现代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组成作用。本文对孝内容和本质浅要分析,旨在抛砖引玉,以望贤良学士有更深刻全面的论述。

【参考文献】

[1]四书五经[M].中华书局,2009.

[2]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

猜你喜欢
君臣先人君主
宋代君臣殿上间距考论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从门缝掬接月光
明清两朝边疆治理中的西夏历史借镜——兼论明清君臣的“西夏观”
先 人
未曾谋面的先人